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梅竹斜街艺文风雅今如旧

2016-08-02贾亦琦

北京青年周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大栅栏书局会馆

贾亦琦

宣武没了,大栅栏还在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去今天的南锣鼓巷找京味儿,堪比去民国的八大胡同找真爱。此话颇有直男癌的口吻,但道理却是如此。

后海和南锣的京味正在逐渐被商业利益所吞噬。灯红酒绿的咖啡馆,摩肩接踵不忘自拍的游客,一家紧挨一家的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宝岛和全国各地的风味大排档,让南锣鼓巷的胡同气质面目全非。满街的瓷罐儿酸奶、煎饼果子和同质化的“京味儿纪念品”,倒是成了这条街尚且残存的“伪京味儿”。难怪冯唐会把“后海有树的院子”列入“可遇不可求的事”之中。就算能遇一座有树的院子,难求的是树下的清净。

南锣鼓巷火爆之前,被北京人列入“没事不去”黑名单的地方是前门大栅栏。新老北京人心知肚明,那片街区是“游客才会去的地方”。2008年前门大街改造项目完工后,前门大街被“包装”成民国风的青砖灰瓦,就像“做旧”的新瓶装了新酒。前门大街两侧除了保留原有的老字号,还通过招商引来了五花八门的商铺。而大栅栏一带小胡同里的商业空缺,也被那些廉价旅游纪念品商铺和单纯为了满足观光客基本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商店、旅馆和餐馆所填补。

历史上的大栅栏是三教九流汇聚、多元文化杂糅的繁荣闹市。炉房钱庄、报馆书局、剧院会所、烟花柳巷皆现于此。1919年,据京师总商会统计,大栅栏地区共有31个行业4495家店铺。旧时曾有“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的说法。百年之前的繁华盛景,已经化为匆匆过客眼中的过眼浮云。留下的只有那些明、清、民国时期的老房子,默默守护着大栅栏街区的历史记忆。

杨梅竹斜街的文雅基因

老北京胡同和街道的命名很有意思,大栅栏的名字缘自明朝时期京城的“宵禁”制度,很多街巷、道口都设立了木栅栏,昼开夜闭。大栅栏一带由于商贾云集,出资修建的栅栏格外大,因而被后人称为“大”栅栏。大栅栏听上去简单粗暴,却藏着很多文雅的街道,比如文艺气息浓郁的“杨梅竹斜街”。

历史上,宣南一带曾是金中都城址所在。蒙元灭金后,于中都东北重建大都。由于元大都新城(北城)与金中都旧城(南城)之间的人货往来,年深日久便自发形成了若干条由西南斜向东北的捷径街道。大栅栏附近的杨梅竹、樱桃、铁树、棕树四条斜街也被称为“龙脉交通车马辐辏之地”。

早年间杨梅竹斜街的名号其实算不得文雅。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 《京城全图》中,标注为“杨媒斜街”。据说这是因为清朝前期这条斜街居住着一位善于说媒的杨媒婆。清朝光绪年间,将其谐音并雅化为“杨梅竹斜街”。同理,附近的耀武胡同和扬威胡同,原本也是借了“羊肉”和“羊尾”的谐音,老北京的文雅幽默可见一斑。杨梅竹斜街中林立的民国建筑和古老四合院,曾是民国时期众多书局、会馆、商铺汇聚之地。清乾隆东阁大学士梁诗正、文学家鲁迅、作家沈从文等,都曾在这条不起眼的街巷留下过足迹。作为民国时期京城著名的“出版社一条街”,鼎盛时期的杨梅竹斜街拥有中正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局、广益书局、环球书局、大众书局、中华印书局共7家书局。

与杨梅竹斜街仅是一墙之隔的观音寺街,因一座坐西朝东的观音寺而成为这一区域香火旺盛的繁华地标(今已垂败不堪)。观音寺街是一条多元文化杂糅的市井脉络,茶庄张一元、点心店稻香村、钟表店亨得利,这些老字号最初在京城的门市都曾落户于此;附近京剧戏园众多,百代唱片公司也曾在此办公。站在这条街上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对照,观音寺街北侧的杨梅竹斜街是当时的风雅之地,而南侧的朱家胡同一带便是早年间被冠以“八大胡同”的风尘之地,仅是一房之隔,一字之差。

历史的演变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变迁让北京城在一百年间变了张脸,而难得保留至今的历史街区,也面临着保护、整治和复兴的难题。在南锣鼓巷的京味不断丧失的同时,政府和规划师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让胡同的肌理保留下来?如何在发展文化商业的同时,让胡同不变味?

