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舞台上成为“他们”自己

2016-08-02唐安

北京青年周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南斯拉夫戏剧节柏林

唐安

一般来说戏剧创作多是基于文本,即现成的剧本,由剧本分析开始去做呈现,再抠细节。这样很大程度上被限制于原有剧本的框架和主题设定,而且经典剧本如何与当下的时代相关也是一个问题,勇敢的导演常把找到经典剧本的当代性作为创作中的一个挑战或命题。一些导演改变摹仿的思路,去掉化妆和服装,完全用现代人的身体和语言去演绎百年前的作品,也是找相关性的一种努力。

近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剧场艺术学教授雷曼提出“后戏剧剧场”概念,指出西方自70年代以来剧场领域内的实践已经呈现不再依赖文本的趋势,文本(即剧本)的主导地位被拉下,而与其他剧场因素音乐、舞蹈、动作、物件、演员、声音、舞美处于一个平面内,不再有等级。“剧场”一词在更精确的层次上替代了“戏剧”,因为“戏剧Drama”是以剧本为中心,限制了形式的可能性,而“剧场Theater”只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发生任何形式都可以。德国戏剧发展很成熟,戏剧像阅读一样是一种普遍的共识,并无精英化和神秘感,在剧场中的实验和探索成为日常化。

2016年6月,北京歌德学院引进“柏林戏剧节”剧目。“柏林戏剧节”是德语区一年一度最重要、规模最大的戏剧艺术节,此次首度来华,呈现三部作品:《等待戈多》、《博克曼》和《共同基础》。两前部分别基于贝克特和易卜生的同名剧本,而《共同基础》的创作方法独树一帜,所有素材是基于七位演员的个人经历和实地调查。

它的出发点是抛出一个命题或者题目,然后导演和演员们一起就这个题目展开田野调查,在这个过程中演员随时都要记录自己的内心感受,我们可以将这视为是内心独白,由此生成一个文本库,后期由导演剪辑,给出结构和形式。

导演耶尔·罗恩出生、成长于以色列,现定居德国,对于民族问题有很深的体会和思考,曾经以多部戏剧讨论过民族冲突问题,而这次是她第一次以外人的视角来观照前南斯拉夫内部的民族冲突问题,这是一个半纪录片性质的作品,而切入点不是宏大的政治阐述,而是基于七位演员的个人经历,她用“传记”(biography)一词表述。

作品讲述的是南斯拉夫内战以后,许多战争的受害者颠沛流离逃到柏林这座城市,在这儿他们有了共同的基础:前南斯拉夫的记忆和现今在德国的外来者身份。《共同基础》也与现今欧洲的叙利亚难民问题产生呼应。

剧中所召集的都是从战区贝尔格莱德、萨拉热窝、诺威萨德和普里耶多尔等地移民至柏林的演员,在前南斯拉夫他们的民族身份彼此为仇敌,有施虐者,有受害者,但对于战争来说,所有的人都是受害者。如今他们一同前往波斯尼亚去采访、调研、去重揭自己内心的伤疤,和仇人和解也和自己的过往和解。舞台上有一部分也呈现了这一段田野调查的过程。表现手法多样,物件、音乐、歌唱、肢体、造型、影像记录等。演员讲述的都是个人自己的历史,但也随时抽离出来成来一个抽象的叙述视角,出入之间的切换自然无痕迹。

可以说作品的全部素材都来自演员,文本的产生也来自于演员在整个项目中的文字记录,导演进行剪辑和编排,赋予结构和形式,最终呈现在舞台上一个层次丰富、节奏起伏、结构完整的作品。

猜你喜欢

南斯拉夫戏剧节柏林
柏林Wilmina酒店
学校里的戏剧节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Fight
第七届江西艺术节·第十一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演出安排表
齐柏林:飘荡的云或飞翔的鸟
公民平等还是民族特权:南斯拉夫分裂的教训
南斯拉夫诸语言
柏林
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演出日程表
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第七届江苏省音乐舞蹈节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