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剧花旦的“四化”

2016-08-15谢巧兰

戏剧之家 2016年15期
关键词:扬剧花旦四化

谢巧兰

【摘 要】花旦是扬剧旦行中重要的一支,从美学层面与高度来系统地研究扬剧花旦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对于扬剧花旦表演艺术美学品位的提升与美学意蕴的深化,可以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扬剧;花旦;戏曲;民间;地域;喜剧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27-02

花旦是扬剧旦行中重要的一支,表演艺术是扬剧花旦的生命与核心。而从美学层面与高度来系统地研究扬剧花旦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对于扬剧花旦表演艺术美学品位的提升与美学意蕴的深化,可以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为此,本文专门对扬剧花旦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扬剧花旦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可以分解为以下四大理论层面来研析,概指起来就是“四化”——戏曲化、民间化、地域化、喜剧化,我们分别进行研究。

一、戏曲化

戏曲化是扬剧花旦表演艺术的第一大审美特征,也是它的本体审美特征,因为扬剧属于整个中国戏曲范畴。

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属于“梅(梅兰芳)氏”体系,与前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氏”体系、德国的“布(莱希特)氏”体系,并称“世界三大演剧体系”。而“梅氏”体系的核心审美特征,就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写意化特征。从本质上而言,写意与写实,乃是中西传统美学的根本区别之一。这正如当代美学家彭吉象先生所言:“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1]

为了表现写意的审美特征,中国戏曲表演又通过虚拟化、程式化、夸张化、舞蹈文化、简约化(“一曲多用”“一式多用”)等具体手段,得以具体落实与完美体现。

扬剧花旦的表演艺术充分体现出中国戏曲写意的审美特征。例如扬剧旦行表演艺术家汪琴,不仅擅演青衣,而且还擅演花旦,她创造的“汪派”艺术,就包括青衣与花旦两行的表演艺术的独特艺术风格。她的花旦代表剧目有《审土地》《万花阵》《王燕恨》《皮九辣子》等,不仅凸显了“汪派”花旦表演艺术的博采众长、刚柔相济、优美清新、自由俏丽的独特艺术风格,而且充分彰显了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写意化审美特征,最大幅度地实现了戏曲化。

二、民间化

民间化是扬剧花旦表演艺术的第二大审美特征。中国戏曲属于俗文化范畴,故其表演艺术亦属于草根艺术、民间艺术范畴。

所谓“民间”,指的是在人民之间,所谓“民间艺术”,则指的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包括音乐、舞蹈、造型艺术、工艺美术等。”[2]当然也包括民间戏曲。扬剧源于民间,其组成之一的“维扬文戏”(又称“小开口”),源于清代扬州地区每年灯节中的花鼓表演,它化妆简单,舞蹈性强,其曲牌《十二月花名》《百鸟朝凤》等,也均属于民歌小调,民间特色十分鲜明。另一个组成部分“维扬大班”(又称“大开口”),原属于扬州一带民间香火娱神的宗教活动,民间特色也十分明显。基于此,扬剧花旦的表现艺术,便呈现出鲜明的民间性审美特征。例如“华派”创始人华素琴,青衣、花旦兼擅,她主演的《武松杀嫂》,以潘金莲的民间化解读与演绎为根基,十分接地气,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又如汪琴主演的《皮九辣子》,剧中的顾二嫂,被她表演得“真、准、活、美”,她为角色设计出一整套的数蛋、播谷、扛磨、缝纽扣等程式化动作和新的轻、快、移、跪、跑等多种花旦台步,在真、准的基础上,达到了活、美的更高境界。她还与编剧、导演磋商研究,从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完整性出发,对剧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丰富了人物性格。除了强化顾二嫂的泼辣性格之外,更赋予了她“你若天边充军去,我学孟姜送寒衣”的温柔情怀。她塑造的顾二嫂的形象,曾在中国艺术节上大放异彩。著名文艺理论家冯其庸先生称赞汪琴在此剧中的精彩表演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著名导演艺术家胡伟民先生也当面称赞她说:“汪琴,你真是个难得的好演员,顾二嫂让你给演活了。”著名戏剧理论家郭汉城也称赞说:“看扬剧《皮九辣子》是一种艺术享受,它时而要你捧腹大笑,时而令你称奇叫绝,过后又让你有些心酸脑热,走出剧场还让你难忘,浮想联翩。”所有这一切,都是扬剧花旦表演艺术的民间性决定的,所以汪琴荣获江苏省首届“文学艺术奖”“紫金杯奖”,并受到省政府记功奖励,都是实至名归的。

“兴于民间,毁于庙堂”,是中国戏曲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扬剧花旦表演艺术的民间化,充分表现出扬剧扎根民间、服务民众的大方向,这一点必须永远坚守。

三、地域化

地域化是扬剧花旦表演艺术的第三大审美特征。地域化是民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特色愈鲜明,民族特色也就愈浓厚。所以鲁迅先生才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3]

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每一个剧种都以各自的地域性为主要审美特征。例如川剧的川味儿、豫剧的豫味儿、晋剧的晋味儿、湘剧的湘味儿、汉剧的汉味儿、粤剧粤味儿、琼剧的琼味儿、闽剧的闽味儿、吉剧的吉味儿、龙江剧的龙味儿……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同样,扬剧也必然充满扬味儿。

扬剧发源于扬州与镇江。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战国时为广陵邑,西汉为广陵国,东汉为广陵郡治,南北朝时为南兖州,北周改吴州,隋为扬州治,元以后为扬州路、府治。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京杭运河经此,自古为淮盐总汇,商业发达,有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何园、天宁寺、史可法祠等名胜古迹。镇江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长江南岸,京杭运河与京汉铁路经此,为苏南、苏北交通枢纽,有金山、焦山,北因山等名胜。这两座城市的地域文化特性,决定了扬剧地域化的文化基因。因此,扬剧花旦的表演艺术便自然以这种地域性作为主要审美特征之一,并作为智力支撑与艺术亮点。

四、喜剧化

喜剧化是扬剧花旦表演艺术的第四大审美特征。扬剧花旦同大多戏曲剧种的花旦一样,大多扮演天真活泼或放浪泼辣的青年妇女,故喜剧化便成为其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喜剧的特征是笑,喜剧的手段也是笑。笑是一种审美批评方式。……喜剧像一台X光机,把一切丑恶都映射在舞台的荧光屏上示众,也像一架放大镜,把人们的美德,通过笑的声波加以扩张,映射给剧场里每一个开心的观众。”[4]扬剧花旦表演的喜剧化,也是以逗笑为主要标志,通过笑声愉悦观众,并引起观众的思索。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30.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50.

[3]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91.

[4]大连市艺术研究所剧作理论研究组.剧作艺术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481-482.

猜你喜欢

扬剧花旦四化
花旦
花旦
花旦
走进扬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粤剧花旦黄嘉裕:90后也会喜欢粤剧
扬剧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扬剧的历史传承及在新形势下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