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说鱼饵的那些事儿

2016-08-20吉林姜丹

垂钓 2016年3期
关键词:鱼饵饵料钓鱼

文/图 吉林·姜丹



佳饵有约

说说鱼饵的那些事儿

文/图 吉林·姜丹

春天又到了,野钓的旺季也随之来临。于是,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钓鱼的圈子里,野钓的话题又热络起来。钓位的问题基本不是问题,就算你不会选钓位,凭记忆也能知道那些常去的水库哪里出鱼好;不过用饵可就是个问题了——张老三用啥饵钓的?李老四用的啥配方?王二麻子的最神秘,蔫蔫巴巴地弄了那么多叫人眼馋的大鲫鱼,用的啥呢?等到这些谜题解开时,结果反倒糊涂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鱼饵或配方,究竟哪一种或哪一款最好?把饵料开到啥状态最理想?把这些复杂的问题叠加在一起,想想就晕了。

我的主张是:钓鱼这件事越简单越好。从钓组上说,能用一个太空豆时,我决不用俩;能用小豆时,决不用大的;能用自重更大、体积更小的金属铅皮座时,决不用塑料的;能用小8字环时,决不用中号的……为啥这么做?很简单,减少钓组的阻力就是在提高钓组的隐蔽性,使鱼更放松、更大胆地进食。尤其是春钓鲫鱼时,这点更为重要。把这些细节处理好了,钓获量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用饵方面,我也是力求简单,原因很简单:现在我们所用的每一款商品饵,在设计的时候都必须达到独立使用的标准(添加剂除外),也就是说,每一款鱼饵中的成分都不单一,从物质的选用到比例都是经过全面的考量,营养性、适口性都力求最佳;再经过周密的施钓测试、计算和严格的把关,最终才得以定型。所以说,每一款鱼饵都凝聚着研发者的大量心血,独立使用丝毫没有问题。但是从宏观上来说,中国幅员辽阔,地理上有南北之分,气候上也有冷暖差异,水域生态也千差万别,这就会造成某款鱼饵在某地、某时表现欠佳,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轻微调整一下它的成分结构或状态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愿意这么做,那么在林林总总的饵料市场上肯定能找到一款现成的、可以满足成分、配比要求的饵料产品作替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饵料自身的状态不适合自己的使用习惯或者不适合野钓的鱼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只需添加一些状态粉,调整一下状态就可以了。有人将上述这两种根据客观需要调整饵料的方法叫“配方”,并且将其传得神乎其神,尤其是一些“名人大师”的误导,更对鱼饵的复杂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钓鱼人是一个喜欢学习的群体,他们通过网络、杂志等渠道进行学习,最快的捷径就是看“大师”们的讲座和视频,很有现场感。对于这些视频上讲的东西,我们最好把其中的某些细节画个问号,比如用饵。

我发现几乎所有关于用饵的视频都会有相似的壮观场面——花花绿绿的饵料袋堆满镜头,然后大师开饵,说辞大致是这个套路:“这是某某饵,这种饵对付某某鱼效果很好……”然后“哗”地一下将一袋子倒到盆里,再拿起一袋:“因为气温比较低,鱼的活性弱,某某饵能够有效增加诱惑力……”随后又往盆里倒半袋;接着再拿一袋:“某某饵增加适口性……”又是半袋;如此反复加了N种后,最后又加小药,一份鱼饵这才配完。接下来是窝料环节,过程如法炮制,就是把自己的某几种窝料拿出来,继续以充分的理由将它们搭配到一起,至此配饵的过程才算结束,其奢侈度仿佛不计成本一样,让工薪阶层看着都心疼。从说辞上来说,视频里的每一种饵料的添加都有着无懈可击的理由,似乎缺一不可,让人不禁对这种阔绰奢华的出手由衷赞叹:“大师就是不同,考虑问题就是全面!”可是,如果我告诉你这些鱼饵都是该“大师”的产品时,我想你就该懂了吧!

