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跳远项目运动员的年龄、身体形态及竞技表现研究*

2016-08-10

体育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竞技状态大奖赛世锦赛

辛 锋 刘 伟

(忻州师范学院, 山西 忻州 034000)

跳远项目运动员的年龄、身体形态及竞技表现研究*

辛 锋 刘 伟

(忻州师范学院, 山西 忻州 034000)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2015年田径大奖赛跳远运动员的年龄、身体形态及跳远成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女参赛运动员的年龄基本处在24岁左右;跳远项目男、女运动员身高与世界顶尖选手有一定的差距;资格赛中运动员的跳远平均成功率高于决赛;运动员的比赛发挥率也有一定的差异,决赛时的平均发挥率高于资格赛。因此提高发挥率是取得比赛的关键所在,运动员在比赛中前三跳发挥率高,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田径大奖赛;跳远项目;竞技能力;特征

1 前言

跳远对最大速度和爆发力要求极高,对运动员技术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我国跳远运动员虽然在北京世锦赛上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但是在重大比赛中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足。在国际各大比赛中,运动员有效地调整状态,使其充分展示最佳竞技能力,取得更大的突破,不仅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希望达到的成果,也是科研领域中所面临的艰难课题之一。成熟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完美结合,才可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而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分析比赛数据、录像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通过比赛,不仅可以检验优秀运动员的竞技实力、训练信息,也可以了解当今跳远项目的竞技比赛特点。本文以 2015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太原站、北京世锦赛跳远项目参赛运动员的年龄、身高、体重、BMI指数、跳远成功率、比赛发挥情况及不同试跳次数中出现决定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为跳远训练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15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和世锦赛跳远项目决赛前八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浩方图书馆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提炼概括,为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2.2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田径大奖赛和北京世锦赛官网参赛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和比赛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3 逻辑分析法

在数理统计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与本研究相关联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根据跳跃项目的运动规律,得出研究结果。

2.2.4 比较分析法

将本次研究得到的数据与2015年世锦赛跳远项目运动员的数据对比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跳远项目前8名参赛运动员的年龄、身高、体重及BMI指数特征

本次参赛运动员的年龄在22~24岁之间,反映出我国跳远项目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合理,青年才俊辈出;世锦赛跳远运动员的年龄均大于大奖赛的运动员。本次大奖赛男、女运动员的体重低于世锦赛。在BMI指数(体重(kg)/身高(m)²)上,大奖赛男、女运动员均低于世锦赛。根据研究得出,跳远运动员分为以力量见长和以技术见长两种:中国运动员大多以技术为主,相对力量型的运动员体重较轻;世界顶尖选手大多都以力量见长,体能充足、身体强壮及技术优秀。这也就反映出在身高差距较小的情况下,中国选手的体重整体小于其它国家的选手。见表1

表1 2015年田径大奖赛太原站与北京世锦赛跳远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及BMI指数

女31最小值 男20 1776322.16 1757020.16

3.2 对参赛运动员跳远成功率的分析

3.2.1 运动员在资格赛中的跳远成功率

表2 田径大奖赛太原站和世锦赛前8名运动员前3跳的成功率(%)

从表2可知,运动员在资格赛中的跳远平均成功率体现出“低-高-中”的趋势。究其原因是:其一,可能是运动员在第一次试跳完成之后,由于场地不适应出现犯规的现象,运动员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采取保守的态度,以确保第二次成绩有效。其二,第一次试跳发挥正常以及超水平发挥的运动员,在心理上会占有一定的优势。第二次试跳之后,是比赛的一个分水岭,运动员会分为两部分:一是早早锁定决赛名额的运动员会选择保存体力,把第三次试跳当作是保持状态的一跳;二是需要为决赛资格奋力一搏的运动员,导致部分运动员会跳出个人最佳成绩以便能够闯入决赛,所以第三次试跳的成功率也不会太低。

比赛时运动员成绩的好坏以及每次试跳成功率,与个人的竞技能力、赛季的竞技状态、体能、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都有关。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和体能影响最为突出。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可能要面对很多突发情况,比如:未发挥出最佳水平、对手的超水平发挥等都会使运动员在每一心理压力逐渐增大,致使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波动、技术动作出现变形。这些均需要在今后训练中引起重视。

3.2.2 运动员在决赛中的跳远成功率分析

表3 田径大奖赛太原站和世锦赛前8名运动员决赛中的成功率(%)

