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海绵城市减少浅析城市内涝防治

2016-08-12路长青四川南充水利电力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南充637000

低碳世界 2016年17期
关键词:内涝蓄水海绵

路长青(四川南充水利电力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 南充 637000)



结合海绵城市减少浅析城市内涝防治

路长青(四川南充水利电力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北京时间2016年5月24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通报,入汛以来全国共有118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为近5年以来同期最多。入汛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130mm,叫常年偏多23%,列1961年以来第2位,其中甘肃北部、内蒙古西北部、吉林中部偏多1倍以上,江南、华南、西南、西北、东北等地部分地区偏多3成至1倍。江淮、江南、华南、西南等地连续出现了14次移动性降水过程。据国家防总预测,今年汛期我国降水总体偏多,长江、松花江、淮河、西江等可能发生大洪水,不排除其他大江大河发生洪水的可能,华北地区、华南东南部可能出现较重旱情。

海绵城市;城市内涝;规划建设;分析;治理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城市内涝由于在城区的局部积水会导致交通瘫痪、门市受淹、地下交通无法运营等一系列危害;较为严重的积水还有将会造成市政的检查井井盖遗失,导致人员伤亡和机动车损害、电力、通讯设施损坏等,部分积水可能流入城市中的地下建筑物中产生连锁反应等损失。

近年来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和造成了巨大损失,也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一大问题。本文将从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进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并结合笔者在水利行业积累的部分经验,提出一些防治措施以供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1 引起城市内涝的原因

1.1气候变化因素

根据统计多发生内涝的城市的暴雨一般出现在4~10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85%,而更为集中的在7~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5~55%。

同时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大量集聚导致使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一些地方持续大旱,而一些地方持续暴雨。从城市内涝来说极端天气主要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暴雨频次增加,暴雨雨量加大。

我国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极端天气的影响,雨水集中,水量大,短时间降水较大,降水区域面积较大,是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

1.2城市发展过快,硬覆盖增加

1.2.1城市扩张过快,水域面积降低

前些年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兴旺,不合理的规划带来了大规模不科学的城市开发建设,是内涝灾害频发的重要诱因。随着城市的扩张,使原本具有蓄水调洪错峰功能的洼地、坑塘、湖泊、水库等被填筑破坏或另做它用,丧失了他们具有的滞洪、蓄洪的功能。

1.2.2城市规划赶不上城市化步伐

中国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原有的水塘、湖泊、自然绿地减少,收集到的雨水越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相当比例的透水性地面(绿地等)被不透水表面(各种屋面、路面等)所覆盖。硬化地面加速了雨水径流汇流速度,使雨水流量过程线变的陡尖、汇流历时缩短、峰值时间提前。同时在城市规划时未合理的规划设置绿地和具有蓄水调节功能的洼地和水塘等。

1.2.3城市管理不足

城市的排水系统主要为雨水和污水,对于城市内涝的影响上,城市维护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从排水要求上要求雨污分流,但是大多数的老城区和极少数的城市在雨污分流上由于各种原因未真正的实现雨污分流,在暴雨期间城市污水进入雨水管网,加重了雨水管网的负担,从而是急剧汇集的雨水不能及时的排出,从而形成了局部的城市内涝。

对现有排水管网的管理不到位也造成了雨季排水不畅。由于供排水部门对城市防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好的生活习惯,部分排水系统的雨水口被杂物堵塞,减小了雨水过流断面,导致降雨时地面雨水无法完全通过雨水口进入雨水管网;还有部分城市道路改造时,特别是现在的“白改黑”(将混凝土路面改造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部分施工单位野蛮施工,将有的将雨水口完全覆盖,在验收过程中出现监管不到位,导致雨水不能通过雨水管网及时排出,从而造成路面大量积水。

2 城市内涝的防治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以下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总结部分内涝防治措施。

2.1加大宣传,提高对内涝灾难的认识

市民不文明的习惯也会导致周围排水管道堵塞,这主要是指一些人为图方便,将垃圾倾入排水管网,造成管网的人为堵塞,从而使排水管网不能正常运行,影响了雨水的排放。故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内涝防范意识。

