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的台阶

2016-08-12叶春雷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6年18期
关键词:台阶耳朵庄子

叶春雷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所有的台阶,自然是能上也能下的,这才叫台阶。但是庄子的台阶,却只能下行不能上行,这就有点怪了。

其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对于人来说,都有一种欲望,爬到别人的头上,或者简直就是站在别人的头上,把一个人结结实实地踩在脚下,那感觉是够爽的。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拼命往上爬。鲁迅先生的杂文《爬和撞》中对此有形象的描绘。对此,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所有的台阶,人生的台阶,几乎都只是用来上行的。元曲里有个词,“蚁阵蜂衙”,说的就是大家一窝蜂往上爬,往上挤,挤不动就往旁边乱撞的人生图景。有人被从台阶上撞倒,掉下去了,也许下面就是深渊;有人被踩在了脚下,张着嘴喘气,像涸辙之鲋;自然也有人爬上去了,趾高气扬,踌躇满志。

庄子站在台阶外面,冷眼看着这一番世间奇景。他不赶这个热闹,他也没力气在人群里挤和撞。他的人生,是“游刃有余”,他要找人世的罅隙,哪里有罅隙他往哪里钻,他才不赶这个热闹。

不赶这个热闹,自然就被边缘化。因为只有顺着台阶爬上去的人,才是英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哪个不是这样的主儿?爬上去了,就成了尘世的主宰,呼风唤雨,吃香喝辣,世界是他们的,不是别人的。说句公道话,他们爬得也实在是累呀,好不容易坐稳了江山,恣睢一下,也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

但庄子只有冷眼。那种只能往上爬的台阶,他不要。他自己制造了另一种台阶,这台阶,让他从从容容往下走。

于是,这世间就真有了看头。一窝蜂顺着台阶往上爬的一群人,哭爹喊娘,嘤嘤嗡嗡,宛若捅破了一个马蜂窝。然而,另一条台阶上,清清静静一个人,大布之衣,葛巾裹头,芒鞋竹杖,从从容容在那里走,往下走。台阶边上,一带清溪,缠着他的足迹,缠缠绵绵,情丝依依,叮叮当当往下流。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生的固有模式。但这种模式,终被一个人打破。一个被人打破的模式,就失去了它的庄严。就像竞技体育中,再伟大的世界纪录,一旦被人打破,就基本分文不值。庄子很促狭,他把那个被人们尊为铁律的固有人生模式打破了,这个模式一旦破碎,就变成了一地鸡毛,风一吹,就烟消云散了。庄子真是个促狭鬼。

而人,也是可以往低处走的。躲开喧嚷的一群,躲开了争先恐后的一群,躲开了你冲我撞、哭爹喊娘的一群,躲开了残酷竞争白热化的一群,我其实还是可以从从容容,有另一条路可走。

于是就有了庄子的台阶。清清静静的一条盘山小径,一条石砌的路径,两边青山如洗,碧水长流。耳中是鸟鸣啾啾,虫声唧唧。松果不时被山风吹落,砸在枯叶上,噗噗作响。庄子一步步往下走,每走一步,就放下一个心中的念想。名、利、势、位,声、色、犬、马,这些东西就留在山上吧。每下行一段,就停留一下,像黛玉当年“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一样,也给这八样东西,每样筑一个冢,把它埋掉。埋在山上,也就相当于从心底用刀剜掉,彻彻底底,鲜血淋淋,在所不惜。

庄子一步步走下山来,提着哨棒,像当年景阳冈上打虎的武松。欲望的大虫已经被他打死,彻彻底底留在山上。他干干净净下山来,心空得就像黄昏寺庙的一口钟。

这样的一个庄子,轻轻一碰,就是金石之声,响彻天地间。那样的洪钟大吕,世间谁人能比?

庄子下山了,那台阶还挂在山上。

那是庄子留给我的。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5年第4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语加以概括。

2.作者用“庄子的台阶”为标题,有何目的与作用?

3.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并说说第二段的内容是否游离标题所要议论的范畴之外(走题)?为什么?

4.本文第七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结合本文所讲的道理,谈谈如何正确地理解结尾句“那是庄子留给我的”的含义。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耳朵的怀念

□王开岭

耳朵就像个旅馆,熙熙攘攘,谁都可以来住,且是不邀而至、猝不及防的那种。其实,它最想念的房客有两位:一是寂静,一是音乐。

我一直认为,在上苍给人类原配的生存元素和美学资源中,寂静乃最贵重的成分之一。音乐诞生前,它是耳朵最大的福祉,也是唯一的爱情。

并非无声才叫寂静,深巷夜更、月落乌啼、雨滴石阶、风疾掠竹……寂静之声,更显清幽,更让人神思旷远。美景除了悦目,必营养耳朵。对人间美好之音,明人陈继儒曾历数:“论声之韵者,曰溪声、涧声、竹声、松声、山禽声、幽壑声、芭蕉雨声、落花声,皆天地之清籁、诗坛之鼓吹也。然销魂之听,当以卖花声为第一。”(《小窗幽记》)

今天,吾辈耳朵里住着哪些房客呢?

