APP下载

扎哈·哈迪德:建筑女王的传奇人生

2016-08-20钟恺琳

房地产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哈迪建筑师建筑

钟恺琳

大师档案 Zaha Hadid

扎哈·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是一名伊拉克裔英国籍女建筑师。她本科在黎巴嫩就读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师从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Assoclation)硕士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她还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教。

2004年3月21日,海耶基金会把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立兹克奖颁给了扎哈·哈迪德。她由此创下了两项纪录——是该奖项创立25年以来的第一位女性获桨者,还是最年轻的获奖者。评委之一、里斯大学的建筑学教授卡洛斯。吉门内兹这样评价她的贡献:“她让建筑成为都市精力的虹吸管,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生命力的喷薄和流动。”

勤奋高产的“疯子”

“建筑师都是疯子。我们熬夜工作,有时五个夜晚不睡觉,”扎哈上个月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说,“当你筋疲力竭时,你就有点精神错乱了。”

如果从扎哈开始学习建筑设计算起,在她四十余年的建筑生涯里,她的设计遍布全球,而且因为总是奇形怪状,所以很容易让人眼前一亮、过目难忘。比如在中国,她就因设计了望京SOHO大厦、广州歌剧院、南京青奥中心等项目成名。而事实上,她“浮夸”的风格在中东和南美国家也颇受欢迎。

不得不承认的是,扎哈的确充满想象力,而且还很高产。除了在全球各地留下建筑作品,她还参与了几乎所有门类的设计,包括门窗、家居、雕塑摆件、灯具、餐具等,其中不少作品还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永久收藏。

建筑界“女王”

作为一位女建筑师,要在男性主导的建筑世界里争得一席之地,并非易事。

在男女比例极为悬殊的建筑领域,扎哈·哈迪德是独一无二的人物。然而,世界对于这位性格强硬的女性建筑师似乎总是不那么友善。在早些时候接受采访时,哈迪德对于建筑界的性别歧视问题感到不安。

“我没有任何先例,”当被问及建筑界的性别歧视,哈迪德表示,“我不能参加男性俱乐部,也不能去打高尔夫球。但我不介意。我想我一直都处在边缘,我也不介意身处边缘位置”作为少有的女性建筑师,扎哈在建筑界走的每一步都在与男性同行深度竞争中走来,她的成功来之不易。巧合的是,扎哈在中国打响名堂的作品,广州大剧院,就是跟自己“师傅”库哈斯苦苦PK才拿下的。当年,广州大剧院的最后两个设计入选方案分别来自扎哈·哈迪德以及他的导师库哈斯所率领的团队(后者是“大裤衩”CCTV大楼的设计者)。最终,扎哈·哈迪德的方案脱颖而出。

实际上,扎哈的事业发展确实并非一帆风顺。1979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公司,1993年才接到第一个项目。1994年,她在威尔士首府卡迪夫一个歌剧院的竞标中获胜,但是她的设计方案受到当地人强烈反对,最终被弃用。这名女建筑师坦言,在卡迪夫设计项目失败后,约6年时间她没接到设计项目,收入全都是靠教课、演讲等。

2000年后,哈迪德终于时来运转。2004年,她赢得建筑领域最高荣誉普里茨克建筑奖,成为第一位赢得该奖项的女建筑师;201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她为爵士;2016年年初,她赢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颁发的“皇家金奖”。

能挣得这样的地位非常不容易,建筑世界一向由男性掌权,时至今日知名的女建筑设计师仍然寥寥可数——除了扎哈,第二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女建筑师是日本的妹岛世和。

大胆超前创新VS怪异不合时宜

扎哈被称为“曲线女王”,意指独具个性的参数化建筑外表,同时还有人称她“女魔头”,多半是由于其在专业领域里的严厉、以及在面对公众时的骄傲。

她的设计风格鲜明,也饱受争议。她的作品之一、位于韩国首尔的“东大门设计广场”被批评为像一艘丑陋的太空船,还是“紧急迫降”。去年,日本政府淘汰了哈迪德设计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方案,重新招标,原因是造价太高。东京奥运主会场的设计风格备受吐槽,外形被戏称为“自行车头盔”或者“牡蛎”;而且它的高度达到70米,与周边环境不协调。

