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明珠多元文化荟萃地

2016-08-06马东平

中国西部 2016年7期
关键词:城关区牛肉面兰州

文/马东平

丝路明珠多元文化荟萃地

文/马东平

城关区不仅以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兰州市的政治、经济、科研、交通、商贸中心,同时以自己的文化优势成为中国黄河文化体验之都、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名城兰州的核心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兰州市城关区以自己拥有的黄河文化、民族文化、丝路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等多样性文化,通过相关历史景观再现、民族民俗文化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以及相关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使走进中国兰州城关区的人们感触到她的历史脉动,感知到她的文化气息,感受到她的现代发展,领略到她多元、包容、独特的文化魅力!

黄河文化

在中华文明中,黄河不仅仅是一条河,黄河孕育了黄河文明,而黄河文明又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核心。黄河两次流经甘肃:第一次流经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此段被称为玛曲段;此后一路北上,进入青海省,由官亭二次流进甘肃境内,横贯临夏、兰州和白银,流经地以兰州为中心,被称为兰州段。滔滔黄河穿过兰州市城关区,从古至今,滋养了古代金城文化和现代兰州都市文化,造就了一座具备独特人文景观的山水之城——兰州,城关便是其中心所在。

◆天下黄河第一桥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馈赠给兰州无数的珍宝,我们先来看看兰州黄河上多姿多彩的桥吧!千百年来,兰州黄河的桥影响着兰州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对城的认识,见证了兰州经济社会的发展。黄河兰州段上有很多桥,中山桥、中立桥、立交桥、彩虹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在林林总总的黄河桥中,中山桥在兰州人心目中永远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中山桥是位于城关区的一座跨黄河铁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兰州历来是丝绸之路要冲,中原与西域往来的必经之途,穿城而过的黄河则是横亘在兰州这一交通枢纽之上的难以逾越的障碍,历史上民间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的歌谣。早在明洪武五年(1372年),兰州第一座黄河浮桥镇远桥始建。季节性的黄河浮桥历经500多年,逐渐不敷使用。为了渡过这个天堑,洋务运动兴起时,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洋务总局从德国进口全部的建桥材料,借助外国的先进技术与设备来实施建桥计划。全部桥料历时近两年转运至兰州,建桥的工程师是美国人满宝本和德国人德罗,施工负责人为天津人刘永起,施工人员以德商聘来的69名洋工华匠为主。历时三年建成。造价为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当时的甘肃省主席刘郁芬手书的“中山桥”匾额被悬挂于铁桥南面的牌厦上,“第一桥”从此改名中山桥,沿用至今。中山桥也是西北内陆的甘肃现代化进程开端标志之一,中山桥见证了兰州黄河新旧交替的历史。

全景色图

中山桥

◆羊皮筏和筏子客

张保德是一名至今在黄河兰州段上以驾驶羊皮筏子为生的“筏子客”,在他的儿时记忆里,通过羊皮筏漂流在兰州金城关黄河岸畔运送货物草料是他们家族四代人的谋生手段。如今,曾兴盛于黄河流域千余年的羊皮筏子作为运输工具的影子渐行渐远。在中国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它成为游人体验黄河的一项特色旅游项目。

甘肃地质博物馆

会展中心 大剧院 皇冠假日小全景

羊皮筏是一种在黄河上使用的摆渡工具,从古代沿习至今。唐代以前,这种工具被称为革囊,到了宋代,改名浑脱。兰州羊皮筏子分大、小两种。最大的皮筏用600多个羊皮袋扎成,长12米,宽7米,6把桨,载重量在20至30吨之间。解放前,这种皮筏一般用于长途水运,从兰州至包头,每天顺流行进200多公里,12天可抵达包头。小皮筏用10多个羊皮袋扎成,适宜短途运输,主要用于由郊区往市区送运瓜果蔬菜,渡送两岸行人等。

如今,快艇游轮随处可见,羊皮筏子已成为兰州黄河上通向历史的一个缩影。时至今日,在兰州黄河上活跃的那些技术高超、水性好的“筏子客”则成为了这种黄河文化遗留的承载者。2006年羊皮筏子被甘肃省文化厅正式确定为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需求量少,传承人年事已高,黄河羊皮筏子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驾驶技术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再不保护,“羊皮筏子有一天就只能去博物馆才能看到了!”与黄河朝夕相守了半个世纪的“筏子客”张保德忧虑地说。

