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与“夜”有关的古代诗歌

2016-08-15陈敏

知识窗·教师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山鸟月亮诗人

陈敏

古代诗歌鉴赏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分值,由最初的6分增加到现在的11分。由此可见,古代诗歌鉴赏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愈发重要。然而,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学生往往不达要领,原因就是学生无法正确理解诗歌内涵,无法体会诗人传达的内心情感。基于此,笔者从一类诗歌入手,就如何解读诗歌情感谈谈自己的心得。

在中国古代诗歌当中,有不少佳作是诗人夜中所作。如李白在其所作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中曾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由此可见,古人在夜晚作诗也是十分特别的。那么,学生应该怎么解读与“夜”有关的诗歌情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探究诗人夜晚作诗的原因

阮籍在《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首联中就提到“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纳兰性德在《长相思》当中也说“聒碎乡心梦不成”,李煜在绝笔之作《虞美人》中谈到“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苏轼在《水调歌头》的小序中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由以上几个例子,笔者发现,古人在夜晚作诗往往都是因为像朱自清在《荷塘月色》开篇说的那样“心里颇不宁静”。在诗歌当中,有的会像上面几例一样直说,有的则表现得含蓄委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去寻找。

二、了解夜景描绘中声音的作用

夜晚是一个很特殊的时间段,大部分生物都要进入休眠状态,所以环境特别宁静。此时的细微声响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我们要重视诗文中关于声音的描写。笔者认为,描写声音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1.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前两句表现的是环境寂无人声,桂花的开放与凋谢也无声无息,四周的“人闲”“夜静”,造成了“山空”的错觉,为了取得静中有动、以动写静的艺术效果。诗人还精心捕捉了“花落”这一动态, 用以反衬春山寂然若虚的空旷,映衬出春山之幽静;后两句则化静为动,写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皎洁的月光洒进山间,使已疲劳入梦的山鸟陡然惊醒,在惺忪蒙眬中误以为天色将晓,于是便疑惑地不时向友邻发出阵阵问讯的鸣叫。这里,诗人抓住“月出”和“鸟鸣”两个富有特征的动态进行描写,寓动于静、寓声于静,以动态、音响显静,在动与静的对立统一中,让读者从空谷鸟鸣中聆听到了静的“声音”,从疏淡的笔墨中体味出“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从而将有些抑郁的寂寥感转化为一种富有情趣、幽雅静谧的美感。

2.不同的声音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如“杜鹃啼血猿哀鸣”,通过动物声音描写渲染气氛。除了动物的鸣叫、自然风雨之声,社会环境中的声音也能渲染气氛。如“五更鼓角声悲壮”,这种声音表现出诗人人在异乡的处境,交代国家处于混战之中的时代背景。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这是人类生活中的音乐声,诗句当中出现的曲子名称或是乐器名称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关注此夜的月亮和温度

月亮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并且这个意象与夜晚直接相关。因此,在夜景描写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一下诗人有没有写到月亮。如果写到了月亮,教师要分析诗人是注重月的形状,还是注重月的光辉。若是注重月的形状,那么极易让人产生月圆人不圆、月缺人亦缺的伤感,用的正是观月思乡之意;若是注重其光亮,那么也许与诗人纯洁的品质有关联;若是写松风山月,则可能与归隐有关。此外,表明夜晚冷、热等词,可以暗示诗人的心境。因此,诗人会运用这样一些有双关意义的词汇来表达情感。如“夜凉如水”,就常常暗示诗人心中薄薄的悲凉。

以上就是笔者认为在理解与夜有关的诗歌时,能帮助学生较快判断诗人情感的几个切入点。学生如果能关注以上几点,再结合诗句内容,就能更准确、更有效地判断诗歌的情感。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一中语文组)endprint

猜你喜欢

山鸟月亮诗人
雾云山梯田
鸟鸣涧④
“诗人”老爸
愤怒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砸月亮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