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克伯格一家全是人才

2016-08-12

初中生 2016年19期
关键词:扎克伯格脸书



扎克伯格一家全是人才

这个年轻富豪不到32岁,“法力”无穷。几个月前,他在陪华裔老婆生孩子休产假时,公司股价照样飙升。截止2016年2月,马克的资产已经达到50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四富。

他还是位极客,但不是一般极客。他从中学起就是击剑队长——连公司COO(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也替儿子求教于他,请他传授全套剑术(见图一)。

图一

更惊艳的是,“扎帝”的一家都是人才啊!老爸爱德华·扎克伯格是牙医,老妈是精神科医生。这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养育的儿子马克众所周知,鲜为人知的是,他们的三个女儿也是人才。

扎克伯格家族是犹太人家族。在全世界眼里,强大的犹太人“来自外星球阿凡达”。现在就来看看这四兄妹的成长史。

马克·扎克伯格,1984年5月14日出生在纽约附近小镇(见图二)。他13岁办了犹太教成人礼,但长大后说自己是无神论者。

大姐兰迪,长得跟马克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见图三)。她在脸书当过产品经理和发言人,后出来自己开了家社交媒体公司,上过“美国前50位数码玩家榜”。她的丈夫则开电子教材公司,做得很红火。她家住硅谷。

二姐唐娜,是名校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见图四)。她的毕业论文主题是古希腊的两个著名诗人。她嫁给了电脑高材生哈里·施密特——他在高中时设计的手机翻译应用软件,就给学校赚了钱。

小妹艾瑞尔,大学攻读IT专业,毕业后在网络交互公司做产品经理(见图五)。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老扎家的子女在学校当完尖子生,走上社会也个个引领潮流。在美国人眼里,老扎夫妻是一对潮人,是受膜拜的家长(见图六)。

仔细翻翻扎克伯格家族三代史,发现其养娃主要靠一个大招:眼光。

马克的祖辈家境一般,爷爷是邮递员,奶奶是家庭主妇。但他家在镇上第一个买了彩色电视机,当年老扎就坐在客厅的地板上看。有一天,他把显像管拆开了,想看看它怎么出画面——说明老扎脑子好用。他高中数学和自然科学成绩都是“优”,大学读布鲁克林学院生物学专业。本来很想考哈佛,真这样的话,说不定老扎会提前横空出世,就没比尔·盖茨啥事了。

当时是20世纪70年代,比尔·盖茨退了学,开始搞公司。老扎是工薪家庭的孩子,“在纽约的犹太人家庭长大,就算你只长了半个大脑,父母也会逼着你去学医。我更适合读数学,但当时还没有程序员这种工作。父母说,‘人生很短暂,时间要用在刀刃上,聪明孩子不能浪费生命’。”(感觉这话跟中国父母说得一模一样啊!)

老扎的任务是挣钱奔小康,他上了纽约大学口腔学院。奔小康这步很关键。有眼光,也得有钱去实现才行。老扎通过相亲认识了精神科专业学生凯伦,两人结婚安家。

犹太人就是这么节省,灰色小房子,诊所放家里,用两间做检查室。接连生了四个娃,家里挤得没法住。

但老扎认为,这是养娃的最大优势。“我俩都在诊所工作,办公室就在家里。我非常喜欢这种方式,它可以融入孩子们的成长。”

老扎全家都过犹太人的光明节。他对儿子的期望也是犹太人思维:他要是能当上律师,那才叫成功!不过老扎很快就发现,家里没人能当律师。

老扎的养娃名言,第一条是“发现和支持长处”。他和马克的妈都相信一点。既不强迫孩子,也不试着把他们的生活引向某一个特定的方向,而是去发现他们的长处是什么,并且支持他们的长处,支持他们富有激情去做的事情。第二是“不相信体罚”。“我经常对儿子说‘不’。但说‘不’要有理有据,摆事实讲道理。从小守规矩很重要,孩子的某些行为需要父母当场指出,不能容忍其不良行为。如果你能够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说清楚,不喜欢什么不良行为,他们将学会理解你在特定事情上的感受”。第三是有个好学的环境。家里房子很简单,但老扎喜欢新科技,有啥产品就赶紧装备,对子女影响很大。他的诊所最早用数码拍X光片,比普通拍片辐射小;最早装电脑,用电子邮件预约看牙;最早装平板电视,电视还能上网,病人候诊时还能听iPod(苹果公司的多媒体播放器)。

图六

有人觉得这是因为老扎有个数学脑子,但他本人说,重要的是眼光。马克刚出生那年,电脑又大又贵,老扎花了1万美元巨款买了台IBM成为全世界最早的电脑用户(买来只能打印发票),成为全世界最早的电脑用户。这就叫眼光!

