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耕还林技术模式及其应用探讨

2016-08-19李忠平

大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黔南州整地造林

李忠平

(贵州省贵定县林业局 贵州贵定 551300)

退耕还林技术模式及其应用探讨

李忠平

(贵州省贵定县林业局 贵州贵定 551300)

林业是地区生态化建设重要项目,科学执行林业政策有助于加快地区生态化建设,促进地区环境规划与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是我国绿化改造主要方式之一,可根据不同地区拟定退耕还林方案,以技术创新为指导实现区域绿化发展。结合贵州黔南州退耕还林工程现状,本文从林业种植技术、信息监管技术等方面,对退耕还林技术应用模式进行分析。

退耕还林;绿化种植;信息化;应用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各地区开始关注退耕还林工程,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实施综合性发展战略。黔南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广泛开展退耕还林工程以维持生态建设,成为推动贵州地区生态化改造的一个重要因素。

1 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近年来,国内给地区对退耕还林工程给予重视,扩大了生态植被绿化面积。据统计,2013年贵州黔南州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207.0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74.25万亩,荒山造林110万亩,封山育林22.8万亩。历年累积投资资金达157,617万元。工程实施范围涉及全州12个县(市)、211个乡(镇)、1636个行政村、8198个村民组、23万余户、97万余人。

2 林业种植技术模式应用

按照当地立地条件及资源的分布规律,坚持以人工造林(草)为主,人工造林(草)、封山育林(草)、飞机播种造林(草)相结合,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兼顾,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原则。

2.1 树种

不同地区对作物树种要求不一样,黔南州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需详细考察地区差异性,对树种进行综合评估后确定植树方向。例如,对于普遍山高、坡陡、土薄,土壤肥力不足等地区,要选择抗逆性强的树种,这样可以在很长时间内部保持绿化面积的生态性。

2.2 整地

从保持水土的角度出发,确定整地方法,严禁全面乱垦乱挖、甚至砍灌造林、毁林造林。一般的整地方法有:带状整地,反坡梯田、水平沟、水平阶、鱼鳞坑、穴状等。各县(市、区)根据当地实际选择整地方法和规格。整地时间应安排在造林前一年至少前一季进行。

2.3 种苗

种苗设计包括等级、数量、质量及其处理技术等,根据地区不同环境进行栽培控制,维持生态植被面积的均衡性。设计时根据部颁《造林技术规程》和《贵州省主要造林苗木质量规格》分别不同树种予以确定,种子必须经过检验合格,苗木必须达到Ⅱ级以上质量标准,这样才能起到预定的绿化造林效果,为区域环境改造给予多方面帮助。

2.4 管理

造林设计包括造林方法时间和技术要求等内容。造林方法一般分为直播、植苗和无性繁殖(即压条、埋干、插条等);造林时间为春、秋、雨三季。设计时分别不同造林树种提出技术要求。幼林抚育设计包括年次、时间、作业项目等内容。一般防护林、用材林造林后要连续抚育3年,每年1~2次;经济林每年都要抚育。作业项目包括松土、培土、间苗、病虫害防治等。经济林还包括修剪、灌溉、施肥等。

3 林业监管信息化技术应用

黔南州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过去的陡坡耕地、荒山秃岭,如今变得郁郁葱葱,林草植被恢复较快,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林种结构和林地分布更趋合理。从国内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在“林业信息化”研究方面也保持着积极态度,从思想观念、社会实践、组织调整等方面优化层次,推动者社会林业改造工程的变革与发展。