加大对城市内涝方面的研究,制定科学的雨水排水管道设计标准,完善城市建设规划的制度和法律,设立利用雨水的规范。

为正确指导科学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排水工作,修改强制性设计规范势在必行:划分城市主次排水系统,规定对城市主要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和研究方法,规定严格的建设项目水力评价,规划并保护地表排水通道,把解决内涝作为民生和国家大事来抓。

2.2降低城市地面硬化比例

在城市建设中,道路及商业广场的地面硬化是必须的。但机关学校和社区等空地并非全部需要硬化,还有就是广场和人行道等地面也无需全部硬化处理,应结合绿化配置,绿化区域一般应比硬化地面略低,以利渗水。在室外专用停车场、内部道路必须硬化的区域,可采用具有透水功能的材料硬化,比如有孔面花砖,生态透水混凝土及其它混合土基层等。这样既能满足需要硬化的地面强度功能,又能使地面透水透气,部分降水可能下渗到地面,达到雨水局部分流作用,同时兼具了美化环境的效果。

根据统计,采用透水铺装的地面和传统的地面硬化,雨水的地面汇流时间如图1所示。

2.3增强排水能力

由于暴雨期雨水量较大,汇流速度较快,应充分采用“高水高排”的方式将地势较高的集水及时排放。结合各个城市的地形情况,高于城市防洪建筑高程以上的集雨区的雨水尽量通过排洪建筑物自排的方式排出。

图1

在有山地的区域修建排洪渠等设施截流“高水”直接排到城市防洪建筑之外的江河之中,减小可能形成内涝的区域的集水面积,避免高水汇流到城市低洼之处形成内涝。

提高城市管网排水的设计标准,对老城区的现有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对雨水排放设计标准较低,雨污不分的管网及时进行改造,逐步提高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在新规划区域建设时就提高排水管网的设计标准,从源头上解决内涝问题。

同时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加强排水管网的维护,保证雨水口及排水管网的畅通。加强雨水口的管理和清理工作,并改造和使用防堵塞的新型雨水口保证雨水通道的通畅,对城市中的滞洪、蓄洪设施建立正常的维护制度,保证其有足够的调节容积。

2.4做好城市规划,增大蓄水容量

在制定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不能仅从土地利用价值和商业开发价值而牺牲绿地、水体的面积,要强调绿色城市化,增大城市的滞洪能力和蓄水容量。

有条件的城市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新建蓄水设施,新的开发区域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并制定严格的城市内涝防范、治理措施,所有新开发区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新开发和重新开发项目都要确保尽可能将地表水保留在其源头,建设分散的渗水坑、可渗水步道以及进行屋顶绿化工程等。

制定雨水利用和处理规范,并适当的建立一些奖励补贴机制,对雨水进行就地储存消化,将雨水资源化、变废为宝,将雨水合理利用起来,建立蓄水系统,如屋顶蓄水和由渗水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在雨量小的时候能蓄水,雨量大时能排,又能提高地下水水位,立交桥附近建立蓄水设施,不仅可以使立交桥的排水及时,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还可用于绿化带植被的浇灌,既能节能减排又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尤其是在缺水的城市更应大力进行推广。

合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根据地形情况,分散的建设各种蓄水体,可以减小雨水汇集曲线的“峰值”和延长“产流”周期,达到内涝防治效果。

2.5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由于极端天气引起的雨水集中,水量大,短时间降水较大,降水区域面积较大,是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那么解决城市内涝还得从源头做起,人人都得爱护大家的生存环境,保护周围的生态系统,同时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降低极端天气的出现几率,做到城市内涝的标本兼治。

3 结束语

由于今年来的城市内涝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对于城市内涝的防治我们应该从原来简单的抽排集水,实现从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

那么就提出了我们对城市的开发应该合理规划,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与修复和低影响开发。

路长青(1981-),男,水工建筑工程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水利工程设计等相关工作。

TU992

A

2095-2066(2016)17-0057-02

2016-5-30

猜你喜欢

内涝蓄水海绵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功能探析
构建城市水文监测系统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探索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西藏在建大型水电站工程通过蓄水验收
形成蓄水对彩色透水沥青路面性能影响的研究
海绵是植物吗?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老旧小区内涝防治策略研究
国外应对城市内涝的智慧:从“驯服”到“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