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拉美合作向何处去

2016-08-05

世界知识 2016年14期
关键词:中拉拉美国家

中国要能读懂拉美

江时学:拉美总的是在顿挫中向前的。现在我们的一些学者在谈论新兴市场的发展问题时,动不动就拿拉美作“中等收入陷阱”的反例,总是强调新兴国家要避免“拉美化”、“拉美病”、“拉美现象”、“拉美陷阱”。这些标签将拉美“污名化”了,对拉美国家其实是不公道的。要允许拉美国家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进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难免。在前进的道路上,哪个国家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真心希望《世界知识》杂志的读者们不要误读拉美。其实,拉美有许多方面是值得褒扬的。例如,早在20世纪初,拉美就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智利的社保改革曾经是许多国家研究和模仿的对象。我曾在智利总统府前的广场上遇到国内某省一位副省长率团漂洋过海去考察社会保障制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每年都发布一个《人类发展报告》,公布“人类发展指数”,以反映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教育、死亡率和预期寿命等指标都被纳入这一指数,在国际上享有很高权威性。在2015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拉美国家的指数为0.748分,与欧洲的发展中国家和中亚国家基本相同,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17个拉美国家的排名在中国前面(中国为0.727分,排名90位),其中阿根廷为0.836分,全球排名第40位,在所有拉美国家中分值最高。

拉美国家已有十多人获得诺贝尔奖。拉美人的社会公德水平不低。在我去过的拉美城乡,“牛皮癣”广告不多见,也很少看到行人随意丢弃垃圾或随地吐痰。拉美人还懂得随意按汽车喇叭是一种霸道行为,因为刺耳的喇叭声对他人是一种刺激和冒犯。

孙岩峰:中拉相距遥远,这限制了国人对它的了解。中国要读懂拉美,就需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待拉美的发展。

拉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政商勾结、阶层固化、贫富分化、过度城市化等问题,都对中国有镜鉴意义,我们应当避免以置身事外的态度看拉美,而是要能感同身受地去看,善于从拉美经历的挫折中吸取教训,特别要吸取拉美错失改革时机的教训,高度重视把握好增长与发展、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拉美国家全盘采用西方民主政体所产生的一系列不适应症,也很值得我们研究。

目前,巴西和拉美的确处在一个乱局当中,但在我看来,这只是暂时的,是新旧发展模式转换交替过程中的现象。要看到,拉美目前的“乱”并非全盘皆乱,而是“有所乱有所不乱”。拉美正在发生的“变”亦非整体之变,也是“有所变有所不变”。更重要的是,从长远和战略意义上讲,拉美仍然具有乐观的发展前景。

巴西作为世界陆地面积第五大、人口第五多的国家,在资源等方面的自然禀赋非常突出。巴西的经济结构基本完整,没有因当前的经济危机垮掉,仍是拉美地区产业结构最齐全、产品门类最丰富的国家,在生物、能源、航空、军工等领域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政治制度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民主政治在巴西和拉美的实践还是相对成熟的,已经基本度过了模式探索的最纷乱期,人们能够在体制框架内解决纷争,那种在部分亚非国家仍较常见的政变、大规模街头冲突等激烈对抗现已很少发生。更重要的是,拉美国家和人民仍然富有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情怀,这也是巴西和拉美保持发展潜力的基本条件之一。

拉美不是铁板一块,每个国家有各自特点,也分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发展状况,一些国家发生了政治、经济波动,而另外一些国家则保持稳定和发展。所有拉美国家都在坚持走自己的路,不要因为某一个或某几个国家出了问题,就认定整个拉美不行。

坚持推进中拉伙伴关系

孙岩峰:我用三句话归纳自己对中国与拉美关系未来发展的希望和期待:第一,坚持推进中拉战略伙伴关系,不因一时一势而动摇。第二,优先确保与拉美各国双边关系的正常发展,支持这些国家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第三,要能看到拉美的潜力和希望,对中拉关系的发展前景保持信心。

一些国家的左翼政府被右翼政府取代,但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没有变,对华界的依赖没有变。无论谁执政,都会以务实态度处理同中国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中拉关系的基本势头是稳固的,不会因为拉美暂时性的乱局而变调甚至逆转。

