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庆爽:用坚持守护梦想

2016-07-28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歌剧音乐

本刊记者/吴 銎

文/ 周新京 余晋湘



王庆爽:用坚持守护梦想

本刊记者/吴 銎

近年来,王庆爽在大型原创歌剧《土楼》中饰演女一号云花,该剧获得首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和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

在国家大剧院版《洪湖赤卫队》中成功饰演女一号韩英,被誉为第五代韩英。

在大型原创民族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中饰演女一号桂花,该剧获得第二届歌剧节“优秀剧目奖”。

代表作有《断桥遗梦》、《千古绝唱》、《梁祝新歌》、《知己红颜》、《文成公主》、《红旗飘》、《幸福相伴》、《亲爱的祖国我的家》《昭君》《假如今天你还在》等歌曲,其中由她作词并演唱的《梁祝新歌》被列入中国民族声乐教科书。

王庆爽演唱《千古绝唱》

王庆爽在西安音乐厅演唱

歌剧《洪湖赤卫队》剧照

用勤奋实现梦想

王庆爽出生在山东济南,童年时就喜欢唱歌,她的一首《沂蒙山小调》曾经唱红了齐鲁大地,成为了一名小童星。她四岁就考入济南儿童歌舞团五岁时转入声乐班成为一名小独唱演员。1987年,王庆爽获山东省少儿歌唱大赛一等奖,之后由山东省广播电视厅、教育厅等七家单位联合举办的比赛中以一首《大地笑了太阳笑了》获一等奖。九岁时的小庆爽获得了“济南小名士”称号、“山东省十佳少年”称号,同年还荣获山东省首届少儿歌曲大赛一等奖并为电视剧《讲不完的故事》演唱片尾曲、电视剧《山犊》演唱主题曲。

童年是王庆爽歌唱事业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展示出了她多才多艺的一面。十一岁的她在山东电视台举办的“山东省首届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中获得第一名;十二岁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首届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并被聘为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特邀主持人;十三岁时在山东省首届青年歌手大赛中获得二等奖。1994年,由于对歌唱艺术的热爱,年仅十四岁的王庆爽被特招入伍,成为一名文艺战士。次年,因为表现优秀,荣立三等功一次。1997年,王庆爽考入中国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本科,师从马秋华教授。她在“全军首届新人新作声乐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为央视电视剧《笑傲江湖》演唱两首插曲;为电视剧《桃花扇传奇》演唱插曲;为电视剧《但愿人长久》演唱主题曲;为电视剧《爱情宝典》演唱五首插曲。

经过不断地努力和舞台的历练,王庆爽于2002年大学毕业之后,顺利考入总政歌舞团,成为一名独唱演员。她也是当时中国总政歌舞团最年轻的独唱演员。在总政歌舞团期间,王庆爽一举获得2003年中央电视台“三角杯”第六军旅歌曲音乐电视大赛铜奖和十佳新人演唱奖,2004年因工作突出获得嘉奖一次。在部队的锻炼,使王庆爽的演绎不断成熟。

2013年王庆爽参加十五届青歌赛获金奖

十载终得大满贯

2013年,王庆爽迎来了她艺术生涯中的又一个高峰,在CCTV第十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一举夺得民族唱法第一名,经历了五届“青歌赛”,王庆爽终于迎来了这一刻。“目前被称为中国声乐三大权威赛事之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金钟奖’、文化部主办的‘文华奖全国声乐大赛’我都获过金奖第一名,唯缺这项青歌赛金奖了;我的梦想就是能拿这个第一名,实现我的歌坛大满贯。”

