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量化针刺法治疗术后麻痹性肠梗阻临床观察

2016-08-02刘颖刘学岐天津市北辰医院天津300400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肠梗阻针刺

刘颖,刘学岐(天津市北辰医院,天津 300400)



量化针刺法治疗术后麻痹性肠梗阻临床观察

刘颖,刘学岐
(天津市北辰医院,天津 300400)

【摘要】目的观察量化针刺手法治疗术后接受西医常规方法治疗3 d无效的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术后麻痹性肠梗阻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量化针刺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治疗3 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31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治愈19例,显效4例,有效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1.1%。治疗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分别为(6.8±1.7)h,(16.6±2.2)h,(29.3±4.7)h,均早于对照组的(10.5±2.0)h,(30.4±2.8)h,(48.4±4.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比较发现量化针刺治疗比常规针刺治疗效果更显著,量化针刺手法是临床治疗术后麻痹性肠梗阻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针刺;肠梗阻;手术后并发症;量化针刺法;刺激量;肠假性麻痹

麻痹性肠梗阻是外科、肛肠科等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术后1星期之内,为临床常见类型,发生率高达6.5%~8%[1]。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又称动力性肠梗阻,多由于神经抑制或毒素刺激导致肠壁肌肉功能紊乱,肠道不能推进其内容物通过非梗阻性肠腔为特征的胃肠动力障碍综合征,临床上以腹胀、腹痛、呕吐、排气及排便消失为主要表现。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外科、肛肠科请中医科会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38例中,男24例,女14例;采用胃大部切除手术13例,阑尾切除术7例,脾切除术4 例,结肠癌手术10例,直肠手术4例,其中全麻22例,腰麻16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53±10)岁。对照组38例中,男26例,女12例;采用胃大部切除手术12例,阑尾切除术7例,脾切除术5 例,结肠癌手术11例,直肠手术3例,其中全麻21例,腰麻17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51±1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麻醉方式、病程、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麻痹性肠梗阻诊断标准。①腹胀显著,无阵发性绞痛;②多继发于腹腔内严重感染、腹膜后出血、腹部大手术后;③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无腹膜刺激征;④X线检查可显示大、小肠全部充气扩张。

1.3纳入标准

①患者术后3~4 d发病,经西医常规治疗3 d仍无排气排便,符合西医麻痹性肠梗阻诊断标准;②年龄18~80周岁;③能坚持治疗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肠梗阻的病例排除标准。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80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②肿瘤及结核性肠梗阻、急性肠扭转、急性结肠梗阻、腹内疝、肠套叠、肠系膜血管栓塞、嵌顿或绞窄性腹外疝引起之肠梗阻、肠坏死及中毒性肠麻痹等;③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1.5剔除标准

①资料不全,未按规定接受治疗,中途出现严重并发症、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未严格按试验方案研究者;②中途采用其他促胃肠动力恢复的治疗手段如灌肠等措施后即恢复排气者;③不能坚持完成疗程,自行退出研究。

2 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针具采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的华佗牌无菌针灸针,规格为0.25 mm×40 mm。主穴取中脘、足三里(双)、天枢(双)、气海、关元;配穴取上巨虚(双)、下巨虚(双)、降结肠排刺。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垂直进针20~30 mm,关元、气海、天枢、中脘施以呼吸补泻手法的补法,降结肠排刺采用呼吸补泻的泻法,刺激量适宜,即患者自觉针下酸、麻、胀、热为宜,医者指下有少许沉紧感,针刺方向准确,深度适宜,每次操作3 min。足三里行捻转补法,上、下巨虚以捻转泻法,以酸麻重胀为度,每分钟捻转60次,操作3 min。诸穴每15分钟重复操作1次,即开始针刺时实施手法1次,15 min后再实施手法1次,从入针开始共留针30 min,30 min后起针。重症患者针后6 h可再重复治疗。每日1次,治疗3 d后统计疗效结果。

