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与小麦混种的增产效应

2016-07-27杨淑莉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技术措施

摘要:薯麦混种是兰坪县近几年来总结农民生产实践的经验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多熟种植方式,能有效的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大小春播种节令的矛盾,提高单产,经济效益显著,是传统混作方式的改进和发展。

关键词:薯麦混种;旱粮增产;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5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14

间混套多熟种植,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现在推广的间混套种植制度,既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又引入了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崭新的生态农业。美国著名农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诺曼·布劳格曾高度评价我国的间作套种,认为“这是世界已知的最惊人的成果之一”。美国密执安大学农业和自然资源学院副院长威特瓦尔,在1981年访问我国后曾向美国政府建议,向中国学习间套复种耕作方法。

兰坪县目前推广的薯麦混种是近年来总结了农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经验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多熟种植方式,在同等条件下,一般每亩比净种马铃薯或麦类增产达50%以上,是山区和高寒山区发展粮食生产的一条新路子。

1薯麦混种的起源与发展

兰坪县位于云南西北部,属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的纵谷区,海拔最高点4435.5米,最低点1360米,相对高差3075.5米,属亚热带山地高原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3.7℃,大部分山区和高寒山区年平均气温仅4.3℃左右,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点。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5.7%,全县82%的耕地分布在海拔1800~2700米,海拔高,夏季气候温凉,秋冷频繁,大小春节令矛盾突出,小春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为了解决大小春播种节令的矛盾,变一熟为多熟种植,当地农民创造性的将大春马铃薯和小春麦类同时播种下去获得高产,薯麦混种便由此发展起来。2002年啦井镇共种植13.8亩,2003年发展到37亩,2004年95亩,2005年全县种植290亩。兰坪县委、政府对薯麦混种的种植方式很重视,通过总结群众的经验,认为薯麦混种是高寒山区粮食增产的一条新途径,决定2006年推广2万亩,实际完成2.3万亩,2007年全县推广完成3万亩。

2 薯麦混种现状

混种是利用复合群体达到稳产增收的一种有效措施。所谓混种,也称混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或同一季节在田间采用不规则的排列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育季节相同或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如大麦混种豌豆,玉米和向日葵混种,玉米和南瓜混种,这是传统的经典的混种方式,而兰坪县农民近年来采用的薯麦混种,则是在传统混种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发展,做法是种植小春麦类时,开好条播沟(塘),沟比常规播种的麦类作物深,将马铃薯和麦类一起播下,马铃薯在麦类成熟前一直处于休眠状态,一般要待麦类成熟时才萌发出苗。

例如兰坪县啦井镇新建村乔光亮在0.8亩承包地上,在10月中下旬播种,采用薯麦混种实收小麦105公斤,马铃薯1250公斤,合原粮食250公斤,折合亩产381.25公斤,比净种马铃薯亩产187.5公斤,多收193.75公斤,增产103.3%。金顶镇尹才旺等农户种植13亩,实收单产600公斤以上,比净种马铃薯增产50%以上,新建村农科员田增林试种结果亩产粮食815公斤,鲜绿肥600公斤,折亩产现金630元,扣除耕地、籽种、肥料等费用后净收入580元,其经济效益相当于小麦或马铃薯净种的两倍还多,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生产实践证明,在兰坪县的高寒山区推广薯麦混种方式是可行的。

3 薯麦混种增产主因

3.1缓解大小春播种节令的矛盾

兰坪县多数耕地分布在海拔2400米以上的冷凉地区,冬春干旱,倒春寒、晚霜等灾害性天气对小春生产影响很大,产量低而不稳,常规种植热量条件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种了小春麦类就不能种植大春马铃薯,旱地的复种指数低,如果在这些地区进行薯麦混种,6月收小麦,8月挖马铃薯,既解决了大小春播种节令的矛盾,又可增收一季小麦,粮食总产相应增加。如啦井镇随着薯麦混种面积的扩大,小春粮食产量逐年上升,2006年62万公斤,2007年产量95万公斤,占全年总产量的26%。

3.2土地利用率提高

兰坪县人均耕地面积多,但均属坡地,退耕还林后人均耕地少,垦殖率高,耕地的后备资源已经很少,采取薯麦混种方式后,可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二熟,甚至三熟,提高复种指数,可以缓解人多耕地少的矛盾。

3.3 利用马铃薯初生芽的顶端优势

种薯收后不久与麦类作物一起种到田里,薯块在地里度过休眠期,这就改变了传统的种薯储藏方式,为培养马铃薯壮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薯麦混种,其种薯都是用整薯播种,块茎上的芽只有顶芽是初生芽,其余芽眼中的主芽为次生芽(二次芽),一般是顶芽首先萌发,顶芽长成的苗健壮,发育成主茎,结薯也较多且大,这种现象称为顶端优势,薯麦混种后,芽的萌发由于储藏条件的改变而受抑制,休眠期长,当麦类成熟时,随雨季的到来,马铃薯也度完休眠期,相继由初生芽萌发出苗,发挥了顶芽优势,有利培育壮苗,夺取高产。