在漫长的比赛道路上,王庆爽是一个很大的受益者。每一次的比赛、每一次的历练,都让她不断的成长,这些经历大过课堂里花很长时间磨一首歌,大过舞台上实践很多次。她把每一次的比赛都当作是强压下的演出,点点滴滴的积累,便会有质的飞跃。王庆爽没有王晰那么幸运,第一次参加“青歌赛”就拿了金奖,十年磨一剑,她在这个很漫长,也很煎熬的过程中不断升华。在夺冠路上,她遇到了很多失败和挫折,但她依然坚持,努力向前,在这个期间王庆爽赢得了“金钟奖”的铜奖,第二次才拿到金奖;后来的“文华奖”,第一次参加的时候初试就被淘汰,连进复试的资格都没有。“对一个歌唱演员来讲,只有到了那个平台,你才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在哪里,无论是赢还是输都会给自己一个很大的提高,就像上课一样,上课也不是一堂课比一堂课进步,有的时候老师可能觉得你怎么退步了,其实接下来可能是一个很大的飞跃。我觉得好的歌唱演员是需要舞台和赛场去历练的。”

参加第十五届“青歌赛”之前,王庆爽并没有想过自己会拿金奖,她只想通过这个舞台把自己的新作品推广出去,“青歌赛”的舞台还是非常重视原创的。在比赛的舞台上,她推出了一系列非常古典,又有学术气息的作品,旋律好听,难度高,又能在四分钟之内有一个戏剧性的表现。十年的时间,王庆爽积累下来很多首唱的优秀作品,如《断桥遗梦》、《千古绝唱》、《梁祝新歌》、《知己红颜》、《文成公主》、《昭君》等,她演唱的一些作品,后来都在各大音乐院校的学生中间也作为教学的素材广为流传。“选一首好的作品是一件很难的事,从有自己的创意,找词曲作家去商量怎么写,让他们怎么了解到自己,一直到把整首歌推出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所以我做这么一件事情也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舞台,才有这样的动力、灵感去促使我去用心的完成它。” 可以说“青歌赛”见证了王庆爽的成长过程,对于她而言,最大的收获不只是名次和分数,更重要的是在竞争中展示自我、查找不足,收获进步。成为“青歌赛”的冠军,是每个参赛选手的梦想,但冠军毕竟只有一个,注定大多数人的梦会破碎,但是梦想在眼前、道路在脚下,有梦想的人终究会绽放光芒。

献身中国民族歌剧

王庆爽先后出演福建大型原创歌剧《土楼》(饰演女一号云花)、国家大剧院版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饰演女一号韩英)、大型历史歌舞剧《大舜》(饰演女一号娥皇)、民族歌剧《悲怆的黎明》(饰演女一号林梅),以及由百老汇导演DON FRANTZ执导的音乐剧《阿拉腾陶来》(饰演女一号)等多部作品,成为她歌唱事业又一个里程碑。

歌剧《土楼》是王庆爽出演的非常成功的一部大型原创民族歌剧,在“2011年首届中国歌剧节”上斩获了五项大奖。歌剧《土楼》是以女主角云花的人生际遇来结构故事情节的。在丈夫阿山与其同门师弟阿水随师傅一道下南洋后,云花上要关爱师母阿婆,下要照顾儿子石柱,同时还在阿水之妻病逝后收养了阿水之子石头。如果说,这种生存的艰辛在于无尽且无望的盼念,那石柱、石头被土匪绑票又只能赎回其一则给云花带来剜心的痛绝。因为土楼众乡亲的慷慨解囊也只能凑齐赎回一子的资金,云花只能让亲子残留虎穴。当亲子石柱失去后,长大成人的石头又被亲生父亲阿水接往异域团聚,此时又得知丈夫阿山早已遇难他乡,云花再次以“忍”显现出自己博大的母爱,表现了围屋女人的道义担当。驾驭文化内涵如此厚重的大型歌剧,特别是要深刻领悟与理解闽西客家文化精神,这对于这位山东姑娘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应该说王庆爽的表演十分准确的向观众诠释了“云花”这个客家阿妈的形象,让观众唏嘘泪垂的同时,不得不赞叹她的表演魅力。在排练这部歌剧之前没有成形的样本,王庆爽第一次接触这个人物就是从剧本上读到,一切都在她的想象当中,从排练到演出就是一个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包括举手投足,王庆爽都在试这个人物,首先要说服自己就是云花,这个儿子就是自己的孩子,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由王庆爽主演的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是传承了近半个多世纪的中国民族歌剧瑰宝,《洪湖水、浪打浪》、《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小曲好唱口难开》等著名唱段都出自这部歌剧。我国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贺龙、陈毅等都欣赏过该剧的精彩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当年的峥嵘岁月、激昂情怀更是家喻户晓,风靡华夏大地。作为第五代韩英的扮演着,王庆爽唱演俱佳,充分塑造了英勇、富有主见的赤卫队女书记的形象,不仅歌声清亮动人,对“韩英”入狱后在忠孝间艰难抉择时的舞台表现尤其让人信服,英雄豪情与母女深情之间的对比与转换令“韩英”的形象更加饱满动人、富有层次。

