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新闻传播与商业社会文化间的冲突及影响

2016-08-09聂宝玉

出版广角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新闻传播美国

【摘要】美国新闻媒体受到商业社会文化的强烈冲击。其中既有消费主义影响,也有新闻传播与商业传播的理念冲突。信息时代的公民新闻及大众文化传播泛娱乐化等美国商业社会文化,均与其新闻专业主义发生矛盾冲突。新闻媒体在适应商业社会文化过程时,其新闻信息传播也会出现某种偏差。

【关键词】美国;新闻传播;商业社会;文化冲突

【作者单位】聂宝玉,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20世纪初,美国消费主义盛行,期间电影、无线电广播迅速发展。消费广告通过报纸、广播、电影等传播渠道,宣传商品及消费理念与生活方式,消费文化开始蔓延。其核心就是通过大众传媒和广告宣传创造出消费欲望,并在提供商品与服务中标上自我表达及身份认同的象征,美国消费主义文化对新闻媒体及其专业主义精神产生了较大冲击,媒体消费主义由此滥觞,新闻报道日趋于商业化、娱乐化,软新闻开始激增。新闻标题更加耸人听闻,内容则充满了各种故事化桥段,以吸引受众关注。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美国新闻媒体受大众传播及泛娱乐化影响更加深重,大多美国新闻媒体为了商业利益抛弃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去迎合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公民新闻和大众传播泛娱乐化等商业社会文化趣味。

一、美国新闻传播与消费主义文化的冲突及影响

1.消费主义促使新闻传播向新闻消费主义转变

信息经济对美国传统新闻传媒形成强大冲击,《今日美国》2013年发行量是142万份,2015年则萎缩到98万份。股市融资也因收益较低,出现融资困难。因此,在没有任何政府补贴与外部资金注入情况下,为了自身生存,新闻媒介更加重视销量或收视率。通过娱乐化及软新闻方式,突出标题和故事化报道,在新闻报道内容中制造悬念与煽情细节等,以勾起公众对新闻的消费欲望。媒体文化研究及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指出,美国许多新闻传播内容开始变得零碎,严肃调查及具有新闻价值的传播内容较少,甚至变为纯娱乐化新闻。许多新闻媒体开始忽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调查性新闻报道,而扩大其商业相关版面或节目,加大对公司腐败现象及商业相关调查性新闻报道,为高端受众提供偏爱的新闻消费内容,而这些高端的商业精英群体正是广告商最关注的受众目标。

2.过于重视广告收益导致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出现偏差

在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中,为读者提供公共服务是其根本宗旨。然而在利益最大化的商业目标面前,新闻传播内容也变身为商品。为了让商品卖相更好,新闻传媒会用戏剧化手法包装新闻内容,或将其剪辑为故事性、观赏性较强的段子,甚至不惜传播虚假新闻信息。如ABC与NBC播出的《没有公开的故事》《没有结果的秘闻》等,就以挖掘美国联邦调查局近二三十年来的内部阴谋角力、犯罪秘闻等新闻为主,并以新闻为背景,掺杂各种道听途说的信息来吸引观众。“把节目播给观众看,之后把观众卖给广告商”是美国电视台基本运营准则。由于新闻传媒过于注重广告收入,在广告商的利益诱惑与胁迫下,新闻记者会丧失中立性,新闻媒体也会任由摆布,极易丢掉客观与真实的新闻准则,导致新闻传播出现偏差。不过,广告毕竟是大多美国新闻媒体能抓住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因此,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建议传播媒体要掌控好广告与节目制作的关系,如果广告商成为节目主宰,就无法成为拥有新闻专业精神的媒体。

