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伤理论视角下《达洛维夫人》的解读

2016-08-01王菲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4期
关键词:治愈第一次世界大战

摘 要: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是意识流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反映了一战给民众造成的创伤的不朽之作。本文将从创伤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文中男主人公塞普蒂默斯的心理创伤进行分析,探讨《达洛维夫人》在书写战争和历史、创伤与治愈方面所具有的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创伤理论;心理创伤;第一次世界大战;治愈

作者简介:王菲(1992-),女,满族,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2

一.引言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意识流写作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和“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家之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最知名的意识流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达洛维夫人》是伍尔夫在192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描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Clarissa Dalloway)在一战后的英国一天的生活细节,揭露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难以慰藉的心理创伤。本文旨在从创伤理论的视角对小说主人公赛普蒂默斯(Septimus)的创伤经历进行分析,探寻《达洛卫夫人》在书写战争和历史、创伤与治愈方面所具有的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创伤理论

“创伤”(trauma)的病理学研究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其最初的研究对象本是歇斯底里症(hysteria)。尚-马丁·夏柯,歇斯底里症研究的先驱,其主要的关注点是患者的“动作麻木,感官丧失,抽筋和健忘”等症状,他的使人们对歇斯底里症有了更为客观的了解。心理学大师西格蒙·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继承并发扬了夏柯的理论,指出歇斯底里症是心理创伤的一种状况,过去一些无法承受的创伤事件导致了患者无法将自我与现实产生联系。当患者通过言语将创伤记忆再现、将随之而来的激烈情绪表达出来时,症状就会有所缓解,这就是“谈话治疗法”的来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创伤研究在英美掀起热潮,关注的方向转向了战争给八万多参战士兵造成的最为典型的心理创伤—“弹震症”(shell shock),特别是弹震症与患者的道德人格的关系、如何精确估算足以产生心理崩溃的暴露程度及如何帮助患有急性精神崩溃的士兵迅速康复。弹震症的主要表现症状有:惊慌、无助、易怒,以及无法保持理性、无法入睡、无法行走和无法交谈。对此,弗洛伊德提出,要恢复对创伤的治疗,就要通过讲述出来(述说或写作)来达到宣泄和平静,或通过催眠的方式再现创伤,从而缓和创伤危机。因此,许多文学作品可被视作通过讲述来“疗伤”的例子。

三.创伤与治愈

小说发生的全部事件只压缩在一战后的英国,某天的上午九点到翌日凌晨这短短的十五个小时之间。克拉丽莎从早上走在伦敦的街道上去买花,到晚上在家中举行宴会这段时间里思潮涌动。伍尔夫用纯熟的意识流手法,利用回忆与现实的并置与穿插,概括了克拉丽莎多年以来生活中重要的经历。与此同时,另一条并行的叙事线是赛普蒂默斯在同一时间里的心理活动。赛普蒂默斯是一名一战退伍军人,由于患有严重的“弹震症”,战后返乡的他对一切都失去了情感。医生布雷德肖爵士坚持要把他送入精神病院进行疗养,绝望中的塞普蒂默斯选择了跳楼自杀来摆脱这一切痛苦。克拉丽莎虽然与赛普蒂默斯互不相识,但在宴会中得知他自杀的消息时,还是感慨万千,进而感悟了生与死、出世与入世等人生意义,并勇敢地回到了宴会的人群中,陪伴着众人,积极面对生活。伍尔夫在小说中并未对赛普蒂默斯在战场上的经历进行详细的表述,只而是通过赛普蒂默斯返乡后的种种创伤表现和恍惚的精神状态来表现战争对正常人造成的摧残,这种表现虽为间接却十分有力。战场上的子弹与血肉横飞给人造成的创伤是持续性的,常常会给患者造成幻觉。赛普蒂默斯在战争结束后的四年后患上了神经官能症(“弹震症”),他对于战争的场面仍保持着持续性的记忆,这种记忆也完全破坏了他正常的思维方式。