刹车、喇叭、拆迁、施工、装修、铁轨震荡、机翼呼叫、高架桥轰鸣……它们有个集体注册名——喧嚣。这是时代对耳朵的围剿,你无处躲藏,双手捂耳也没用。

耳朵,从未遭遇这般黑压压、强悍而傲慢的敌人,我们从未以这么恶劣和屈辱的条件要求耳朵服帖。机械统治的年代,它粗大的喉结,只会发出尖利的啸音,像磨砂,像钝器从玻璃上狠狠刮过。

一朋友驾车时,总把“重金属”放到最大量,他并不关注谁在唱,按其说法,这是用一个声音覆盖一群声音,以毒攻毒,以暴制暴。

我们拿什么抵御噪声的进攻?

耳塞?地下室?把窗户封得像砖厚?将门缝塞得密不透风?当然还有,即麻木和迟钝,以此减弱耳朵的受伤,有个词叫做“失聪”,就是这状态。偶尔在山里或僻乡留宿,却翻来覆去睡不着,那份静太陌生、太异常了,习惯受虐的耳朵不适应这犒赏。

人体感官里,耳朵最被动、最无辜、最脆弱。它门户大开,不上锁、不设防、不拦截、不过滤,不像眼睛嘴巴可随意闭合。它永远露天,只有义务,没有权利。

我对朋友说,现代人的特征是:溺爱嘴巴,宠幸眼睛,虐待耳朵。

不是吗?论吃喝,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华夏之餮举世无双。视觉上,美色、服饰、花草、橱窗、广场、霓虹,所有的时尚宣言和环境主张无不在“色相”上下工夫。

口福和眼福俱饱矣,耳福呢?

有个说法叫“花开的声音”,一直以来,我把它当作一个比喻和诗意的幻觉,直到遇到一位画家,她说从前在老家,中国最东北的荒野,夏天暴雨后,她去山坡上挖野菜,总能听见苕树梅绽放的声音,四下里噼啪作响……

苕树梅,我家旁的园子里就有,红、粉、白,水汪汪、亮莹莹,一盏盏像玻璃纸剪出的小太阳。我深信她没听错,那不是幻听和诗心的矫造。我深信那片野地的静,那个年代的静,还有少女耳膜的清澈——她有聆听物语的天赋,她有幅画,叫《你能让满山花开我就来》,那绝对是一种通灵的境界……我深信,一个由野菜喂大的孩子,大自然向她敞开的就多。

我们听不见,或难以置信,是因为失聪已久,耳朵被磨出了茧子。

是的,你必须承认,世界已把寂静——这大自然的原配,弄丢了。是的,你必须承认,耳朵,失去了最伟大的爱情。

(选自《视野》2015年第6期)

1.结合上文,说一说耳朵怀念什么?为什么?

2.“这是时代对耳朵的围剿……”试分析句中黑体词语的意思。

3.本文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4.你认为:“花开的声音”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声音呢?

5.文章最后一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像珍惜空气一样珍惜网络正能量

□洪乐风

日前,“2015中国好网民”流行语和故事征集活动正式上线,标志着这一系列活动的正式启动。这一活动提倡思想性、艺术性和网络传播规律,呼唤那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并将在网上集中展示。

正如有关负责人表示的,“中国好网民”系列活动旨在弘扬网上正能量,在互联网上争做“四有”好网民,推动网络空间进一步清朗起来。我们相信,这对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活动的“滋养人心、凝聚力量”,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培育崇德向善的网络行为规范。

可能有人觉得,网络是一片自由天地,批评也好、赞美也罢,发牢骚、说怪话,都是个人私事,似乎没什么必要来倡导、引导。其实不然,网络空间是公共空间,不是个人的私家花园,虽说是“人人都有麦克风”,但也不能为所欲为、无法而治。而且不加引导和规劝的行为,很容易在舆论场上跑偏路、激化矛盾。

其实,网络上的正能量犹如空气,平日里感受不到它的珍贵与不可或缺,可一旦突然失去,便会难受至极,甚至失去生命。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的戾气引发了不少悲剧。比如无谓的地域歧视与攻击,比如对公共权力无端的指责与辱骂,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到头来却发现真相并非如此,白白让人躺着中枪。

对网民个体来说,可能只是跟风,可能只是一时情绪宣泄,但造成的后果却是无法挽回的。长此以往,网络空间将异化成荒凉的沙漠,失去原本的价值与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摆正自己的网络责任、社会责任,遵循法律的底线、顺从道德的良知,发出理性平和的言论声音。

正能量,不等于一味的赞美,善意的、建设性的批评声,网络同样需要。比如,一些监督声音确实推动了实际工作的开展,还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可也如星火般照亮了改革的前路。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真的为民族国家的前途着想。只要秉持住这一理念,包容同样是网络空间的题中之意。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呵护虚拟空间清爽的文化氛围,是广大网民肩头共同的责任。反对雾霾,每个人都不惜付出一分力;反对网络戾气,同样需要我们积极的努力。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好网民”的活动只是第一步,希望这次活动的正能量广布开来,凝聚起更多乐观向上的美丽心灵。

(选自《课外语文》2016年第6期,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

2.文章的第四段运了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为网民,你应该如何上网呢?

4.网民就像珍惜空气一样珍惜网络正能量的关键所在是什么?

5.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猜你喜欢

台阶耳朵庄子
奇妙的大耳朵
闪亮亮的耳朵
耳朵在哪里?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借我用一下
台阶
77级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