中国致力于推动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在此方面,拉美国家是我们天然的盟友和伙伴,不能因为它们遇到一时的困难就把它们晾到一边、甩在一旁。我们应坚持向拉美国家伸出援手,不管是巴西还是委内瑞拉,都应该鼓励这些国家继续沿着自己选定的发展道路进行探索。

我们要根据不同拉美国家的不同情况,包括它们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各自面临的不同的发展困境,因材施政、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中国对拉美各国的双边政策,也就是做到“一国一策”,同时不断完善与拉美国家的多边合作框架建设,逐步建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中拉关系布局,使拉美国家成为我们可靠的伙伴。

我们要能从拉美局势变化之“危”中看到“机”。国内有些人一见拉美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危机的苗头,就鼓噪说中国企业应尽快从拉美抽身,好像拉美成了“烫手的山芋”,这是很不成熟的心态。但更多时候,拉美局势变化为中拉深化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比如,巴西新上台的临时政府为了稳定经济形势,展现出对外资更加开放、热情的态度,其国内也在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旨在开发优势产业的投资,这对中国企业难道不是机遇?还有一些国家的经济下滑使得该国资产性价比优势变得更加明显,这难道不是中国资本走向拉美的好时机?

中拉合作已经搭建起很好的机制和平台。2014年7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巴西利亚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的讲话以及2015年初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的成果,为未来中拉关系发展确定顶层设计,通过共同构建中拉“1+3+6”合作新框架,引领中拉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1”是“一个规划”,即以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制定《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3”是“三大引擎”,即以贸易、投资、金融合作为动力,推动中拉务实合作全面发展,力争实现十年内中拉贸易规模达到5000亿美元,十年内中国对拉美投资存量达到2500亿美元,推动扩大双边贸易本币结算和本币互换;“6”是“六大领域”,即以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信息技术为合作重点,推进中拉产业对接。

除此之外,我们还建立了其他一些好机制,比如中拉合作论坛,以及中拉产能合作基金、中拉基础设施基金、中巴产能合作基金等数百亿美元融资支持。我们应认真落实双方领导人共同做出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好各种平台,充分发挥双方互补性,推动中拉合作不断扎实向前发展。

建立均衡的合作结构

周志伟:中拉整体合作机制的建设始于2015年初,那是双方关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高峰。进入2016年,受拉美经济下滑和中国经济减速影响,中拉合作的推进步伐也有所放缓。不过这也恰恰说明经贸合作是中拉关系的最大亮点,这主要得益于双方市场互补性强、政策务实度高。我们要维护中拉关系快速发展的整体势头,也要充分挖掘其他领域的合作空间,努力推动其他领域的合作不断上台阶。

从中拉关系的历史来看,上世纪70年代双方合作起步时,人文交流是最大的一个推手。然而这些年,人文交流落在了经贸关系的后面,似乎没有跟上节奏,有关工作亟待加强。除了浅层次的教育合作,智库之间的互动也要活跃起来,因为智库在决策过程中会起到重要作用,对提高合作效率也很有帮助。

中拉经贸关系若想实现可持续的稳定增长,需要形成相对均衡的合作结构,或者说投资关系和贸易关系要能实现比肩均衡发展。尤其是在投资方面,要能开辟新的合作模式和途径。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巴西利亚会见秘鲁总统乌马拉时,明确建议中国、巴西、秘鲁三国就开展横跨南美洲大陆、连接太平洋岸及大西洋岸的“两洋铁路”合作建立联合工作组。两年过去了,这个项目可行性基础研究进行得怎样了,是否具有前景,将来如何落实,值得关注。

江时学:我们在推动中拉合作时需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软实力和巧实力,多多提升外交艺术。

中国和拉美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都支持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在这方面,双方有许多共同的语言和立场。

为了增进相互了解,我们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措施。但是,拉美人对我们的偏见和误读依然并不少见。一些拉美的媒体上甚至出现了“中帝国主义”这样的不实之词。这与“有色眼镜”有关。

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我曾听到一些学者抱怨,说拉美为什么没有被包括进去。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大家都知道,“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质内容是“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我们无法在太平洋上修路架桥。除此以外,我们与拉美国家的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从未间断过。而且,“一带一路”倡议奉行开放的原则,并不是说这一倡议有意将某些国家拒之门外。

猜你喜欢

中拉拉美国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建立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拉美,热情奔放的神奇之地
走进拉美
把国家“租”出去
第十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举行
《仪器分析》课程中拉曼光谱的开放实验设计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