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念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

2016-08-10郑钧正

核技术 2016年7期
关键词:王老中国医学科学院核医学



纪念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

2016年5月27日16时16分,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核医学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王世真先生仙逝,享年101岁(生于1916年3月7日)。

王世真先生1946年先留学加拿大后到美国,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并与核医学结缘,是国际上合成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早期开拓研究者。回国后参与筹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放射医学研究所,从担任副所长一直到名誉所长至今;他亲自领导团队先后合成了两百多种生命科学研究亟需的放射性核素与稳定性同位素示踪剂,尤其在甲状腺素研究中开拓了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新领域;在标记化合物的研究与制备方面,率先标记合成了碳-14天门冬氨酸、碳-14甲状腺素,以及碳-14标记核酸衍生物的合成、全标记氨基酸的合成等,取得许多世界一流和国内领先的创新性成果。他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并任学部常委至年满80岁(资深院士)。

业界常用许多个“第一”来盛赞王老院士的杰出贡献。例如:抗日战争时期率先合成“扑疟母星”为云南、缅甸抗日部队提供特效抗疟药;1951年回国后即首次合成抗肺结核的特效药“雷米封 ”;20世纪50年代初参与起草把同位素医学应用首次列入我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优先发展项目;他负责建成我国第一个半自动化放射性实验基地;合成了我国第一批放射性标记化合物;进行了我国第一次放射性核素示踪实验;1956年受卫生部委派参加负责具体承办第一期生物医学同位素应用训练班(西安);1958年又在北京主办第一期放射性同位素临床医学应用训练班;1977年主编出版第一部《同位素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专著;1980年推动成立中华医学会核医学会,并任学会第一届主任;接着又促成中国核学会也成立核医学分会,他作为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兼任第一届核医学分会理事长;1981年创办《中华核医学杂志》,并亲任第一届主编;王老作为世界核医学联盟委员及亚太地区核医学联盟顾问,1983年率团出席巴黎第三届世界核医学与核生物学大会,并办成以中华医学会核医学会团体会员加入世界核医学与核生物学联盟(WFNMB);1985年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委托在北京首次举办国际放射免疫师资培训班;1985年整合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的4家相关研究所与三甲医院核医学科,获卫生部批准建立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核医学中心并被任命为中心主任,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核医学国家重点学科;1986年主编出版第一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核医学》和我国第一本《英汉核医学词汇》;1985年起策划主编第一套“核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丛书”,至1996年陆续由科学出版社出版7本专著;1998年在北京科学会堂第一次举办被国际权威杂志赞誉为高水平的国际核医学学术大会(ISNM’88);1993年筹办成功第一届海峡两岸辐射医学应用研讨会;1995年倡议策划召开以“PET与21世纪生命科学”为主题的第49次香山科学会议;耄耋之年的王老坚持数年执着奔波努力,于1998年在北京协和医院的核医学科建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我国第一个PET中心;在核医学迈向分子核医学的关键节点,王老于2001年和2004年先后精心主编出版第一、二版首部专著《分子核医学》(荣获国家科技部出版基金资助,成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被教育部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

王老至94岁依然坚持亲自指导博士研究生,不辞劳苦培养年青一代,他还特别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加强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在编撰一系列学术专著、研发新核素标记化合物、建立PET中心及其应用等许多重要科研工作中,他与中国科学院系统、中国核工业系统、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及有关大学一直保持着卓有成效的良好合作。他的去世是我国核医学界的一个巨大损失!

建党90周年发行的王世真先生时代先锋纪念邮票

1988年王世真院士担任北京国际核医学大会会议主席时与周前教授、诺贝尔奖得主Yalow等亲切会见

郑钧正2016年6月

猜你喜欢

王老中国医学科学院核医学
粉彩瓷板|祝壽圖 王锡良·陆如合作
“互联网+CBL”模式在核医学规培中的创新应用效果研究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我与王锡良的那些故事
全国核医学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与民谣诗词相伴的九旬老人
老人和孩子
核医学与超声检查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
中美临床核医学现状比较分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4年第36卷文题索引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3年第35卷文题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