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课程唤醒乡土的芬芳

2016-08-05解文莉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乐清乡土校本

解文莉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课程资源。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往“教材就等于资源”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讲求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地域性。《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当今之急就是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和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乐清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具有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民间工艺面临着灭绝,为了不使这些宝贵的本土资源流失,我们认为,小学美术教育应该扎根于丰厚的民间艺术,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把民间艺术搬进我们的小学美术课堂,让我们的美术课堂走向广阔而鲜活的民间艺术生活,保存并传承乐清的本土文化。

一、课程构筑 触摸乡土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寻找教材和实际教学中的平衡点,是小学美术课程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社会价值取向的需要。美术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社会生活中涵盖着丰富的美术资源。要我们教学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吸收社会资源,触摸乡土,传承本土文化。

1、资料收集,了解民间美术概况。

近年来,乐清本土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很多现有的文献资料为我们的校本教材编纂提供了方向性的引领。如《山海古风》《中国蓝夹缬》《乐清细纹刻纸技法与实例》等书籍的阅读,让我们可以快速、便捷的了解到乐清民间美术的概况。

另外,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也成了我们了解乡土乐清的有利手段。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成立的“非遗”网站,可以让我们快速明晰属于民间美术的各个细小的分支。

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乡土课程的理念后,我们多渠道全方位的寻找乡土美术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乡土,收集资料弄清可用的资源概况,有效的实施课程方案。

2、实地走访,感受民间艺术魅力。

美术学科凸显视觉性,单一的资料收集无法满足美术校本教材对可是图像的编撰需求,因此实地走访成了校本教材编纂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

通过实地走访可以让原有的资料变得更加丰满,更加立体。在和非遗中心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后,我们接触了米塑、细纹刻纸、蓝夹缬、黄杨木雕等民间绝技的传承人,在和大师的交流访谈中,我们不仅仅了解了相关民间艺术的制作方法,还得到了编撰校本教材最为珍贵的图片资料。

通过和民间工艺大师的访谈,为我们的校本教材编撰提供了更为详尽的信息。也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决了乐清民间工艺美术,感受到了海边小城的艺术魅力。

3、外出采风,收集美术课程资源。

美术校本教材需要的不仅仅是非遗层面的资料,许多经典的自然景观也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推广的层面。网络为我们提供的资料比较简单,无法满足我们对这些自然景观以及古建筑的教材编撰需求,于是实地采风就是我们的必需之行。

为了让教材变得丰满,我们走雁荡去城北,爬东塔观落日,寻古桥访名川,经过我们的团结协作,我们的校本教材资料变得更加充实,更加完善。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校本课程研发,师生共同触摸“乡土”感受本土文化,感受弥散在民间的艺术芳香。

二、课程实验 唤醒乡土

开发校本课程是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效的需要。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为了弥补教材的地方文化缺憾。只有真正的将教材投入教学,展开切实有效的课程实验,才可以让我们的乡土文化得到唤醒。

1、 参观交流

校本教材进入实践阶段,为达到更佳的效果我们多次组织学生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中心参观学习。这个过程我们会发现学生从开始对非遗的一无所知到略知一二,再到大有长进逐渐成熟为对乡土美术兴趣浓郁。

在参观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近距离的接触乐清民间工艺美术,感受本土文化的巧夺天工。走进非遗馆,我们看到孩子们围着首饰龙打转,发出连连的赞叹;我们也看到了孩子们在精致的细纹刻纸作品前驻足,看到了他们面对黄杨木雕惊叹,看到了他们对蓝夹缬制成的不解。参观学习的收获是不可以用具体的天平来衡量的,但是这样的活动却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探究的种子。让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留心生活,这种细致入微的影响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2、 课堂实践

我们做教材是为学生服务,通过课堂实践给予学生有选择性 、主动性的吸收营养的空间。

步入课堂, 起初有的孩子会认为部分传统文化“土”、“丑”。通过一段时间学习能够看出学生很喜欢非遗的作品。我们很多的作品是用手工的形式去表现,过去的美术教学往往是重画而轻手工,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动手能力偏弱。这是一次很好的补充学习机会,多次现场参观,从作品中我们能看出细节处理方面孩子们也能做的非常完美。另一方面,日常教学我们往往伴有给学生灌输知识的情况,那么通过参观非遗我们发现学生看到做到出作品一条龙。