3.4加深耕层,培肥地力

薯麦混种要求马铃薯适当深播,这就要求适当的深耕,加深耕层,有利于土壤熟化。同时由于兰坪县中低产地占90%以上,耕层浅薄,土壤肥力低,实行薯麦混种后,增加了粮食和饲料,增种的一季晚季作物以种绿肥和荞子为主,可以直接翻压作肥料,进一步培肥地力。

3.5保墒抗旱,有利出苗

采用薯麦混种后,麦类作物收割以后不必进行土壤翻耕,减少土壤水分的损失,有利于马铃薯生长发育,培养壮苗,为马铃薯增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薯麦混种的技术要求

4.1 适宜推广种植区

马铃薯因品种不同,其休眠期长短也不一样,薯麦混种主要控制薯种萌发而过早出苗。马铃薯休眠与品种、储藏期间温度有关。根据试验观察,种植地区头年11月至翌年4月地温高(地下10厘米处,月平均高于11.5℃),马铃薯有早出苗现象,据此在会泽县海拔2200米以上是薯麦混种适宜区,海拔2000~2200米为次适宜区,海拔2000米以下为不适宜种植区。

4.2种植方式

兰坪县薯麦混种的种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小春麦类混播马铃薯——晚秋作物,另一种是麦类混播马铃薯——玉米——晚秋作物。在麦类与马铃薯播种时,留出玉米空行来套种玉米,待麦收后,旱地里马铃薯间作玉米,马铃薯收后又套种晚秋作物。

种植规格。点播时,麦类行距25厘米,马铃薯50厘米,株距麦类是10厘米,马铃薯是30厘米,也可以条播,麦类行行播,马铃薯隔行播种,播两行马铃薯后,预留同样的距离,待套种玉米。

4.3 轮作换茬

马铃薯忌连作,连作后发病率增加。据试验,连作8年,抗病品种的发病率高达96%,而相隔一季后再种马铃薯,其发病率就降低至29%,说明马铃薯不宜连茬种植。同时轮作后也可协调土壤养分,有利于耕地的合理养用,培肥地力。

4.4 精选马铃薯种薯

马铃薯与麦类同时播种,种薯在土壤里近半年时间才出苗生长,如种薯带病或损伤造成霉烂,影响产量。因此在播种前应精选种薯,确保全苗。应选择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特性,表面光滑、色泽正常、无病虫害、薯形正常的薯块作种薯,要坚决剔除表面龟裂、畸形、带病斑、受冻发僵、芽已萌动和严重失水皱缩的薯块。

4.5 综合防治病虫害

麦类和马铃薯播种之前进行种子处理,要防地下害虫对种薯和幼苗的为害。

5薯麦混种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

5.1存在的问题

薯麦混种目前主要的问题是马铃薯提早出苗,调查发现,在同一田块中麦类稀的出苗早,在砂壤旱地和栽培条件较差的地块马铃薯亦提早出苗,马铃薯在麦类未收前就出苗,田间荫蔽较大,薯麦争水争肥,难以培育壮苗。另外,同时马铃薯出苗过早,在收小麦时会造成幼苗的损伤,影响马铃薯植株的生长发育。 5.2采取措施

5.2.1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小麦要抢墒播种,保证苗全、苗齐、苗壮,其关键措施就是提高播种质量。小麦要求耕层疏松、土壤垡碎和墒情好。深耕细耙,能使耕层疏松,才能做到播种均匀,盖种深浅一致,有利于消灭深籽、难籽、露籽,保证出苗整齐一致,这是培育壮苗的基础。同时,薯麦混种最好的播种方式是条播,因为条播有利增加密度。小麦密度增加后有抑制马铃薯早出苗的作用。

5.2.2选用良种 薯麦混种,小麦品种应选用适应性强、抗旱耐瘠、抗寒的弱冬性早熟品种,马铃薯应选用出苗数和分枝数中等,生长势强,结薯性好,不开花或开花少,抗病性强,高抗晚疫病和病毒病的中熟品种,目前选用合作88品种较为理想。

5.2.3选择适宜种植区 薯麦混种要求马铃薯的休眠期长,马铃薯的休眠特性是在进化过程中经长期的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而形成。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分布在海拨2000~4000米的高寒地区,每当春暖花开时,块茎发芽出土,生长到秋季薯麦成熟,很快便是严冬到来,只有那些成熟后休眠期长的类型才有可能保留下来,其休眠的原因主要是生长抑制剂抑制发芽,当抑制消除或转变为生长剂时,块茎便可发芽。休眠期的长短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同时种薯收挖的早晚,贮芷期温度高低亦有关系,应根据海拨高度,头年11月至翌年4月地温情况,选择好适宜种植区。在马铃薯就地留种的地区,要适当提早种薯的收挖时间,延长休眠期,利于抑制早出苗。

薯麦混种是兰坪县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新的混种方式,在适宜种植地区,增产效果显著,技术简单易行,投资少,这项新技术来自生产实践,容易推广,但是由于目前研究较少,栽培技术尚未完善,缺乏进一步的理论研究,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杨淑莉,兰坪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推广中心,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猜你喜欢

技术措施
浅析建筑工程冬季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与管理
对现代建筑的绿色施工技术管理问题探讨
浅谈如何提高煤矿综采工作面回采效率的技术措施
浅谈加强煤矿矿井通风安全技术措施
高压输电线路防雷接地技术与措施
10kV配电网施工安全管理及技术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