大栅栏的历史街区改造推翻了“成片整体搬迁、重新规划建设”的刚性方式,而是在尊重现有胡同肌理和风貌的基础上,探索节点式的商业业态更新。于是,大栅栏保护与更新实施主体“北京广安控股大栅栏投资公司”通过北京国际设计周让更多的设计师和文创爱好者发现了藏在大栅栏中的杨梅竹斜街。

从街头到巷尾,曾经的东北菜馆、棋牌室、古玩店、卤煮店依然还在,书的设计店、插画设计店Twelve Moons、荷兰艺廊Ubi Gallery、工业风格咖啡店Soloist、现代皮具店以及音乐工作室Red Music Works这些文化创意品牌也纷纷走进老邻居的生活。老房子里的闲散空间慢慢被重新利用,创新的设计也在不断融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中。而杨梅竹斜街的文化基因和商业脉络,也因此得以一脉相承、焕发新生。

TIPS:

藏在杨梅竹斜街的老房子

青云阁与鲁迅

大栅栏西街33号

青云阁建于1918年前后,时为一座综合性的商业娱乐场所。阁内曾设茶社“玉壶春”,誉满京华,鲁迅住在绍兴会馆时,常来此饮茶会友,民国时期很多名流也常常光顾于此,相传蔡锷与小凤仙也在此相识。青云阁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北面杨梅竹斜街现保留了完整门洞立面,中间大门砖砌匾额,题刻“青云阁”。青云阁现为旅馆,正门开在观音寺街上。

酉西会馆与沈从文

杨梅竹斜街59、61号

原为湖南省在京会馆。会馆成立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经同乡京官捐资购置。据记载,1922年,当时20岁的作家沈从文从湘西来到北京,就曾在酉西会馆内住过半年之久,当时这里的住宿条件很简陋,冬天连炉子都烧不起。酉西会馆总占地面积431.26平方米。 现为民宅。

世界书局与沈知方

杨梅竹斜街75号

世界书局原为民国时期一家民营出版发行企业,1917年由藏书家沈知方在上海创办。1921年改为股份公司,设编辑所、发行所和印刷厂,在各大城市设分局30余处。自1924年起开始出版中小学教科书,形成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书局在北京的旧址位于杨梅竹斜街,是一座坐北朝南的砖木结构建筑。1950年2月,世界书局宣告结束。

梁诗正旧居

杨梅竹斜街25号

梁诗正(1697—1763)字养仲,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雍正年间进士。乾隆时,掌翰林院学士,主张勤政节俭。有《矢音集》等作品传世。梁诗正旧居今已难见历史原貌,但院落及部分房屋仍保持明末清初的地平基准(院内路面比街道路面低),是记录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实证之一。

彼伏+Berry Beans

朱家胡同7号&9号

推开带有几分破旧的红色大门,彼伏+Berry Beans所在的小院儿别致而清幽。彼伏是一家成衣定制的设计师品牌,相邻的Berry Beans则是一家大隐隐于市的精品咖啡馆。朱家胡同乃民国八大胡同之一,从老房子的阁楼格局可以看出,数年前这里是个青楼,经过改造与重置,多了份别样情怀。

内盒院

杨梅竹斜街72号院

为了改善大栅栏地区的居住环境,众建筑提出了内盒院的改造方案,在尽量保留原建筑的完整性和最低影响现有住户生活的前提下,在现有的四合院空间中置入预制的模块内盒,这些模块内盒整合有水、暖、电等设施,犹如一座房中房。杨梅竹斜街72号院是众建筑“内盒院”的第一代试样,引得很多人来到这里参观,而众建筑的初衷并非将这里作为一个景点,而是为节能高效的居住环境所提出的解决方案。

内观堂书店

铁树斜街44号

内观堂旧书店的经营面积约30平方米,却像个自带时光机的百宝箱。主人代阿姨是个旧物收藏爱好者。曾经的二手书籍和旧时光的老物件都满满当当地藏在她的小屋子里。门前的花草和柜子上的小虎头布鞋都出自代阿姨的巧手,不论男女老少,都会从这里浓浓的怀旧气息和主人热情的交谈中找回记忆和快乐。

济安斋

杨梅竹斜街66-70号

济安斋主人的祖辈曾是民国时期京城赫赫有名的“京城三王”之一王回回(济安堂,解放前字号,以制作狗皮膏药著称)。解放后,由于历史变迁,这一家族改行在此开办了济安斋书店,以服务周边小学的师生。现在的济安斋是一家穆斯林咖啡馆,依然由济安斋后代经营,咖啡馆的二楼还保留了尘封已久的济安堂牌匾。

猜你喜欢

大栅栏书局会馆
一岩九饮会馆
不易读准的“大栅栏”
大栅栏 承载南城地脉 见证数度繁华
论陕西官书局的创立
“一尺大街”长几米?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科层制与关系网:民国时期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的发行管理制度述论
镇远·两湖会馆
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
论晚清官书局文献史料价值及其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