2.2对照组

取中脘、天枢(双)、气海、关元、降结肠排刺,足三里(双)、上巨虚(双)、下巨虚(双)。患者取仰卧位,腹部、肢体穴垂直进20~30 mm,手法操作同量化治疗组,但不同的是不做行针的时间、频次、刺激强度、重复手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治疗3 d后统计疗效结果。

3 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肠梗阻的疗效标准。

治愈:腹痛、腹胀消失,正常排气排便,肠鸣音恢复正常,腹部X线检查肠管充气扩张消失。

显效:腹痛、腹胀明显减轻,无恶心、呕吐,恢复排气排便,肠鸣音基本恢复,腹部X线检查肠管充气扩张明显减轻。

有效:腹部胀痛有所减轻,偶有恶心、呕吐,排气排便不畅,腹部听诊肠鸣音弱,腹部X线检查肠管充气扩张减轻。

无效:无排气、排便,临床症状、体征、腹部X线无改善,甚或加重。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治疗结果

3.3.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3 d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3.2两组各时段治愈率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第1天治愈率分别为47.4% 和2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第2天治愈率分别为40.0%和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第3天治愈率分别为41.7%和2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4。

表2 两组第1天治愈率比较 (例)

表3 两组第2天治愈率比较 (例)

表4 两组第3天治愈率比较 (例)

3.3.3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表5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肠鸣音恢复时间 首次肛门排气时间 首次排便时间治疗组 38 6.8±1.71) 16.6±2.21) 29.3±4.71)对照组 38 10.5±2.0 30.4±2.8 48.4±4.3

4 讨论

肠梗阻属于中医学“腹胀”“腹痛”“关格”“肠结”等范畴。《素问·五藏别论》记载:“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六腑为传化之腑,泻而不藏,其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腹部手术损伤可导致脏腑气机运化功能失调,传化功能停滞,肠腑气滞血瘀,腑气闭塞不通,中医治疗宜以理气导滞、通腑散结为原则。依据“合治内腑”的原则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穴。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是治疗胃肠腑病之要穴,有行气通腑止痛的作用。《针灸甲乙经》卷八:“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足三里为治疗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主要穴位。上巨虚、下巨虚为大肠和小肠的下合穴,能通调肠腑,行气导滞。《难经·六十七难》:“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麻痹性肠梗阻属腑病,当从阴引阳,取其募,关元为小肠募穴、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穴,又为三焦之元气所生之处,为培肾固本、补益元气、回阳固脱之要穴[3-5]。中脘、天枢系胃和大肠之募穴,具有调理肠胃、降逆止呕、理气止痛、通腑泄热之效[6-8]。气海取意于元气之海,具有调补下焦气机、补肾虚、益元气之功效[9]。降结肠排刺调理肠腑气机。诸穴合用共奏通腑消滞、温补阳气、理气通便之效。

术后麻痹性肠梗阻是肠蠕动功能失调导致肠内容物不能有效运转,肠腔内大量积气积液,肠腔压力持续增高的一种疾病。肠壁肌肉运动紊乱是造成梗阻的直接原因,而胃肠动力很大程度上是受神经调节的[10-11]。针刺通过对特定穴位如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天枢等治疗胃肠疾病的要穴的刺激释放调节神经物质,使肠动脉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介导炎症反应,防止局部水肿缺血的发生和加重,兴奋胃肠纵行肌和环行肌产生双重收缩,促进麻痹肠道恢复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改善血液循环,最终改善术后肠麻痹的症状[12-16]。