王庆爽说:“饰演高水平的民族歌剧是我的梦想。歌剧是镶嵌在音乐艺术皇冠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它要求创作及表演团队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创作周期较长,制作成本较高,属于高雅艺术、小众艺术;中国民族歌剧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不俗的成绩,创作出一批广为大家熟知的作品,如《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现在中国民族歌剧正面临转型和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热爱这个事业,正如我热爱歌唱,希望能为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为一名军队文艺工作者,王庆爽深知自己的艺术生命在部队,艺术的血脉和源泉在基层。“每次下基层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我们生活在都市,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而那些驻守在祖国边疆的基层官兵和家人团聚的时间非常少,他们为了保卫祖国,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不图名利;所以,我有责任把自己的歌献给这些可歌可敬的战友们。”她希望有机会在歌剧舞台上塑造一位当代女军人的形象,歌颂身边这一群伟大而可爱的人。

wang qingshuang

谷建芬:创作不是一个差事,而是历史与艺术的回响……

文/ 周新京 余晋湘

气声唱法和电子音乐,起初是被当作“资产阶级靡靡之音”加以限制的。作曲家、歌手和演唱会组织者,都受到程度不同的压力。这就要求从事创新和变革的人,首先在思想和人生上做一个勇士。流行歌曲不仅是表现手法的改变,也是观念的开放和人性的复苏。它和紧接着出现的摇滚音乐一起,对原有社会形态,构成春风化雨般的冲击。率先在声音空间,完成新旧时代的交替。

音乐对环境和人的心理,有很强的辐射作用,这用不着怀疑。就像空气中的酸碱度一样,想躲也躲不开。音乐环境的突变,使一些人很不适应,用各种方式表达不满、制造麻烦,甚至指责谷建芬的歌曲“毒害青少年”。对此,谷建芬虽不畏惧,却也愤愤不平。一次参加国宴,她特地到领导人面前“申诉”。领导人风趣地对外国友人说,瞧,年轻人给我提意见了。

在艺术和生活上,谷建芬都称得上是一个勇士。这勇气既来自性格,也来自阅历。1935年,她出生在日本大阪。6岁时,父母带着她返回祖国。战乱、困苦和颠沛流离,从小造就了她的坚毅要强。1945 年,红军解放大连。刚满10岁的她,便崭露过人的音乐天赋,听苏联歌,看苏联舞,学习苏式手风琴“巴样”的演奏,她是在俄罗斯音乐熏陶下长大的。建国后,谷建芬考入了东北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学习,接触到大量民歌和传统戏曲,从而完成多种音乐元素在内心的融合。小小年纪,便已经见多识广、内蕴不凡了。不久,因为会弹钢琴,又被选入国家团体,从事专业伴奏。也许由于在音乐中进入太早、太深,而且比较受宠,她往往容易“认死理”,恨不得世界都像音乐一样干净,势必接二连三的发生“冲撞”。最终,她被发配到农村,与挚爱的音乐绝缘。