◆黄河风情线

从地理上,兰州离不开黄河,那是兰州的脉;在经济上,兰州的建设也不应该离开黄河,那是兰州的依托!无论对于本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百里黄河风情线无疑都是兰州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为了更好地挖掘兰州黄河文化,2016年初兰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兰州市黄河风情线景区亮化建设实施方案》,通过科学设计、合理施工、精心管理,在兰州黄河两岸努力打造具有“一带一路”文化内涵、体现兰州地域文化特色、注重节能环保的黄河风情线夜景亮化体系。

兰州城关区按照兰州市委的规划和要求,规划和实施黄河城关段黄金水岸景观廊建设,以黄河文化观光之旅为主题,以音乐喷泉、水车博览园、体育公园、雁滩公园、甘肃大剧院(甘肃国际会展中心、兰州城市规划展览馆)、甘肃省地质博物馆等为新的发力点,同时对滨水城市风貌、滨水体育运动等相关旅游活动进行重点培育,正在把黄河城关段打造成为文化旅游的典范、生态旅游的长廊、城市旅游的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充分释放黄河承载的文化、功能与价值,使之成为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文化生态旅游带。“万顷碧涛护金城”的景象指日可待。

民族文化

兰州城关区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中心城区,根据“六普”数据,全区常住人口128万人,有回、满、藏、蒙古、东乡等51个少数民族6.64万人,其中回族5万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5.19%。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兰州是丝路重镇,从古至今,兰州以开拓、包容的姿态接纳了五湖四海和东西往来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尤其回族在不同时期于兰州核心区——城关区逐步定居,生根发芽,并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成为兰州城关区一抹亮丽的风情。

牛肉面

拉面

◆兰州牛肉面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味道”,无疑兰州牛肉拉面的味道属于兰州,再聚焦一点,属于兰州城关区。之所以这样说,还要从兰州牛肉拉面的起源谈起。兰州拉面的历史已经有85年,它是回族人马保子于1915年始创的。当时马保子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他在家里制成了热锅牛肉面,肩挑着在城里沿街叫卖。后来,他又把煮过牛肉、牛骨头的汤兑入牛肉面,其香扑鼻,大家都喜欢他的牛肉面。接着他在兰州城关区开了自己的店,不再沿街叫卖。1925年,面店由马保子的儿子马杰三接管经营,马杰三不断改进牛肉拉面,直到后来名振四方,被赠予“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称誉。

兰州牛肉面作为农牧文化交融的典型例证,本质上属于清真食品。兰州牛肉面在城关区的店有清真马林牛肉面、清真尕马牛肉面、清真马有布牛肉面、马五哥牛肉面、穆斯林高汤牛肉面、马宝斋清真牛肉面、马家老字号牛肉面、吾穆勒清真牛肉面等等,为数众多。有人说兰州的牛肉面姓“马”不姓“牛”,这话一点也不假。您不妨打听一下,开牛肉面馆的老板十个有九个姓“马”。兰州牛肉面现已成为享誉全国、蜚声中外、独树一帜的餐饮品牌,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并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获得“中华第一面”的美誉。

小食品,大产业!兰州牛肉面已经成为兰州城关区主导优势特色产业。为了打造牛肉面千亿产业链、增强产业支撑、推动产业升级,2016年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孵化园正式启动。该孵化园将囊括牛肉面文化展示中心及体验工坊、牛肉面职业培训基地、牛肉面设备及调味品研发生产配送中心等板块,涵盖牛肉面文化展示、牛肉面体验工坊、旅游接待、专业技能培训、管理人才培训、创客公寓、行业标准化研究、设备研发生产、调味品研发、生产配送和牛肉面产业创新创业等十大功能,孵化园的启动将有助于打造兰州牛肉面产业的新格局。

◆宗教建筑艺术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建筑风格,许多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体现了兰州城关区文化的民族性和多元性。

兰州西关清真大寺历史悠久,闻名中外,坐落兰州市的中心位置。它始建于明洪武年间,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后几经扩建重修,成为一座颇具规模的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群阁。新中国成立后,西关清真大寺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西关清真大寺在原址由政府出资重建。新建成的兰州西关清真大寺,大殿主体宏伟壮丽,唤礼楼高耸入云,整个建筑群极富伊斯兰风格,周围环境开阔优美,是兰州市的一大景观。

与兰州城关区西关清真大寺遥相呼应的南关清真大寺,位于兰州市繁华市区南关什字南侧。据有关地方史料和原寺珍藏石碑记载,南关清真大寺是明清以来兰州最著名的六大清真寺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年间,采用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依次有牌楼、亭殿等建筑,布局紧凑和谐,气势庄严肃穆。

丝路文化

2016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丝绸之路旅游年”,4月22日,由兰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美丽兰州——2016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年”在京启动,诚邀全球游客共享丝路盛典,让世界聚焦兰州,让兰州融入世界。丝路文化是流淌、沉淀在兰州,在城关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丝路重镇——金城

