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岂能“虚无”

2016-08-17刘云波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虚无党史中华民族

刘云波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改革开放以来愈来愈盛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固然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但其中不容忽视的一种“虚无”,正是对传统文化的“虚无”。一些人在现代性浪潮的冲击下,深受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毒害,以标新立异、追求新奇为要,不加辨析地鼓吹西方文化,极尽所能地“贬低”中国传统文化,诅咒为“糟粕”“精神包袱”,是一种只能走向“自杀”的“黄土文化”,“除了愚昧和落后”,孕育不了新的文化,进而诅咒中华民族故步自封、缺乏创造力,诅咒中国人愚昧、丑陋,“没有人性、只有奴性”。这种对待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无疑是对民族特点的漠视,是对民族差别的抹杀,是对民族特质的阉割,其实质是要否定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如果任其发展,只会削弱民族自尊心与凝聚力,只会消解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颠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乃至割裂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来依托,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根基。不能“虚无”,也无法“虚无”。

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和继承性,决定了我们对传统文化无法“虚无”。文化具有历史连续性和继承性,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列宁在谈到无产阶级文化时曾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认为是这样,那完全是胡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成熟的观念形态,早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就已经形成,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为一种独立的、颇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思想和精神源泉。不管人们承认与否,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作用是无法摆脱的客观事实,如果否认文化的历史连续性和继承性,对待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必将使我们传统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湮没不张,必将造成国人文化、心理上的空白。

传统文化中的大量精华,决定了我们对传统文化不能“虚无”。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虽然免不了夹杂一些糟粕,但更多的则是可供我们今天汲取的营养和精华,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等。这些精华从本质和主流上影响和规定着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影响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形象,铸造了我们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共同的价值观,并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对传统文化不能抱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现在有些人常常把我们目前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的责任归咎到传统文化身上,好像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复兴的障碍,不否定它,民族复兴的事业就不能前进,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事实证明,现实社会许多弊端和问题的出现,恰恰是我们忽视传统文化精华的结果。

我们虚心学习和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绝不是要“虚无”传统文化,更不是要“全盘西化”。纵观世界文化发展史,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总是互相开放、互相影响、互相吸收的。这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中国历史上的几个文化繁盛时期,如春秋战国时期、汉唐时期、魏晋时期、宋明时期,关键在于当时有识之士能够大胆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要勇于并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包括西方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来发展和光大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我们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和吸收是有条件的,其中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在坚持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吸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选择吸收的标准上,要“善美而可行诸中国之文明”。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同志在谈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时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比如,传统文化中“贵义贱利”和“知足长乐”的思想,它作为封建社会有识之士所提出的道德标准,与我们今天重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理念并不完全适应,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这些思想进行合乎时代要求的阐释,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如果一味地肯定,无疑会扼杀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如果一味地否定,则会助长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腐朽风气,危害人们的思想,危害社会的和谐。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关键是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优秀文化的结合,为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爱国、友善、诚信、公正、和谐等理念,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价值理念与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实际相结合发展而来的,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创新性发展;再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等理念,就是在继承中国古代“等贵贱,均贫富”“不学礼,无以立”等传统价值理念并在充分“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实际而产生的,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

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了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习近平: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引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之《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

要着力抓好青少年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既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坚持和发展党史工作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也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史学研究的有益经验和方法,还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党史研究的手段、方法、载体。要注重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加大党史宣传教育和党史知识普及力度。

习近平:2010年7月21日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猜你喜欢

虚无党史中华民族
第一次学党史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党史上的今天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浅析川端康成虚无的爱情观
在虚无中的挣扎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