直至改革,她才重返音乐生涯,以作曲家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如果说,性格即命运。那么,对艺术家来说,命运即风格。真切的生命感,深刻的抒情性,流行音乐的亲切,美声唱法的庄重,和平安宁的主题,理想化的气质等,贯穿她的每一首歌曲。从中不难发现,中、日、俄三种文化的潜在影响。没有丰富的阅历和个人生活的长期压抑,就不会有后来强烈而瑰丽的爆发。

经过八十年代的鼎盛,谷建芬拥有了可观的影响力。她创办的声乐培训班,也培养了大批优秀歌手,相继成为流行乐坛的领军人物,如苏红、李杰、那英、刘欢、毛阿敏、万山红、段品章、孙楠、解晓东等,俨然是中国流行音乐的“教母”。1992 年,谷建芬关闭声名显赫的“谷班”。她觉得能够为流行音乐做的,差不多都做了。探求音乐真谛的心愿,却还没有完成,她想重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音乐生活道路。

人们对谷建芬作品的印象,主要是生活化的抒情歌曲。内行则认为,史诗风格的艺术歌曲,更能够体现她的成就。最著名的,是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般来说,史诗风格由男作曲家来驾驭更合适。然而,听到这首插曲的人,无不为那种跨越时空的磅礴气势和壮烈情怀震撼,难以想象是出自巾帼之手。也许是受到这首歌的吸引,一些同类型的歌也找上门来。

那个时期,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都请她谱曲。她的名望,本身就是可以辅助增值的无形资产。谷建芬不胜其烦,屡屡谢绝。徐州市政府倒是诚意十足,先后四次登门拜访,终于将她接去,听六十多位专家论证。徐州古称彭城,五省通衢,运河贯穿,自然资源和人文古迹十分丰富。由来形胜之地,却“有形无声”,需要一首歌赋予灵魂。歌词已经准备好,是元代词人萨都剌的《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谷建芬本来担心,歌词是很难处理的宣传口号。看到这首词,当即被打动。不用再说别的,有它就够了——“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歌曲创作意外地轻松,几乎是一气呵成,最后的尾音延长到十一拍,似乎不如此便不足以表达内心积攒已久的沧桑。放下钢琴,她欣慰地做饭去了。对她来说,这不是一个差事,而是一个升华的际遇,一段与历史和艺术的酣畅淋漓的唱和!按歌曲风格,她特地找来萨都剌的“老乡”——蒙古族歌手韩磊,请最好的乐手组成乐队。但录制过程并不顺利,几经反复,仍达不到理想效果。

在音乐制作上,谷建芬向来苛刻,容不得丝毫的不到位,别人只好跟着她一遍一遍地苦磨。最终,韩磊不负众望,借着酒劲,脱光膀子,以近乎肉搏的状态,把这首歌唱出来。那一次,不仅是谷建芬对自己乐曲的突破,也是韩磊对自己歌唱的突破。听到的人都觉得,这是一首空间感和历史感强烈、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乐曲歌唱和演奏臻于完美的歌,是同类作品中罕见的经典,感人至深!

然而,为谷建芬带来更高声誉的,可能是后来的《新学堂歌》。她是怎么转到这上面来的呢?起初是时任国务委员的吴仪,建议她为孩子写歌。因为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们没歌唱。谷建芬试着写了一些,却总感到隔膜、别扭,使不上劲。为什么呢?“主要是那些写给孩子的歌词,太直白、太虚假、太口号化。不能静下心来揣摩孩子,挖掘他们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歌词贫乏,歌曲也就成了无米之炊。

谷建芬不论写什么曲子,都倾尽心力,形成认真庄重的个人格调。一首歌词即使还说得过去,如果缺乏足够的力度和经典美感,也无法引起她的共鸣。儿童歌曲并不意味着艺术标准可以降低。单纯是更高的境界,一点杂质都格外刺耳,难度更大。直到有一次,她应邀为几首唐诗谱曲,才忽然找到感觉。她与中国古诗词,有着特殊的缘分。一些唐诗,似乎就是为童声准备的。

比如《春晓》,幽寂冷涩中,带有一丝伤感。用儿童进行曲来唱,明显拓展了表现力。像一股清新湿润的风,在花枝中乱窜。2007年,她回大阪探望。当地一所中华学校里,日本儿童正在朗读这首诗。她悄悄走过去,用钢琴弹出曲调,孩子们竟不约而同跟着唱起来,好像排练过许多遍似的。老师在一旁惊叹,太神奇了!谷建芬感到,这种契合,不是偶然的。这是“纯净的历史”、“祖先的声音”,是冥冥中的使命,在向她召唤!