凡是提及丝绸之路,必离不开兰州。丝绸之路自长安向西,无论走哪条路线,不渡黄河就不能进入河西走廊,所以兰州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年前的石器时代,先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西汉武帝时期在这里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故又被称之为金城。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作为陆路丝绸之路核心,丝路重镇——金城兰州又一次进入全球的视野,那一片充满传奇的土地在历史上到底绽放过什么迷人的异彩?在当下这一片土地有什么繁华风貌尚未被世人所了解?这一切都吸引着人们去探究,去发掘。

◆名扬中外的《丝路花雨》

始创于1979年《丝路花雨》是甘肃省歌舞剧院的代表作,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通过艺术形式向世人讲述了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美丽故事,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三十多年里,《丝路花雨》出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两千六百多场,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四百多万名观众都深深地被打动。有国外媒体如此评价:“《丝路花雨》重现了东西方之间的历史往来,传送了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理应被称为‘友谊的胜利’”。

为了延续《丝路花雨》舞剧的辉煌,兰州歌舞剧院于2000年创作了精美绝伦、气势恢宏、感人至深的舞剧《大梦敦煌》。如今,中国原创舞剧的顶级之作《大梦敦煌》已经成为兰州的又一张文化名片,自2000年首演至今,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文化艺术类最高奖项。

大梦敦煌

铜奔马长丝巾调色副本

现代都市文化

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城关区,如今已成为现代化都市,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的核心区,现代都市文化蓬勃发展。

◆中国的《读者》

中国期刊第一品牌《读者》是从兰州城关区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的,是城关区、兰州市,乃至甘肃省的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 年1月,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综合类文摘杂志,原名为《读者文摘》。《读者》杂志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其发行量稳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2015年12月10日,读者传媒正式登陆A股市场,成为A股中唯一的期刊概念股。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

兰州国际马拉松创办于2011年,是由中国田径协会、甘肃省体育局、兰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一项赛事,时至2016年,已连续举办6届。该赛事是甘肃省、兰州市迄今组织的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国际赛事。

兰州城关区一直是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出发点、主要经过地区和终点。一座城因举办一场赛事,不仅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也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了世界。正如兰州市市长袁占亭在2016年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开赛仪式时说的:“五年前,我们将厚重深远的黄河文化与蓬勃向上的马拉松精神交相融合,创办了环绕母亲河奔跑的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五年来,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从无到有、快速成长,以独特的魅力进入全国最优秀的马拉松赛事行列。五年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举办,将运动的快乐融入城市的血脉之中,不仅展示了‘黄河之都、金城兰州’的城市形象,凝聚了市民的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彻底改变了外界对兰州的印象,也释放出一种巨大的内在驱动力,极大提升了城市的形象价值、人文价值、认同价值、聚合价值和经济价值,影响着兰州的文明进步和转型发展,扩大了兰州的对外开放,推进了兰州的国际化进程。”

文化产业崛起

城关区作为文化资源富集区,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大展拳脚,取得骄人的成绩。截至2014年底,城关区从事文化产业的法人单位增至2078家,从业人员达到26926人,资产总计111.99亿元。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从2014年的5家增长到2016年的11家。截至2016年5月,全区文化产业累计营业收入达到21.5亿元。

近年来,城关区强力推进重点园区项目建设。挂牌成立城关区创意文化产业园,建成兰州首条创意文化街区,入驻园区文化企业达到100家,年产值达到9.23亿元;建成华源文化产业孵化基地和甘肃省民间博物馆孵化基地,新增民间博物馆22个;建成人才培训基地2个,通过绚丽甘肃主题书画艺术寻访美国活动,在美国设立人才交流中心。此外,城关区还组织辖区企业参展深圳文博会、兰洽会、甘肃省文博会等大型展会,累计招商引资签约额92.9亿元、到位资金15.5亿元。

“十三五”期间,城关区将加速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人才聚集;调整现有文化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快速转型,提升现有产业的附加值;提升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培育文化休闲活动品牌。城关区,这个古老的山水之城,将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马东平,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西北历史与丝绸之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责任编辑/凌云设计/毛豆)

猜你喜欢

城关区牛肉面兰州
非洲特色美食,兰州牛肉面
我的兰州梦
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小学师生书画作品展
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小学优秀书画作品选
兰州琐记
牛肉面:兰州的味道
篮球游戏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兰州市城关区五泉幼儿园为例
城区薄弱校的劳动教育探索——兰州市城关区红山根小学劳动教育纪实
白象 红烧牛肉面
漫画+脑力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