表3可知,大奖赛和世锦赛运动员在决赛中的跳远平均成功率呈下降趋势。由此推断:赛事的级别越高,竞争力就越强,运动员产生的压力就越大,因此跳远的失误次数逐渐增多。那么如何对运动员大赛时的心理疏导和自我调控是一个重要课题。

因此在平时训练中,不仅要提高训练课的质量,教练

员应给运动员创造不同的环境,尤其是在逆境中让运动员积极地应对,展现好的竞技能力,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并且在平时的训练中就必须注重每一次试跳的成功率,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这样,无论面对多大的赛事,面对多么强大的对手,仍能够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实力。

3.3 比赛的发挥情况

表4 田径大奖赛太原站和世锦赛前8名运动员的发挥率(%)

运动员在比赛中比赛发挥情况是影响运动员最终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运动员比赛发挥水平的高低,可通过“发挥率”来反映。在比赛中,运动员会受到个人的竞技能力、赛季的竞技状态、体能、心理承受能力、比赛环境、比赛的对手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比赛中发挥率将直接决定着比赛成绩的好坏。

由表4可知,男子预赛阶段,大奖赛运动员的平均发挥率大于世锦赛运动员的平均发挥率,而女子则相反,男子大于女子;但决赛阶段,两项赛事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世锦赛男子和女子的平均发挥率均有了一定的提高,而大奖赛中,女子的平均发挥率略有提高,男子的平均发挥率却在下降。

毋庸置疑,比赛发挥率的好坏往往决定着比赛的成败,是高水平成绩的保证。一跳取得比赛的胜利,是实力与机遇的完美结合,不具有普遍性。高水平选手之间的较量只有毫厘之间的相差,运动员只有不断调整自己,依靠高的发挥率来取得比赛的胜利。由此可见,运动员心理的稳定性和稳定的技术发挥是取胜之钥。

3.4 不同试跳次数中出现决定成绩的分析3.4.1资格赛成绩分析

表5 田径大奖赛太原站和世锦赛前8名运动员资格赛中出现决定成绩的分析(%)

表5显示,世锦赛资格赛中3次试跳中出现最佳成绩的概率远远大于大奖赛。大奖赛的概率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而世锦赛的概率却在稳中有所提升,显而易见,大奖赛运动员水平虽高,但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重大比赛中,无论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一般会选择保守的战术,在第1次试跳保证成绩的情况下,后两次试跳争取个人最佳成绩的方案。近年来,跳远项目日新月异,这项战术很少被教练员和运动员所采用,因为资格赛只有仅仅的3次机会,高水平运动员比的就是谁能抢得先机,占据主动,给自己信心的同时也给对手最大的压力。因此不牢牢地把握每一次机会,对每一次试跳都精益求精的话,很难在激烈的比赛中取得胜利。只有更加合理的训练,不断积累的大赛经验才有助于成功。

训练是比赛的保障,比赛是训练的窗口。只有通过比赛才能展现出日常训练效果的好坏,只有多参加国际和国内的大赛,才能提高适应比赛的能力,逐渐让自己成为比赛的主流。与此同时,教练员和运动员切不可盲目地沉溺于参加比赛,而是在比赛之后,多次观看和研究录像,分析比赛中发挥好的地方与遇到的突发情况,以及对手的技战术,不断总结经验,为训练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让训练方法更加合理,使运动员更有机会取得比赛的胜利。

3.4.2 决赛成绩分析

表6 田径大奖赛和世锦赛前8名运动员决赛中出现决定成绩的分析(%)

大奖赛和世锦赛决赛阶段运动员在不同试跳次数中的发挥差距不太明显,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大奖赛中,运动员在第2次试跳出现个人决定成绩的人数最多,而世锦赛则是在第1次试跳出现个人决定成绩的人数最多,但是,无论是大奖赛,还是世锦赛,均在第4跳中达到了最低点。

男、女运动员在跳远项目中竞技状态存在差异,大奖赛男运动员在第1次和第6次试跳中的竞技状态最好,女运动员在第2次试跳中的竞技状态最好,而世锦赛男运动员则在第1次和第2次试跳中竞技状态最好,女运动员在第1次试跳中的竞技状态最好。但是整体所反映的是综合现情况,并不能够完全反映个体的特征。例如,大奖赛和世锦赛第4跳的概率分别只有6.25%,但是大奖赛女子银牌获得者和世锦赛男子金牌获得者却在前几跳落后的情况下逆转获胜创造了赛季最佳成绩。可见,每一次试跳都可以决定比赛的走向。