实际上,每一款商品饵都能独立使用

有些时候,调整饵料的成分结构和状态是必要的,但并没有那么神乎其神

用饵时把两种以上的饵料勾兑在一起,互相弥补、调整成分的不足,使其达到最佳的营养状态,以更好地适应鱼口,这样的做法我非常赞同。不过,我想问问鱼饵的研发者和制作商,你们需要把自己的N种产品掺到一起才能钓鱼,不让人心生疑问吗?难道是因为你的产品独立使用不好使,所以才需要临场重新组合?既然各种饵料作用不同,为啥不在生产的过程就事先按比例搭配成一种产品,直接开袋即用岂不更方便、更有市场?你们生产的不是这样的产品吗?这些问题其实不用问,一袋鱼饵多少钱?N袋鱼饵又是多少钱?猫腻就在这里。现在问题的关键是这种猫腻有蔓延的趋势——既然用这路子能够促销,一些鱼饵经销商干脆也效仿起来。

“老板,有某某鱼饵吗?”

“有啊,你来几套?这鱼饵成套用才好使。”鱼饵成套卖?这词儿听着新鲜,没错,最近几年刚出炉的。

“一袋卖不?”

“我们都成套卖。”

“一袋不卖?那我走了。”

“哎,别走,卖!卖啊!”西瓜没捡到,芝麻更不能丢了,傻子才不卖。

不过,交钱的时候老板可能还会和你磨叽几句,无非就是给你灌输“成套鱼饵”的重要性,同样是有理有据的。你若是反驳几句,且说得有理,老板还会再加一句:“鱼饵的厂家就这么说的。”把自己摘得一干二净。鱼饵厂也这么干了?这年头咋都这么任性?

其实,这里面的内幕远不止这些。还是关于“成套鱼饵”的事——我有个朋友就是卖鱼饵的,入行没多久,业绩却很突出。他找到经销商后从来不多废话,直接让老板找一些当地钓友现场验证。这是他的策略——去水边直接用成绩说话可要比天花乱坠的推销更有说服力,他就这么干;而且当地的水域,当地钓友更熟悉,外来人明显处于劣势,怎么看这都不是一场公平的竞赛吧?等人叫齐了,到了水边,他从车里把所谓的一套鱼饵摆出来,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按照事先想好的说辞逐一配比,接下来一伸竿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他常常能杀得当地钓友丢盔卸甲,用他的话说:“我的鱼饵就这么霸道!”以劣胜强的事实在那摆着呢,由不得别人不信,于是他所推销的鱼饵就会在当地的圈子里迅速成名。销量自然不成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经常断货,供不应求啊!

列位问了:“难道这鱼饵真就这么神奇?”我说这世界上没有任何鱼饵能用神奇来形容,没有任何一种鱼饵能叫鱼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地疯狂咬钩。对了,我忘交代了,我这朋友以前是职业钓手,典型的技术派,小规模掐鱼对他来说比吃馅饼还得心应手,随便用个面包渣都不至于输得很惨,何况他早已经把自己的饵料用得滚瓜烂熟、得心应手了。那么,这款饵料的真实效果怎么样呢?平心而论,我的评价是,它和市面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鱼饵一样,仅仅是一般;单从效果上来看,它和其他饵料没啥明显不同,我用了两年,有大出风头一枝独秀的时候,也有钓获垫底儿的时候;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它的内在成分都是原生态的,感觉不出有化学添加剂,既不呛鼻子也不烧手,对原生态环境下生长的鱼类还是有效果的,我很在乎这点。

那么,这一套是如何组合的呢?真的是鱼饵的成分决定的吗?成分、状态的互补确实是一部分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价格,严格来说是当地的消费能力。

一次他路过我市,我俩在一起喝酒,席间外地的一个刚刚和他取得联系的经销商和他通电话,谈话的内容当然是关于鱼饵销售的。通话过程中,我的朋友很认真地问对方所在地的消费能力怎么样,对方回答还不错;我朋友又问:百八十块钱的鱼饵能被普遍接受吗?回答是,只要饵料好使,这个价位没问题。好,价位就这么定下来了:一套12袋,约100元。可据我所知,在我100公里之外的一座小城,一套鱼饵是九袋、80多块钱啊?他笑笑说我永远当不了商人。那座小城的购买力不太好,就来个“精简版”呗!我好像懂了,所谓的鱼饵套餐的谎言不攻自破,它完全是商家促销的噱头,你的钱包才是他们的目的。

