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诚心沟通,打破“交流沟”

2016-07-30张坤张永俊

家长 2016年6期
关键词:谈话儿子交流

□张坤 张永俊



诚心沟通,打破“交流沟”

□张坤张永俊

谈心,是家长与孩子交流的一种最常用的方式,谈心就是交流、沟通,是谅解、共鸣,更是一种真情的流露。

时常有家长报怨说,现在与孩子越来越生分了,孩子也与自己越来越“见外”了。是啊,现在的家长跟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很少,话也说得不多。早上说得比较多的话可能是“快起床”“快洗漱”“快吃饭”“动作快点别迟到了”……中午孩子大多在学校就餐,晚上说得多的是“快点吃”“快点去做作业”“快点睡”。即使是周六、周日,孩子也是到这儿补课,到那儿上兴趣班,学这学那的,家长似乎很难与孩子搭上话。这样,沟通少了,交流也越来越难了,对孩子的了解似乎也只能靠老师介绍了。下面我们共同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家教专家成墨初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个离异的单亲父亲长时间在外出差,他把6岁的儿子交给父母照顾。虽然工作很忙,但这位父亲对儿子非常关心,几乎每隔三两天就要打电话回家询问儿子的情况。每次,父亲都希望能在电话中跟儿子好好说说话。这一天,他又一次打电话给家里,接电话的正是自己的儿子。父亲很高兴,觉得自己婚姻失败,很对不起儿子,决定好好跟儿子谈谈心。“儿子,最近在家里乖不乖?学习认真不认真?”爸爸开口问儿子。“嗯。”儿子在电话那头简略地回答着父亲的问话。“有没有惹爷爷奶奶生气?”爸爸又问。“没有。”“最近有没有考试,考得怎么样啊?”“这段时间吃饭有没有挑食啊?”这一次,没等爸爸说完,儿子就对爸爸说:“爸爸,你等一会儿,我让奶奶来接电话。”儿子放下话筒,去喊奶奶了。

案例二:有一项调查表明,都市里有超过10%的父母与孩子沟通时感到困难、紧张和无奈;7成以上的父母每天和孩子“说话”不到1小时。专家告诉父母,亲子沟通障碍缘于父母“不会说话”。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餐桌提问话不投机。“今天学什么了?”“老师批评你了吗?”“在学校干什么了?”晚饭时,孩子最怕的就是父母这样没头没脑的“提问”。可是,偏偏有75%的父母在餐桌上与儿女这样沟通。有的父母说,想找孩子说话,孩子却推说“忙功课,没时间”。“就你笨,什么都不会做!”“你怎么不好好学习。”“你看人家每次都比你强。”许多父母这种批判式、比较性的“口头语”,让孩子的心门一次次紧闭。

谈心,是家长与孩子交流的一种最常用的方式,谈心就是交流、沟通,是谅解、共鸣,更是一种真情的流露。一次倾心而谈之后,可以消除孩子的烦恼和沮丧,让孩子笑容满面,这就是谈心的效用。那么,怎样能使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一、要拉进与孩子的距离,制造和谐气氛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良好的亲情关系,是进行思想交流的良好基础。有些父母平时和孩子思想交流很少,发生了问题之后就严厉训斥孩子,久而久之,感情距离渐渐拉大,或者在孩子不顺自己的心时,大发牌气,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感情关系陷于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交谈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为此,与孩子交谈,首先要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说句笑话,讲点令人高兴的事情,拉近了感情距离,效果就会好得多。要表现出对子女的爱心,使孩子乐于接受谈话,避免使孩子处于防御戒备心态。“我们来谈谈吧”,这样会使孩子想:“又来给我上政治课了。”或者说:“你真是个糊涂虫”“看我怎么来教育你。”这样,孩子只能层层设防了。如果对立情绪较大,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暂时延缓谈话,或者“曲线交谈”,从另外的事入手。

二、学会做一个倾听者,做孩子的心理医生

现在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孩子有着成人望尘莫及的学习能力。但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孩子常常会因为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而陷入苦恼、焦虑和悲伤之中。这时候,父母是他们最好的心理医生。

