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读《瑜伽经》,不懂其内涵

2016-08-01斯涅

大学生 2016年14期
关键词:体式冥想瑜伽

斯涅

自从我的瑜伽小班开张,经常有朋友怯怯地跟我说:

“特想找你练,可是身体超级硬,柔韧性差到不行,这种情况能练吗……?”

每次我都当一名宽慰者,告诉他们瑜伽用不着把自己拧成麻花。不少朋友就这样开启了自己的瑜伽之旅。

宽慰者当多了,我越发意识到,瑜伽呈现给大多数人的印象是多么偏离它真实的内涵。是时候给瑜伽正个名了。

瑜伽是什么?

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刚开始接触瑜伽的时候,都带着一个问题:瑜伽要怎么练?几乎没有人提出更本质的问题:瑜伽是什么?当我对学生讲起“瑜伽”的含义,大家常常觉得意外。

早在2000年前,就有一部用梵语所著的经典,对瑜伽一词做出了清晰明确的定义:“瑜伽是让心中的波动趋于平静(Yogas Citta Vrtti Nirodhah)。”不少人说,这和我们熟悉的瑜伽很不一样啊——那些高难度的像杂技一样的体式,让人看了不仅没法平静,反而会兴奋躁动,更别说自己做了,不是吗?没关系,请暂时忘掉那些体式给你的印象,记住瑜伽是让心中的波动趋于平静。

还有人说了,瑜伽不是身体锻炼吗,怎么成修心的了?没错,瑜伽是古代印度的六大哲学体系之一,和佛教、印度教等共同传承印度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吠陀经》(Vedas)。

那么,瑜伽何时自成流派,瑜伽的定义又是源自何处呢?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不得不谈到瑜伽修行的圣经——《帕坦迦利的瑜伽经》(Yoga Sutra of Patanjali)。你可能会对这个奇怪的名字感到好奇。关于Patanjali,大家现在说法不一。有人说,他是记录者的老师的名字,有人说,他是记录者本人。不管哪一种,Patanjali应该是一位相当有造诣的瑜伽修行者。已经提到,Patanjali早在两千年前就存在了。不过,你可别以为瑜伽是那时候开始发展的。印度人一直有不爱留文字的习惯,在Patanjali之前,瑜伽练习都是一对一地口口相传。据说,到Patanjali把这些经验智慧记录下来的时候,瑜伽修行已经传承了两千年左右。想象一下,在过去的四千年中,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的样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人和四千年前古人的生活早已天差地别,但人类对瑜伽的修行却像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始终平静地流淌着。每次想到这里,都让人心中生起一份敬畏与感动。

Patanjali讲了什么?

“瑜伽是让心中的波动趋于平静”,这表明瑜伽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既是一段旅程也是目的地。《帕坦迦利的瑜伽经》还介绍了达到“瑜伽”的状态和结果需要遵循的八种修行方法和次第。这被称为瑜伽八肢。之所以叫八肢,是因为它们就像章鱼的八只脚一样伸向主体。

第一肢,持戒,包括非暴力、诚实、不偷盗、节欲和不贪婪。这是为心中波动趋于平静打下的外在行为基础。其中的“非暴力”和“诚实”两条,被圣雄甘地奉为毕生的行动准则。

第二肢,自制,包括清洁身体、感到满足、接受而不制造痛苦、读圣贤书和敬畏神明。这些为心中波动趋于平静打下内在的基础。

第三肢,体式,就是大家熟悉的瑜伽身体练习。可是对于“体式”这个词的含义,你却不一定了解——体式是指任何满足两个属性的姿势:既坚固有力又放松开阔。其实,现在流行的瑜伽体式,只是一些被惯常拿来定义瑜伽的快捷标签而已,人在任何姿势下,只要能找到身体坚固有力而又放松开敞的感觉,都可以算是在进行体式练习。练过瑜伽的朋友,可以想想你们做的瑜伽体式,是否满足这两个特征?

第四肢,呼吸法,对呼吸的延长和控制。在体式练习中,我经常强调关注呼吸,而独立于体式的呼吸法也是瑜伽修行的一大重点。这包括对于吸气、呼气,以及吸气与呼气之间、呼气与呼气之间停顿的控制和延长。对呼吸的精妙控制既让人产生更强的觉知,又能让人把心平静下来。

第五肢,感官内敛,把眼耳鼻舌身这些内外连通的门窗从向外打开的状态收回向内。

第六肢,专注,将意识集中于一点。这是进入冥想的第一步。

第七肢,冥想,意识长久存在于一处,不受打扰的状态。也许冥想和专注难以进行严格的分辨。Satchidananda对瑜伽经注释中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让意识专注下来就像训练一只调皮的猴子不要乱跑,它还在上蹿下跳左顾右盼,你需要时常提醒它,用绳子把他拉回来。冥想则是猴子终于安坐下来以后的状态。

第八肢,三摩地,意识进入到一种空灵状态,存在于恍惚之间、虚实之间、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此时,生命最高的智慧开启,小我和大我合一,最终可以进入全然空性的状态。

想想以前你对瑜伽的理解,跑偏了几度?

当我这样介绍瑜伽体式的时候,总会有人觉得失望——这么多层次,我们课上练的却只有第三层,还停留在浅表的身体上啊!其实,瑜伽垫是一面镜子,而体式练习就是要在上面照见自己。

有时候,我会在体式练习中提醒同学们,有意识地关注身体某些部位的感受。有时候,我会提示他们自己觉知身体每一处紧张或松弛的状态;在每一个体式里,都用内在的第三只眼看到哪里被启动、什么因素(哪些肌肉、韧带、腱)制约着自己更加深入地进入体式,从而看见自己身体的边界。这样做的时候,人会生起对身体的觉性。

一旦这份觉性升起,并在反复的练习中成为一种习惯,当人走下瑜伽垫,也能将觉察之心带到生活里。这已是一种很好的修行了。长此以往,人的变化不仅在于体式上,更在身心状态、样貌和性情之中。

当代瑜伽大师艾扬格曾说:“我的身体是我的庙宇,体式练习是我的祈祷。”虽然对于刚接触瑜伽的人,在一系列陌生的体式里找到祈祷的平静和虔诚会有相当的难度,但相信随着持续不断的练习,大家都能获得艾扬格的那份体悟。那时候,瑜伽就不再只是一种强身健体的途径,本身也会成为一种目的和幸福。

空谈无益,最重要的还是身体力行。

猜你喜欢

体式冥想瑜伽
Hello White瑜伽馆
《冥想》
练瑜伽
禅逸瑜伽对瑜伽文化的创新
练瑜伽,悠着点
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