挑战大水面,半穗青玉米就够用了

用不同的鱼饵、不同的竿长都能上鱼,野生的鱼对饵料没那么挑剔

那么,一个新问题出现了:消费者在使用鱼饵的过程中,若发现它没有想象得那么理想,会不会放弃他的鱼饵呢?他说没关系,没看见他全国各地脚不落地地跑吗?有推销,有售后,售后就是以交流使用心得为由在水边现身说法,他讲的是自己产品的使用心得,其实就是用饵之道,这里面大有学问。就像大家都知道的一个道理:用同样的鱼饵决不会有同样的收获一样,有的人钓得多,有的人钓得少,如何使用鱼饵是门技术活。有很多消费者能从他这里学到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他的消费群体还算稳定。作为商家的营销手段,虽说开局不太光彩,可结尾做得还是负责任的。当他的消费者习惯了他的鱼饵后,越用越顺手,信心也就随之而来了,因此也就不会轻易更换鱼饵了。

有些钓友长时间不中鱼便失去了信心,钓鱼时就容易走神,进而把握不住原本就很少的信号,然后将空军的原因归咎于饵料

有些人和饵像配药一样复杂,实际上大可不必这样

我刚说,市面上百分之八十的鱼饵效果只能用一般来形容,在使用中都有过过五关的辉煌,也有过走麦城的尴尬,可以说是既好使又不好使,这是正常现象。影响野钓的因素有很多,天气、水温、风向、气压、水涨水落等都直接影响着最后的收获,但是看老钓迷的钓箱,里面的几种主打饵始终不变,为啥?用得久了就会顺手,顺手了就会有信心。钓鱼用饵这件事,信心很重要。无论是单一用饵还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搭配多种鱼饵使用,能否有好的效果,关键在于信心。我有一个特别迷信鱼饵和配方的朋友,每年收秋时剩下的饵料至少都有半麻袋。他用饵为什么这么杂?因为他多疑不自信。有一次我俩结伴钓鱼,选钓位的时候,有人给他指点某处说:“刚走的一伙人一宿下来都有几十斤的收获。”好吧,我俩坐到了那儿,结果很不幸,那天整个水库全线灭火。野钓大水面出现这情况太正常不过了,可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问题就出在鱼饵上了,于是早早回家,一溜烟跑去了渔具店,像发现宝藏一样买了十袋母猪乳,因为他钓鱼时在身后发现了几个母猪乳的空塑料袋,于是固执地认为就是因为自己的饵料里缺了母猪乳才导致空军。第二周,我俩依然同行,我一昼夜钓获4条鲤鱼,总重约14斤,他基本空军。好在我用的是青玉米粒,要不然他肯定又会习惯性地怀疑我的饵料里面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了。后来他又得出了一个新结论:人家的好鱼饵里面掺的肯定不止母猪乳这一种,关键的成分咱还是不知道啊!”得了,母猪乳剩了8袋,以后没机会用了。

野钓总会有人品爆发的时候,这哥儿们则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包括偶尔的成功)全部归功于鱼饵,熟识的他就会去找人家要配方,每次得到回答后都如获至宝,立马买齐如法炮制,可是哪种鱼饵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呢?俩小时后,他就心里没底儿了,开始嘟嘟囔囔地念叨:“饵料不对,给我的不是全部。肯定有关键的没告诉我……”于是弃之不用,又把自己的全部饵料翻出来,一会儿用这个,一会儿用那个,几个回合折腾下来,也该收竿回家了,于是又一堆饵料被扔在角落里了,如此下来,一个夏天攒了好多。