我们能发现通过学校的学习生活乐清生长的孩子潜移默化吸收地方文化的精髓,很快就能了解和基本掌握各个项目的细节。当然第一次接触新事物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好奇感,一些以前接触过部分地方特色的孩子则自豪的在边上对同学们讲解,自信心由然而生。而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普及教学。

为了而让我们的乡土课堂教学减少偏差,我们邀请民间艺人入课堂。在孩子们和非遗传承人在课堂教学中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们在大师的引领下投入的创作,积极探究。这说明学生已经能够自主学习,我们所希望的教学并不是1+1=2,.而是一条方程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开放思维、热爱生活事物、以开放形式接受现今高速发展的新旧两种文化。经过几年发展我们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做合一的模式让学生真正做到了称为学习的主人,自由的发展个性,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精神空间。

3、 专家引领

专家的引领与帮助是我们课程品质提升的关键。在课程的行进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联系各位非遗的传承人,让他们在创作技法上给予我们最为关键的引领,我们还邀请多位美术特技教师为我们的校本教材提出宝贵的课程实施意见。通过多种元素的融合,我们的乡土课程变得日益完善、日益科学。

三、课程完善 推广乡土

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蕴藏于校内外的课程资源,拓展校本教材的范围,为学生审美素质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美术课程的教材编写具有局限性,难以体现地方特色的差异性,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弥补了课本教材的局限性。

1、 制定目标,明确课程方向

近年文化丢失非常严重,一方面可能是中国的文化太多,大有无所谓的心态。另一方面,在教育上没有从娃娃抓起。面对传统文化的流失我们开始积极的投入到乡土课程的开发实践活动中去,让孩子们能够传承、弘扬家乡文化。

为此,我们将课程定位为本土常见的,但又容易被孩子们所忽视的内容编入教材。如乐清的东塔,几乎家喻户晓,然而能够准确说出它的建成年份、建筑材料、建筑特色的却少之又少。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将课程的目标定位为家乡文化的普及、了解。让孩子们能更多更全面的关心自己成长的空间。

2、 内容整合,合理补充教材

在标准教材会留出百分之二十的内容自编,美术教学种类繁多,打造一本属于本校的校本教材《乡土乐清》具有实用性、发展性。大部分学校都还没有开始做这一块蕴含极大潜能的资源,我们率先去探索研究。我校具有这种前瞻性给美术这一学科未来发展和教材拓展做了极大的奠基。这同时也为部分老师在教材选择上提供极大的便利。

在课程形成初期,我们认真读透现有教材,从分考虑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整合,让我们的校本课程朝着科学的合理的方向前行。

3、 完善评价,提升课程品质

教研评价体系不完善是阻碍《乡土乐清》校本课程积极性最大的绊脚石,受学校条件限制,在评课、自评、相互评价标准不清晰。在没有严格把关的情况下教师自我评价通常比较随意,自我感觉良好。没有积极进取的心态很难把课程进一步升华。学校以高标准的要求,教师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能够突破这一瓶颈,外面的发展空间海阔天空。

4、 致力推广,传承家乡文化

《乡土乐清》作为新生课程,由我校教师自主研发产生的问题在所难免,是可以被理解的。那么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只要找到问题关键的点在哪以及找到解决的方式相信是可以正常运行的。现如今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课程安排上积极配合和协调校方安排,以社区、其他中小学组织动员广大力量讨论解决问题。并最终让校本教材不再仅仅面向校园,将它以本校为出发点延伸的各校、文化单位、家庭教育。接受社会的批评和建议,完善不足之处。

(乐清育英寄宿学校 浙江温州)

猜你喜欢

乐清乡土校本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乡土中国
第二十届乐清模具设备塑机工业自动化展圆满落幕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不忘初心 新闻为民——乐清日报深度融合的实践
芬芳乡土行
周乐清戏曲活动及交游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