只要是孩子想做的事,夫妻俩都很支持,且只有一条建议:努力做好。几个孩子从小最喜欢摆弄机器。那时电影《星球大战》上映,马克很入迷,看完后居然想拍一部电影。

姐妹们都觉得马克瞎闹,但老扎给儿子买来了一部手持摄像机。机器很大,马克真扛着拍了部片子。按照这样发展,马克也许会成为好莱坞导演。但他兴趣很快转移,又喜欢上了电脑和游戏。

在那个电脑还是奢侈品的时代,老扎把家里的钱都花了,给4个孩子每人配一台雅达利800——现在来看,也就是个大点儿的打字机!

当时买电脑附送编程光碟,老扎见10岁的儿子数学和自然科学成绩不错,就用这张碟教他写程序。写了没几天就跟不上儿子,索性给他买了本编程书。

老扎的眼光杠杠的。马克靠自学看完了书,开始上中学。他对学校布置的作业没兴趣,只喜欢编程。老扎没逼他,去请了个软件专家给儿子当家教——这招,多数中国父母能做到吗?

专家叫大卫·纽曼,没教多久也吃不消马克的学习速度。他对老扎说:你这儿子骨格清奇,器宇轩昂,且有慧根,乃是万中无一的“武林”奇才!

这个奇才决定通过编程,把家里所有电脑连起来。这想法谁听谁奇怪,家人互相喊一声就行了,搞这个有啥用?结果这个最早的社交网络搞出来以后,家人都觉得好玩,每个人坐在自己房间,在电脑上就能说话。

马克搞出这个“马克网”的第二年,AOL(美国在线)公司才出了第一个聊天软件。此时,马克还在上中学。他给一家媒体公司开发了音乐软件,在附近大学读完电脑课程,准备上哈佛。

在家人和朋友看来,马克不是一般极客。他喜欢音乐,是泰勒·斯威夫特和嘎嘎姐的“粉丝”;是击剑队长;热爱古典文学,专门拿过这门课的证书。Napster(一家在线音乐软件公司)创始人西恩·帕克说,马克喜欢柏拉图和恩德斯,背诵《奥德赛》和《伊利亚特》史诗段落,跟玩儿一样。

马克在哈佛同时读IT和心理学两个专业。20岁那年,他跟同学吃着披萨,在宿舍里搞出了脸书,一周访问量就比哈佛官网还要大。

专业人士评估当时的脸书价值2000万美元。于是,马克决定退学到硅谷创业。退学这么荒唐的决定,老扎竟然还是大力支持了儿子。

马克没当律师,父母不懂他在干啥,一度着急得不行。没多久,马克让他们拿钱买200万美元的股票,作为对支持他创业的感谢,被老扎严词拒绝。幸好,公司董事会硬塞给老扎这些股票。公司2012年上市时,老扎的股票价值已达6000万美元。

现在,老扎还在纽约附近的小房子里当牙医,4个孩子全搬到西岸。他的病人在诊所里上脸书,不知道他儿子就是脸书创始人。

图七

图八

马克学到了这份低调。当选为《时代》杂志史上最年轻的年度人物时,他说:“这一年进步比较慢,我被选上了。”

马克学到了极简生活——衣柜里是这样(见图七),引领穿灰色T恤和连帽衫潮流;一部并非豪车的代步车,开了很多年。

最重要的是,马克学到了超越时代的眼光。他的名言是:我觉得最好的公司,不是因为创始人想要成立公司,而是因为创始人想要改变世界。

他和哈佛学妹普莉西拉·陈结婚,2015年生下女儿Max(中文名陈明宇),因此狂捐99%的股份。夫妻俩的名言是:愿你能成长在更好的世界。娃长得很好看,才3个月大,他家强强联手的教育已经是新的追捧对象,又是玩星球大战,又是游泳,又是看书。喽,《宝宝的量子力学》。此照一晒,书都卖断了货(见图八)。

人人都想复制扎克伯格家族的教育。说了这么多,只想问一句:真能复制吗? 让孩子做喜欢做的事情,可能对他的人生来说更有意义!同意的,赞!

(据东东和西西图文改编)

马克·扎克伯格不愧是互联网界的“扎帝”,他的出场总是火爆全球。十几亿人连脸书(Facebook)还没玩上,人家一笑而过搞VR(虚拟现实)了(见题图)。马克宣布VR是下一代社交平台的当下,全世界一边担心“扎帝”搞网络帝国,一边上网商量咋办。

猜你喜欢

扎克伯格脸书
我的爸爸叫焦尼
神奇的机器翻译系统
神奇的机器翻译系统
冬天的画稿
“我”来了
扎克伯格赴欧洲议会道歉
小刺猬的水果梦
扎克伯格写给初生女儿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