3.1 远程调度技术

大规模林业监控模式日趋形成,传统林业监控连接方式与现有控制体系存在很大差异,建立数字化连接中心可满足大范围连接作业要求。林业部门利用无线网快速地传递信号,及时指挥现场人员对退耕还林区域实施绿化改造,构建远程式的植被监测体系,符合了林业监控区调度中心的控制要求,让远程端口连接成为了可行操作。例如,享受退耕还林补助人数占全州农业人口的29.1%。特色产业发展迅速,都匀市发展毛尖茶5.94万亩,罗甸县发展板栗5.03万亩,瓮安县发展南竹2.42万亩,三都县和荔波县发展麻竹分别为2.17万亩、2.2万亩,贵定县发展林果(酥李、花椒)1.29万亩。

3.2 遥感监测技术

微型计算机简化了外观结构,但在内控处理功能上实现了优化升级,为林业监控服务建立了稳定性平台。未来,遥感监测技术将逐渐取代传统林业监测体系成为主流方向,遥感监测是实现种植区信号传递的关键,按照遥感监测端口连接结构系统设置平台,进一步优化了数据资源处理效率。例如,在动态遥感监测辅助下,惠水县发展林果(板栗、花椒、牛肉红柑橘)2.25万亩,福泉市发展坑木、纸浆林3.56万亩,龙里县发展刺梨0.77万亩,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增强了后劲。同时,定期对遥感监测端口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数据端口一体化控制。

3.3 网络数据技术

基于互联网时代,林业数据自动化管理普及应用,凭借信息系统独特的数据处理特点,为退耕还林监测建立了更具智能性的操控平台,满足了不同类型数据资源调配处理需求。因此,移动网具有兼容性、广泛性、功能性等特点,为林业数据传输处理提供了虚拟化平台,提高了网络用户的实际操作服务水平。

4 退耕还林应用模式取得的成效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内大部分地区仅重视经济产业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缺乏足够重视,经济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基于退耕还林工程普及化实施情况下,黔南州林业与农业效益逐渐增长,农民种植与地区绿化形成了统一性局势。

4.1 提高作物产量

10年来,全州通过退耕还林营造经济林9.94万亩,占退耕还林工程总面积207.05万亩的4.8%,营造经济生态兼用树种53.21万亩,占总面积的25.7%。其中有林草0.216万亩、茶叶7.661万亩、竹子14.964万亩、林果28万亩等。据有关部门统计,2001~2006年全州粮食总产量依次是118.6万t、84.4万(t2002年因自然灾害大幅减产)、119.9万t、108.3万t、128.6万t、136.98万t,到2010年全州粮食总产量达156万t。

4.2 扩大种植规模

退耕还林试点县龙里县,从2000年开始,利用退耕还林的项目资金,发展了本地乡镇的特色产业,如谷脚镇的剌梨,三元镇的酥李,谷龙乡的经果林、竹子、香椿,哪旁乡的林下种草、板栗及杉木,洗马镇的火炬松速丰林,巴江乡的速生杉木林等。谷脚镇茶香村利用实施退耕还林的时机发展科技剌梨3000多亩,现在已全部进入盛果期,产品供不应求。

5 结论

总之,得益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黔南州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全州森林覆盖率增加5个百分点,同时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稳产增产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未来退耕还林模式设计中,要考虑生态植被规划与绿化发展需求,共同构建现代化的生态植被区域,抑制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

[1]牛焕琼,王艳,张志兰,陶仕珍,汪华仙.云南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20).

[2]汪阳洁,姜志德,王继军.基于农业生态系统耦合的退耕还林工程影响评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12).

[3]马丽涛.试谈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的管理模式[J].兰台内外,2015(06).

[4]史 禹.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及其所产生的影响[J].北京农业,2015(15).

[5]吴恒仁.采取积极有效保障措施提高退耕还林工程效益——以凤城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为例[J].吉林农业,2015(20).

S721

A

1004-7344(2016)07-0212-02

2016-2-18

猜你喜欢

黔南州整地造林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浅谈农业机械整地技术的优势及实施方法
寻味贵州——黔南州
“数”说黔南茶业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助力黔南州茶业发展 有我一份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来吧!老年朋友们
——黔南州老年大学校歌
浅谈造林穴状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