跳远项目在完成技术动作时会受到个人竞技能力和竞技状态、技术的稳定性、体能、心理素质、赛程的安排等原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是具有两方面的,例如:从资格赛到决赛,比赛的竞争会变得越来越激烈,运动员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此时部分运动员在重压之下,会迸发出无尽的潜能,有可能跳出个人最佳成绩,另一部分运动员则会在重压之下失去信心,发挥失常。(见表6)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2015年中国田径大奖赛太原站跳远项目运动员的年龄呈现出了年轻化的趋势,反映出国内跳远项目的后备人才比较充足,但存在技术缺陷和比赛经验匮乏。

4.1.2 男、女运动员的身高总体呈上升的趋势。随着各国训练水平的接近,运动员身高的优势变得更加突出。

4.1.3 资格赛的跳远成功率高于决赛的成功率,但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

4.1.4 运动员的发挥率基本在95%以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男子的稳定性相对较好,但基本未达到正常标准。

4.1.5 运动员在资格赛试跳出现最佳成绩的处于平稳的态势,而在决赛中,每次试跳出现最佳成绩的概率忽高忽低相对不稳定。

4.2 建议

4.2.1 应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的制定训练计划,提高训练的质量,尽可能提高运动员的竞技年龄。

4.2.2 随着各国训练水平的接近,运动员身高的优势变得更加突出。因此,在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着重考虑身高的因素,选择天赋较高的运动员。

4.2.3 成功率的高低决定着成绩的好坏,因此,提高成功率是取得比赛的关键所在,运动员在比赛中前三跳成功率高,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训练中要尽量从严谨、实战、高要求出发,使运动员能够在激烈的比赛中发挥出最佳的竞技水平。

4.2.4 建议合理安排训练和竞赛,以最好的状态留给关键的比赛,从而提高比赛的发挥率。

4.2.5 教练员应规范训练方法和合理安排比赛,使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展现出最佳的竞技状态。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5.

[2]吕青,尹君.北京奥运会男子跳远运动员竞技能力表现特征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报,2009,29(1):90-94.

[3]张文涛.2012年伦敦奥运会田赛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2):16-32.

[4]蒋国勤.田径快速力量项目竞技表现特征的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报,2011,35(3):71-75.

[5]吕青.第29届奥运会男女跳远和三级跳远运动员决赛时竞技能力表现特征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报, 2009,43(1):91-96.

[6]余文军,李超.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大赛中竞技能力表现特征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1,32(5):86-89.

[7]张建华,赵鑫,张健.第十三届世界田径锦标赛投掷项目运动员的年龄、身体形态及竞技表现研究[J].广州体育学报,2012,48(3):33-38.

[8]余奎龙,敬龙军.29届奥运会田径项目运动员年龄结构与特征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5):462-464.

[9]蒋国勤.世界优秀跳远、三级跳远运动员竞技表现稳定性的对比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2011, 34(4) :124-126.

[10]于树祥,柏永喜.近十年来我国与世界男子跳远运动成绩的比较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 29(2):95-99.

Study on the Age, Physical Shape and Athletic Performance of the Long Jump Athletes

XIN Feng, et al.
(Xinzhou Normal College, Xinzhou 034000, Shanxi, China)

Using literatu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logic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s, the 2015 grand prix track and field of long jump athletes age, analyze the indexes of body shape and success rate of long jump.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e of the male and female athletes is about 24 years old; Long jump project male, female athletes and the world's top players have a certain gap; the average success rate of the athletes in the qualifying tournament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inals, the players play a certain difference in the game, the average play rate is higher than the qualifying tournament; there is a certain difference in the rate of athletes' competition, the average rate of play in the finals of qualifying, thus increasing the rate to play the game is to obtain the key.Athletes in the game before the three jump play rate is high, will achieve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track and field championship competition; long jump; competitive ability; feature

山西省体育局科研课题 课题编号:14yb114。

辛锋(1977-),陕西蒲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

猜你喜欢

竞技状态大奖赛世锦赛
爵士啦啦操“跳跃类难度”动作运用分析——以2019年啦啦操世锦赛前六名为例
维斯塔潘赛季首冠 周冠宇排名十一惜别积分区——2022F1沙特大奖赛
星问答
竞技状态“峰谷”模型探索研究①
竞技状态理论的中国语义
最多观众的世锦赛伦敦田径世锦赛10天卖票70.5万张
陕西省大学生流行乐队大奖赛
体育竞技状态的特征及其形成规律
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伦敦奥运周期的参赛特征
1998富雷裘陶艺大奖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