上面这个例子,归根到底就是缺乏信心。哪种饵料都能上鱼,只是他不能坚持使用。

和他相反,他有一个同事,我们也常在一起玩水库,那哥儿们的饵料更简单,就是玉米面加少许白面或拉丝粉,人家也没少钓多少,而且还隔三岔五来一次大丰收。我就劝他和人家学学,他却反问我:“钓一次鲫鱼才4毛钱的成本,你信啊?他里面不知道掺啥东西了,问不出来白扯。”说实话,我真信。野钓除了春钓鲫鱼上鱼频率很高之外,其他的时间段,尤其是钓密度较小的鲤鱼,有的时候一天也就一两口,上鱼就在一瞬间,我们必须要稳住心神,一竿一竿地抽、诱、等。在这个过程中,不停地开饵意味着持续地向钓点抛投饵料的过程被中断,窝子就没了诱惑力;换饵会导致味型改变,原本已经被诱来的鱼会因为饵料的改变而溜走;缺乏信心会导致走神,影响稳定的抛投频率。这样做不仅耽误大量的时间,而且极易错失中鱼的机会,除非你运气好,可钓鱼又不能靠运气。

影响野钓的因素有很多,天气、水温、风向、气压、水涨水落等都直接影响着最后的收获,饵料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饵料,越简单越好

鱼饵能否上鱼和其自身的价钱没关系,水下的鱼更没有这个智商去分辨。野生鱼,尤其大水面的野生鱼,食物匮乏,几乎对所有能吃的东西都不会放过(但不排除鱼种之间的食性差异,比如鲫鱼、小鱼最贪吃,鲤鱼更喜欢原生态的)。去过吉林四平二龙山水库钓鱼的人都知道,到水库的第一件事不是找钓位,而是找卖鱼食的老孙头,买几个他做的窝窝头,这鱼就能钓了,否则很难有收获,即便有也是小杂鱼或鱼苗。水库的鱼一般口都不滑,即使已经开放了一段时日,里面的鱼也不会挑剔到哪去,便宜的饵料一样能上鱼,嫩玉米就是个例子,一样很好使。关键是用的时候要有信心,只有有信心,才能坐得稳,技术的发挥才不走样。他的那个同事就是这样,因为有信心,用简单的鱼饵照样能钓得喜气洋洋、风生水起。我也曾用过他的玉米面,效果挺不错的,不比商品饵差,关键点就是白面不要掺得太多,5分钟内能自然溶解即可。

虽然我推崇鱼饵简单化,但有的时候适当调配还是有必要的。调配的目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弥补成分的不足,比如发现腥香的饵料更好使,而自己手头恰恰没有,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调配了——一份香饵加入适量的动物蛋白添加剂,就基本满足需求了;若鱼口低迷,可加适量促摄剂;另一个目的就是调整状态,加状态粉即可,就这么简单,没必要搞得复杂化。复杂的配比往往给人配中药似的感觉,即便拿中药为例,也不是成分简单的就不治病了。另外,饵料中的成分越多,其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小,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小;配制饵料时,两种成分相同或相似的饵料不要搭配到一起,此时1加1不等于2;再一个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别轻易相信网上的配方,别看它们都冠以“百试不爽”等华丽的辞藻,其实没几个好使的。

钓鱼是集线组上各零件的组合、用标调钓、抓口乃至个人的反应速度于一体的系统小工程,只有这个小工程的各个系统充分合理地协调起来,再加上老天爷给一个合适的天气,才会有喜人的收获,饵料的成分只是这些环节当中的一环,而非唯一,其他的细节同样不容忽视。单从鱼饵的角度来说,状态有时更重要,不但能决定钓获量还能决定上钩的鱼种,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就不多说了。

鱼饵能否上鱼,和它的价格没关系

对自己的饵料要有信心,只有有信心,才能坐得稳,技术的发挥才不走样

猜你喜欢

鱼饵饵料钓鱼
香饵
香饵
鱼饵
狡猾的白丝鱼
性命
秘制鱼饵
藤——致树及其它
钓鱼
秘制饵料
第七章 去泥盆纪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