3.新闻媒体的公民概念与商业传播中受众个体文化消费概念的冲突及影响

在商业传播概念中,个体即消费者,媒体以最大限度满足受众个体文化消费需求为传播目标,满足受众追求某种快感和欲望的精神需要从而完成自己的预期盈利目标。这与美国及西方媒体领域提倡的将受众当作公民,媒体应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为公民提供知情权及明确法律确认等原则相冲突,屈从于受众个体文化消费需求直接导致软新闻增多。硬新闻是指涉及国家政策及民生福祉、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严谨客观的新闻内容;软新闻则指与大众利益关联不大,趣味性、知识性较强,情感含量较多的新闻。相较而言,硬新闻及调查性新闻成本、难度均较大,更易触及攸关方利益,代价较高。为了迎合受众个体文化消费需求,新闻媒体会用故事形式去报道新闻,寻找和报道耸人听闻的社会新闻或民生题材以吸引受众关注。如美国CBS电视台等时政相关脱口秀节目,以嘲笑、调侃、贬损等叙述方式替代严谨客观的新闻叙事。如果公众大量接受此类报道,就会出现对新闻信息的理解接受偏差;另外,大量报道各类名人八卦、丑闻,侦探、犯罪与监控类等题材新闻去迎合受众,也会让新闻媒体将更多精力放在新闻文化消费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美国新闻专业主义与公民新闻的冲突

众所周知,美国社会的个人主义及相关文化较为突出。体现在新闻传播领域,如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公众普遍对传媒及相关公共事务新闻表现冷淡。美国新闻界反思认为,要以贴近生活的新闻报道吸引公众。美国学者斯坦利·巴兰将其总结为:“公民要参与报道重要的公民事件”,以民主方式参与到公共事务审议当中,监督政务部门解决问题,进而体现公民个体价值。公共新闻在美国新闻界掀起了改革公共事务报道的热潮,延续至信息经济时代,形成公民新闻。美国新闻界并没有对公民新闻进行清晰定义,大致是通过互联网、自媒体等渠道 “发布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的传播行为。公民新闻具有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个人化和移动化等特性,而参与者也具有非职业化、独立性、自发性等特点。公民新闻的非专业性颠覆了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打破了传统媒体新闻话语主导权另外,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的传者中心模态,向受者中心模态转变。随着Facebook、Twitter等在美国及西方国家流行,人人均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者,并在信息发布后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新媒体互动平台便捷性与巨大信息能量,让多对多传播方式成为可能,但也带来无法验证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矛盾,让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面临尴尬。一方面,互联网及自媒体成为突发事件的第一发布者,某些爆炸性新闻也多出于此,稍微迟疑便会与之失之交臂;另一方面,由于公民新闻传播者缺少新闻专业素养,不具备验证真伪的能力,新闻准确程度难以掌控。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源的多样化及快速传播特点为美国媒体的新闻生产提供更多了源泉。因此,保持新闻敏感性,准确快速地对海量信息进行甄别是信息时代新闻从业者的必备技能。

三、新闻传媒受大众文化传播的商业化、泛娱乐化影响

大众文化传播具有主体广泛性、传播内容通俗化、商业化等明显特征。在市场经济下,大众文化有巨大的消费含量,成为商业领域重点关注对象。在通俗化、娱乐化的“快餐文化”价值观引导下,为了吸引受众求新、猎奇的心理,美国还出现“洋葱”等专门生产假新闻的网站,泛娱乐化的大众文化传播理念也深入美国等西方新闻界的价值观中。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网站,更愿意提供娱乐性和趣味性强的新闻,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各类夸大事实、故作煽情的新闻泛滥,碎片化信息受到追捧,假新闻不断出现,这与传统新闻媒介倡导的深入调查、深度报道新闻理念相悖。

综上所述,美国新闻传媒虽然十分强调新闻媒体和职业者自律,但迫于经济压力及企业盈利目标,有迎合赞助商现象,甚至让广告商成为传播内容的主宰;美国新闻媒体没能更好地贯彻为公民服务的理念,而是将迎合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作为经营首要原则;在大众传播快餐化、碎片化、泛娱乐化的影响下,美国新闻媒体贯彻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坚持深如调查、深入报道的新闻理念不够坚决,甚至出现迎合公民新闻趣味的现象。虽然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受商业社会文化影响较深,但不能否认其对美国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还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蒋建国. 消费主义文化传播与西方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6).

[2]吴飞. 新媒体革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命?——公民新闻运动与专业新闻人的责任[J]. 新闻记者,2013(3) .

[3]韩祎,孙婧. 英美新闻报道折射英美文化研究[J]. 新闻战线,2015(2).

[4]商娜红. 职业化背景下的英美新闻自律:一个历史透视[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新闻传播美国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及跨文化冲突——以《喜福会》为例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