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庆龄传奇往事 孙中山送她手枪当结婚礼物

2016-08-03邢大军何大章

北广人物 2016年14期
关键词:宋庆龄手枪子弹

邢大军 何大章

在婚礼上,孙中山送给新娘的礼物不是钻戒,不是耳环,也不是什么其他的世俗首饰珠宝,它是一支手枪。孙中山说:“这枪配了二十颗子弹,十九颗给敌人准备,最后一颗,是危急时留给自己的。”当时,孙中山的处境已经十分危险。

不久前,由何大章撰写的《宋庆龄往事》一书出版,该书生动翔实地讲述了宋庆龄档案背后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

十九颗子弹给敌人准备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举行婚礼。在婚礼上孙中山送给新娘的礼物不是钻戒,不是耳环,也不是什么其他的世俗首饰珠宝,它是一支手枪。孙中山说:“这枪配了二十颗子弹,十九颗给敌人准备,最后一颗,是危急时留给自己的。”当时,孙中山的处境已经十分危险。

作为最重要的纪念品,宋庆龄终其一生都精心地收藏着这支手枪。1981年宋庆龄去世后,在廖承志的领导下筹备纪念宋庆龄的展览。秘书杜述周奉命到上海去接收一部分重要文物。在将这支枪带回北京时,根据当时的安全规定,他将二十发子弹交给上海市公安局。从此枪和子弹才分开。展览布置好,廖承志来审查。见到这支手枪,他关切地问:“这枪的子弹呢?”由此可见,宋庆龄的这支枪在当时的革命者中十分著名,而且枪和子弹从来不分开。革命者们对其是十分熟悉的。在过去的记载中,这支枪被说成是勃朗宁手枪。我们就一直延续这个说法。上世纪90年代末,一位到宋庆龄故居参观的外宾,认真地观察了这支枪。然后,他郑重地向我们提出,这枪不是勃朗宁而是德国毛瑟。我们这才注意到,枪身上标的的确是“毛瑟”。几十年来,这支枪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因为它不仅是孙中山与宋庆龄爱情的见证,也体现了宋庆龄为革命不畏艰险的精神。

2003年,我们到新加坡做巡回展览。一天,我在“财富之泉”举办讲座。当讲到这支枪时,一位听众突然站起来,直截了当地对我说:“你说的不对。1915年不可能有这样小巧的毛瑟枪。”我说:“但枪上的确刻着‘毛瑟字样。”他说:“那就是你们搞错了,这不是宋庆龄的那支枪。”我说:“这枪确实是宋庆龄的。我不是枪械专家。我很感谢您关注这件事。希望您能帮我们证实。”那位先生说:“我会证实的。我会请枪械专家来鉴定,证明你们是错的。”

第二天我又在那里举办讲座。快要结束的时候。听众中站起一个人,正是昨天的那位先生。他当着所有的人向我赔礼道歉。原来,当天晚上他请了一位枪械专家特意来品鉴此枪,专家的证实结果是——这支枪确是“毛瑟”,而且正是1914年最新出品的,但这种型号很不常见。这位先生不仅再三为他的“无礼”道歉,同时还将他专门复印的载有这支枪图样、数据的枪谱送给我。我深深地被他认真的态度所打动。孙中山将一支毛瑟手枪作为送给新娘的礼物并不寻常,宋庆龄深味其意,并将其保存终生。一切一切,都体现出两位革命家不流凡俗,献身理想的个性品格。

他们始终保持着低标准

孙中山和宋庆龄夫妇具有深刻的平民思想。他们从未把自己同劳苦大众隔离开来。在生活上,他们始终保持着低标准。

1921年至1922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总统府在观音山麓。廖仲恺的女儿廖梦醒当时正在执信纪念学校就读。执信学校就在总统府隔壁。看到廖梦醒很瘦,孙中山就让她每天中午12点到他们家一起吃午饭。孙中山基本上是素食。他们夫妇加上廖梦醒,三个人吃四小碟菜。孙中山只吃蔬菜或者鱼,甚至蛋类也不食用。桌上偶尔有些荤菜,那是特意为宋庆龄准备的。一次和廖仲恺聊天,孙中山又宣传起素食的好处。他说:“两根香蕉的营养价值顶得上一块牛排。”廖仲恺诙谐地回应:“那么,中国的牛排就长在树上了。”