赛普蒂默斯在一战爆发后志自愿应征入伍,在严酷的战争中,他与长官埃文斯建立了友谊,可埃文斯却于停战的前夕牺牲于意大利。对于战友的离世,赛普蒂默斯却显得毫无动容,“甚至没有看作一场友谊的终止,反而庆幸自己能泰然处之,颇为理智”。起初,每每回想起刚刚结束的战争,赛普蒂默斯心中总是充满着自豪、乐观和希望。然而战后的某天晚上, 他却突然失去了感觉, 惊慌之下,便用婚姻作为避难所,和卢西娅接了婚。他并不爱他的妻子, 却跟她结婚,“欺骗了她, 引诱了她”, 他只想从婚姻中寻求安全感和保护。对牺牲的战友的回忆不断萦绕着他、折磨着他。回到伦敦后,赛普蒂默斯的状况日益恶化。他对外界的事情失去兴趣,常常陷入沉思中。随着赛普蒂默斯的“弹震症”愈加严重,他变得麻痹、丧失了对外界的感知能力,而这让卢西娅“再也不能忍受了”,她确信丈夫需要治疗。可赛普蒂莫斯不再相信医生,加之当时公众的冷漠以及对人性的压抑,他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接受治疗。于是从楼上跃下,一了百了。

塞普蒂默斯的自杀标志着他治疗心理创伤的彻底失败,而这种失败归根结底源于他内心的创伤无法通过讲述来倾吐得到缓和和治疗。身为一名亲历一战的老兵,塞普蒂默斯有权向民众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也有权指责那些把自己与同胞送上战场的当权者。死去战友的身影时刻萦绕在赛普蒂默斯的脑海里,提醒他有责任把战争的残酷告诉世人,以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而要完成这项使命,塞普蒂默斯必须要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通过讲述创伤经历来让人们了解战争的真实面目。通过讲述创伤经历,塞普蒂默斯也可以重塑自我,最终达到走出创伤的目的。显然,赛普蒂默斯自己也意识到了讲述创伤经历的重要性:“交流即是健康,交流就是快乐”。然而,赛普蒂默斯讲述创伤经历的意愿遭遇了公众的排斥,同样也受到了霍姆斯大夫和布雷德肖爵士的阻挠。毫无疑问,赛普蒂默斯的战争创伤叙述定会引起公众对当权者发起战争的正当性的怀疑,以及现存制度的怀疑和不满,这将不利于战后的社会稳定。人们对塞普蒂默斯的讲述行为普遍是采取否定、压制、隔离的态度的。战后,人们都在努力驱散这场浩劫带来的阴霾,极力排斥有关战争痛苦的回忆。他们不愿向后看,而是选择继续向前走。他们拒绝回忆战争,好似战争带来的伤痛并不存在一样。但是,作为战争创伤记忆的载体和象征,赛普蒂默斯的存在却会时刻使人们回忆起战争所带来的痛苦,这恰恰是逃避战争创伤记忆的公众不愿接受的。当赛普蒂默斯独自受“弹震症”煎熬,深陷反复、碎片化的创伤记忆之中时,公众却对战争闭口不谈,刻意忘却。其实,公众对战争记忆的这种刻意淡化也恰恰表明了战争给他们带来的伤害如此巨大,以至于无人愿意再次体会这种痛苦。战争带来的创伤根植于每个人心中,这种创伤不只殃及参战士兵,也殃及普通民众。

四.结语

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并不只存在个体的意识中,而是伍尔夫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伍尔夫在作品中常常对战争所带来的死亡、痛苦、创伤书进行书写并将其编织进集体记忆之中。在《达洛维夫人》中,战争创伤所带来的痛苦影响是创伤书写的核心内容。伍尔夫用去情节化的方法、意识流的写作技巧,以及破碎性的叙事结构来说明,战争的创伤经历及无法治疗导致受害者失去了对自我的认知。然而“弹震症”患者赛普蒂默斯因为战后的民众及当权者对战争创伤的联合抵制、拒绝其讲述创伤经历,终究未能治愈心理创伤,造成塞普蒂默斯放弃生命。透过伍尔夫之笔,我们发现,赛普蒂默斯的悲剧不仅说明创伤的治愈需要通过讲述创伤经历来形成对自我身份的正确认知和认同,同时也反映了伍尔夫希望以此来警醒公众要多加关注受压抑和边缘化的受创群体,体现了作者立足于历史的人文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弗吉尼亚·伍尔夫.孙梁、苏美译:《达洛维夫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年。

[2]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

[3]瞿世镜.《伍尔夫研究》,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年第5期。

猜你喜欢

治愈第一次世界大战
停战一百年之后,美国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普遍记忆仍离不开史努比
中西医结合治愈慢性乙肝39例疗效观察
浅析吉本芭娜娜《厨房》中厨房的象征性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数字对调
呆萌大白的“治愈”之旅
杀妻血案背后,江湖游医胶囊“治愈”不育症
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西班牙流感”
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