孩子的内心,不像成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沧桑。“天有多大,孩子的心就有多大。”比如《赋得古原草》,是白居易14岁的时候写的,一点不比老人写的差。在历史上,每逢大变局,也总会冒出一些儿歌,隐晦地传达“天意”。用童声来唱《赋得古原草》,比成人唱效果还要好。那种纯真的惆怅、体贴和苍凉,表现草木枯荣、朝代兴替,更加具有穿透力,也更动人。

谷建芬认为,“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在孩子们身上原本就存在,问题是没有把它释放出来,那扇窗户没有打开。”让孩子通过文字理解古诗词,比较困难。借助音乐就容易一些,因为音乐更贴近心灵。从七十岁到八十岁,谷建芬创作了近五十首《新学堂歌》,其中一部分,已在小学生中广为传唱。除了诉诸感性的诗词,还包括“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样的抽象文本。曾有家长专门找来,向她深深鞠躬,感谢她带给孩子的裨益。

《新学堂歌》与现代绘本结合,为谷建芬打开新的艺术实践空间。绘本看似图画,实际上更接近教学方案,对儿童的“八大智能”进行综合的、具有针对性的开发,其中一项就是音乐智能。音乐绘本并非只是在画册上附一张光碟,绘本自身也是有音乐性的。每个页面的翻动,是天然的节奏;画面色彩、构图和意境的衔接与过渡,也如旋律进行。两个“声部”的结合,是一个严谨的再创作过程。

2015年伊始,《新学堂歌》音乐绘本上市不久,就荣获第二届中国童书榜年度最佳童书奖。谷建芬领奖时说:“这个奖比我以往得到的无数奖都重要,因为这个奖告诉我,我的晚年还会很长,因为我将伴着孩子们一块往前走,一直走向明天。”谷建芬好像注定要在整个一生中做一个勇士。从童年开始的音乐传奇,又戏剧性地回到童年。同时也是回到干净的、未曾被污染的心灵。

当代教育,在反思美育档次低下的同时,也在反思创造力匮乏的问题。从儿童心理考察,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借由创作《新学堂歌》,谷建芬领悟到,教育就是要采用视觉、听觉等一切手段,把最好的东西交给孩子。不是动不动就“做大、做强”,而是要“做小、做细”,让孩子们通过切实的、细微的、美好的感触,爱这个世界,爱自己的人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去快乐地创造,才有创造的能力!

她的想法,与相关心理学研究和统计数据不谋而合。世界上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三分之一以上的发明,不是从既有知识中推导出来的,而是以艺术灵感的方式迸发的。还有大量科学家表示,引导他们做出发明创造的,不是利益驱使和职业所迫,而是对物质世界美丽秩序的惊奇和感动,是从幼年就诱导出来的创造喜悦和灵感经验。科学真理与美学,是同根同源的。

试想一下,如果早早地用潦草的图像、驳杂的色彩、嘈乱的声音、平庸的想象和媚俗的情趣,填充孩子的头脑,指望从这样的感知系统中,产生精致、典雅、高端的科学艺术创造,是不大可能的,这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一个道理。孩子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选择,谷建芬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勇士不仅是由勇气造就的,更多地是由热爱和懂得造就的!

Wang Qingshuang: Guard your dream with insistence

Gu Jianfen: Creation is not a task, but the echo of history and art

猜你喜欢

歌剧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走进歌剧厅
音乐从哪里来?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音乐
音乐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