而由哈迪德及其团队设计的广州大剧院,则是她进入中国市场的成名作。当时,扎哈德对广州大剧院的设计方案十分另类,一些专家觉得不靠谱,但也有业内资深专家力挺她的方案。最终,扎哈·哈迪德的方案取胜。

有业界人士指出,广州市民虽然目前仍处于消化吸收这种超前的建筑大作所散发的文化进程之中,但无疑广州大剧院为广州这座城市提升了一定的文化品位。

扎哈是怎么创作的?

扎哈在20世纪70年代求学期间,开始对20年代的苏联前卫艺术感兴趣,包括维奇的至上主义和康定斯基的构成主义。她说:过去我认定有无重力的物体存在,而现在我确信建筑就是无重力的,是可以漂浮的。自她在1979年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大量参与国际竞赛,在她设计中出现锐角三角形和长弧曲线,那些炸裂开的碎片在城市的上空橫飞,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倒性的视觉冲击力。学数学出身的哈迪德认为,建筑设计就像科学实验一样,你必须拋弃现有的语言,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试验再试验,因为所有现有的语言都有他的局限性。

她被认为是玩弄形式的大师,她的形式技巧通常被定义为“动态构成”,就是用不动的画面表现运动的效果。它们包含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在静止的艺术作品中运动感的产生有许多种途径,例如改变形状的比例或透视的角度,使画面变形或者倾斜,还有重叠,频闪等手段哈迪德的设计手法:

1.楔形物的运用

2.倾斜于变形

3.形式组合。板片一螺旋物一集束的管状物

4.布景。失重感的构图,倾斜的地平线,夸张的透视变形,倾斜放置的画面

5.绘画。高空俯冲式的场面.低飞于屋顶上空的慢板换景,从地平线下视点得到超级深度变形,多视点的拼贴和频闪式样。

6.颜色

7.表现法

她自己评价自己的风格:唯一,不同,原创。她说,建筑不是艺术,它首先考虑的一定是不同项目的要求。建筑物必须有功能性,它牵涉结构,力学,工程学等等,它不仅仅是表达。扎哈曾经说过,“我自己也不晓得下一个建筑物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断尝试各种媒体的变数,在每一次的设计里,重新发明每一件事物。建筑设计如同艺术创作,你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直到你实际着手进行。当你调动一组几何图形时,你便可以感受到一个建筑物已开始移动了。”从约束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并不是从重力中解放而是从现存的秩序中解放,由此而产生新的秩序。这意味着如何利用空间和创造空间,这就是从维奇和至上主义中所学到的。她的设计中代表性的工具包括:图表处理,创作策略,空间概念,典型设计和对居住形态的创新。她创作的这些空间代表了一种现象,那就是人类所生存的空间已不再只是聚集于重要的轴心和边缘,也不再有明显的地域界限。扎哈从自然景观中汲取了灵感,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观的研究,她尝试着创造出类似于自然界的,不具备明确定义的模糊空间。她说:“我们从自然景观的普遍特征中看到,与传统城市建设不同的是,空间之间柔和的过渡是相互影响,渗透的。这种对空间的限定是很细微的。也许有人说这是混乱和无序的,但是正是这种模糊的空间往往比那些确定而僵硬的空间更能激发人们的行为。”她还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建筑学,屈服于无理性的自然界。重要的是我们想找出那些潜在的价值,从而激发创造的灵感,来适应当代复杂,短暂的生命过程。”

猜你喜欢

哈迪建筑师建筑
小小建筑师
美国一母亲用定位系统意外找到失散19年儿子
结晶之美
猴子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