通过本研究发现量化针刺治疗比常规针刺治疗术后麻痹性肠梗阻效果更显著,说明治疗效果的好坏,不但与选穴、配方有关,而且与手法的差异有很大关系,同一配方穴位,不同针刺方法,其效果大不相同,证实针刺手法量学应用十分重要。通过对腧穴位置,进针深度、针刺方向、施术手法时间、针刺效应、间隔时间方面进行量化界定[17],保证了其客观性、科学性和标准性,从而确保其疗效的稳定性,减少个人的因素的影响,真正发挥针刺的主要治疗作用,可以提高针刺的临床疗效。对针灸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主要在传统针刺法治疗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量化针刺手法治疗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其主要特点是在时间、频次、刺激强度、重复手法上区别于传统针刺法。研究发现治疗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明显缩短,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提前,说明量化针刺法可有效地促进开腹胃肠道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具有操作简单、见效迅速、疗效显著及具有规范性、可重复性、稳定性的优点,量化针刺手法是临床治疗术后麻痹性肠梗阻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国兴.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65例临床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2(1):43-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1-62.

[3]郑敏,马玉侠,范楠楠.关元与三阴交配伍针刺对原发性痛经镇痛效果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6):527-528.

[4]贾政敏,黄碧纯.艾灸关元穴防治疾病的研究进展[J].国医论坛,2015,(3):66-68.

[5]李智.艾灸关元告别肾虚[J].中华养生保健,2015,(4):62.

[6]程艳婷,路晓红,王艳珍,等.中脘、天枢、上巨虚为肠病基本方的古代文献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1,43(7):79-80.

[7]辛银虎,陈小玲.温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52例[J].陕西中医,2005,26(9):959-960.

[8]李琼.穴位指弹配合膝胸位治疗胃肠胀气的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9):26.

[9]高学娟,项琴华.隔物灸气海穴预防性治疗药物流产不全3O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4,(4):268.

[10]曲磊红,李涛,李朝晖.穴位注射结合胃镜治疗腹部术后麻痹性肠梗阻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2,29(3):246-248.

[11]于明钢,王佩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抗精神病药物致麻痹性肠梗阻[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7(2):119.

[12]张扬,刘若实,刘悦.针刺联合芒硝外敷治疗腹部术后肠麻痹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12):3070-3072.

[13]陈利,张卫.针刺疗法配合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粘连42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1):14-15.

[14]余跃,殷光甫,钱伟,等.P物质能神经在胃起搏调控胃慢波活动中的作用[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6):415-416.

[15]余跃,侯晓华,茹立强,等.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窦壁内胆碱能、P物质能神经与胃排空关系的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9,16(6):362-363.

[16]易受乡,林亚平,严洁,等.电针对大鼠胃运动、P物质和胃动素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3):284-287.

[17]卞金玲,张春红.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及核心[J].中国针灸,2003,23(5):287-289.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6.0663

文章编号:1005-0957(2016)06-0663-03

收稿日期2015-10-20

作者简介:刘颖(1986-),女,住院医师,硕士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Quantified Acupuncture for Post-operative Paralytic Ileus

LIU Ying,LIU Xue-qi.
Tianjin Beichen Hospital,Tianjin 300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quantified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paralytic ileus after 3-day invalid treatment of Western medicine.MethodThe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paralytic ileu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treatment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quantified acupuncture,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by ordinary acupuncture,and the clinical efficacies were observed after 3-day treatment.ResultIn the treatment group,31 cases were recovered,3 showed marked effect,1 showed effective,3 failed in the treatment,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2.1%;in the control group,19 cases were recovered,4 showed marked effect,4 showed effective,11 didn’t respond to the treatment,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1.1%.In the treatment group,the restored time of bowel sounds after operation,initial anal exhaust time,and initial defecation time were respectively(6.8±1.7)h,(16.6±2.2)h,and(29.3±4.7)h,versus(10.5±2.0)h,(30.4±2.8)h,and(48.4±4.3)h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between-group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Compared to ordinary acupuncture,quantified acupuncture can produce a more significant efficacy,and it’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in treating post-operative paralytic ileus.

[Key words]Acupuncture;Ileus;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Quantified acupuncture;Stimulation quantity;Intestinal pseudo-obstruction

猜你喜欢

肠梗阻针刺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一例泰迪犬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治疗眶上神经痛首选针刺
肠梗阻中医治疗综述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