宋庆龄曾经说过:在那个时候,“我们每个月的开销从来不会超过300元,这其中包括衣食开销”。抗战时期,宋庆龄的饮食更是简单。1939年冬天,新四军卫生部长沈其震陪同叶挺军长从重庆飞到香港。来到宋庆龄的住处,他们看到的孙夫人衣着朴素,做饭没有专职的厨师,生活十分俭省。宋庆龄见到叶挺,兴奋异常,特意从她弟弟宋子安家里借来一位厨师做了一桌菜,款待新四军的使者。也是在香港,宋庆龄领导“保卫中国同盟”为抗战募集款物。李湄在《梦醒——母亲廖梦醒百年祭》一书中曾写道:一次“保盟”的工资晚发了几天,通讯员潘标就去问廖梦醒。廖梦醒说:“阿标,你怎么那么快就把钱用完了?”潘标说:“这很难说的,因为热天在街上走,要喝汽水呀。”廖梦醒惊讶地说:“得了!我们都不舍得喝汽水呀!”

那时,大的屈臣氏汽水2角一瓶。后来,潘标从为宋庆龄做饭的女工那里得知,孙夫人每顿的菜金也就是港币两角。2002年,我曾与潘标谈起此事。时隔几十年,他还感叹地说:“我们都无法想象,每顿两毛钱,她是怎么吃的!”解放以后,宋庆龄有了专门的厨师,但伙食仍十分简单,都由厨师安排。早餐是米粥或牛奶,两片面包加一点儿果酱或酱小菜。她曾在致王安娜的信中说:“我这里有两听番石榴酱,一听给你,一听给廖梦醒。这是一种热带水果酱,我很喜欢用它来抹烤面包。”

午饭是一荤、一素、一汤。中、西、日式菜都爱吃,特别喜欢豆腐。主食为米饭、面包,配一道杏仁荼或布丁作点心。晚餐大多是面条、馄饨或鱼生粥等。她自己再加吃一些水果。厨师张有告诉我,宋庆龄每月的伙食费是40元人民币,从她的工资中直接拨给伙房。晚年居住北京的时候,宋庆龄在主楼一层的小餐厅用餐。陪她一起用餐的是她的两位女秘书黎沛华和刘一庸。上世纪60年代后期,宋庆龄开始在楼上卧室单独用餐了。只要看一看她用餐时坐的沙发和圆形的小茶几,就知道她的饭食是多么简单。

当然,宋庆龄在饮食中,也有偏爱的东西。例如,由于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她喜欢吃玉米加点黄油。她最喜欢吃“芝士”。她曾在给林国才的信中画了一幅图,要他“按图索骥”带些回来。因为在日本生活过一段时间,她也喜欢日本酱菜。对于调料,宋庆龄很讲究。她曾请高醇芳从法国给她买回正宗的芥末。宋庆龄很念旧,一餐一饮不忘母亲。在上海,餐厅里挂着倪太夫人的画像。在北京,倪太夫人留给她的胡椒瓶,总是摆在餐桌上。

她的很多饮食习惯是从孙中山先生那里学来的。例如,她爱吃粽子一类的甜食。就在逝世前两年,她还让人从上海带来一些糯米,自己动手和保姆一起做粽子,然后分送给罗叔章等朋友。

邢大军据《新闻晚报》何大章/文整理

猜你喜欢

宋庆龄手枪子弹
宋庆龄,三城记
一起来认“邦手枪”
三颗子弹
子弹VS防弹
Karma:让子弹飞一会儿
子弹
困扰宋庆龄一生的疾病
辛亥革命后的宋庆龄与日本
我不是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