做好心理医生,父母首先应学习一定的孩子心理发展的知识,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能仅停留在他们的生理需要方面,或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应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个性发展等心理需要,通过谈话了解“今天你有什么高兴事吗?”“你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了吗?”引导和鼓励孩子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宣泄消极情绪。家长应培养孩子宽容、豁达的个性,对一些不好的事情,可以一起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总之,家长应把孩子的消极情绪转化或淡化,从而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性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产生退缩行为和自卑情绪,所以家长对孩子在困难中所做的努力要欣赏和肯定,并及时地给予鼓励。要常常对孩子说:“你很聪明,如果你努力,你会做得很好。”不要对孩子说:“笨死了,什么都学不会。”因为孩子的自我评价,主要源于成人的评价,“笨”可能会使孩子放弃学习和努力。在评价孩子聪明时,应和努力相联系,使孩子从小就明白,努力学习会使人变得更聪明。

三、要抓住机会,寻找谈心的最好时机

孩子自身和周围环境里随时都可能发生一些事情,如果抓住典型事件,及时交流思想,其效果要比平时好,一位初一的女学生,在校外受到同校男生的非礼,这位女学生回家向她父母谈起这件事,她的父母不是轻描淡写地说不要理那些非礼的男生,而是启发她应如何对付这类事情,使她增强了辨别是非能力,悟出了保护自己的方法。之后,她向老师反映了这件事情,使问题得到了及时的处理。一般来说,家长会之后是孩子最急于和父母谈话的时候,抓住这个机会,可以了解孩子的很多情况。一位高一年级的男学生,平时对自己的学习不够重视,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会后,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急切地想知道家长会的情况。这位学生的母亲没有大声训斥孩子,她抓住这个敏感的时机,对孩子亲切地说:“家长会上我感到很难为情,也证明我平时对你关心太少了。只希望你找出失败的原因,期末考试为我争一口气。”孩子是尊敬妈妈的,他向母亲坦诚地汇报了自己懒惰、贪玩的行为,表示今后一定要赶上去。后来,他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抓住孩子关心某一个问题的时机谈心,孩子容易听得进。

四、主题明确,注意把握好时间

谈心时针对孩子的什么思想,解决孩子的什么问题,父母要做到胸中有数,在谈话时,围绕主题进行双向交流,使孩子有所得。如果遇到了敏感的问题,例如政治事件,父母之间的感情问题,孩子的生理方面的问题等,也不要回避。对于不宜直接说的,可以采取侧面启发的方式,不要态度暧昧,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孩子都反对唠叨,最忌没完没了的唠叨。在谈话达到目的后,适可而止。谈话是可经常进行的,不求长谈,只求效果。另外,在谈话时,不妨语言幽默一些。一位哲人说过:“含笑谈真理,又有何妨呢。”幽默给人以轻松,使孩子愿意快乐的交谈。正襟危坐,叫人望而生畏,实际上是“拒人以千里之外”了。和孩子谈话,不是对孩子训话,而是重在思想交流。孩子常常渴望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希望父母重视和理解自己。家长应该主动地引导孩子说出他的内心话,听了孩子的话后,应及时反馈,使孩子觉得“我被理解了”或“我知道了”。

五、方法灵活,提升谈心的效果

一位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孩子的性格各有不同,这就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谈话方法。通常的方法有:直叙法。孩子直接向父母谈论一个问题,父母直接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态度,其特点是快捷,但只适合于性格比较外向的孩子。间接法,向孩子讲一个小故事,说一条成语,引用一个事例,谈几句诗词,或谈电影、小说等,引起孩子谈话的兴趣,然后顺势引导到谈话的主题上来。在谈话的人员问题上,采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可以父亲或母亲与孩子单独谈,也可以三人一起谈,还可以请孩子信任的亲戚谈。

(责编李君)

猜你喜欢

谈话儿子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打儿子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儿子
(1)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