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电影对儒家文化传统的现当代转化

2016-07-27谭小建

电影评介 2016年11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家

谭小建

中国电影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主题的电影在世界中得到了推崇。中国电影与儒家文化融合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电影中突显出中国传统文化,把其民族特色进行彰显,才能够让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立足。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对于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针对中国电影对儒家文化传统的现当代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中国电影对儒家文化促进作用

电影作为一项外来事物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且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在其发展的100多年期间必然会受到中国本土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也让本来带有深厚西方韵味的电影在中华大地上被本土化。其中对于中国电影影响最深的应当属中华传统的儒家文化,并且在许多的中国电影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也正是体现出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观点,同时也是对中国电影发展方向的点评。简单而言,中国电影需要得到发展则需要让其与儒家文化相融合。[1]这点也可以从近年来中国电影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电影在世界上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证明,中国电影渗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思想,让其能够在中国得以生存与发展。更早时候当人们提及中国电影时,观众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中国功夫,而且中国电影引起世界影坛的关注也正是依赖于中国功夫对国外观众的吸引力。这样的一种发展趋势让许多影视工作人员在制作电影时,花费了更多时间来营造中国功夫的神奇,但并没有针对中国功夫所具有的内涵以及所包涵的传统文化思想进行深入地挖掘。随着世界电影以及与国际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许多的电影人制作人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尝试着在中国电影中融入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并且在国际上赢得了许多的赞誉,也收到了非常大的成效。这也意味着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中,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从一开始的小丑的角色转变成为了一名稳定、多智的智者。这一切所获得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中国电影人不断地努力,把中国儒家文化传统借助电影的表达形式进行现当代的转化,让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能够在中国电影中得到更加深入地挖掘与渗透。

二、 电影写实主义对儒家忧患意识的转化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具有忧患意识,这点可以从《论语》中讲述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句话中看出。儒家思想家孔子把对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关注作为忧患的所有内容,而另一名儒家思想家孟子通过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阐述他的忧患思想。[2]这种忧患意识对于中国后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电影传入中国的时期刚好是中国封建历史结束之时,在这个动荡的年代让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最为衰弱的年代。在这个衰弱的年代,中国电影所有的主题都是以自强与振兴为主,这也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儒家经典的忧患意识转化成为了时代的一种担当,中国电影承担起了号召中华民族奋起抵抗的重任。由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中国电影已经开始慢慢脱离西方写实主义特色,开始把儒家思想的忧患意识融入到电影当中,借助电影的传播性让忧患思想的士大夫情怀向全中国进行传递,并且迅速地在观众群体中产生了共鸣。在这个阶段所制作的中国电影,以当时社会背景为主题进行写实,并讲述了当时中国人民所遭受到的苦难,想要通过电影把儒家忧患思想传递到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号召当时的中国人民一起走向救国的道路。然后与西方电影的写实主义进行对比,其写实主义更多的是针对资本主义虚荣心以及腐朽思想的批判层面之上。社会环境的区别让两种本来是相同的电影产业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比如当时的《孤儿救祖记》这部影片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影片的导演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坐取向融入到影片当中,而且在这部影片中把儒家思想的忧患意识进行了升华。这部影片讲述了主角筹集资金兴办学校,让更多的贫困孩子能够接受到最新的教育,希望能够通过知识来改变当时动荡的局面。从另一个层面也向人们提出了想要振兴中国,就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在影片中提出了“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口号,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较大的共鸣。

三、 电影发展与儒家教化思想的融合

此外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文以载道思想,这个道是为人之道以及处事之道。这种经典的儒家思想包涵了对美善美的赞同,同时体现出了儒家思想所具有的博大的教化作用。从许多儒家思想家的文字作品中可以发现,其论著中饱含着警世恒言和治世明理,这些具有教化作用的思想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之上的。当电影以一种新兴事物传入中国后,其传播以及宣传作用立刻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同时电影这样一种新兴事物也深深地受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电影刚传入中国时,许多电影人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制作出更多具有教化作用的影片来号如中华儿女自强救国。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的电影人则希望能够通过电影来宣传中华民族的公德心。特别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经济以及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随之而来的是国民道德意识渐显弱化。在这样一个道德强化的时代,中国电影需要将经典的儒家思想进行融合,把儒家思想所具有的博大教化作用进行放大,并且发挥出其作用来感化当代民众,协助其能够树立起具有现代特征的道德意识,这项工作成为了当前电影人首要的工作。

四、 电影英雄人物形象与儒家人格标准的融合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中的人格标准对于中国电影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应该说儒家人格标准与影片中英雄人物的人格标准越来越接近。这一点可以从影片英雄人物的表现形式来分析,传统电影英雄人物通常都会以极为出色的个人能力为表现形式,并且个人英雄主义非常明显。但是对现代电影中英雄人物形象塑造来分析,已经开始趋向于平民化。许多影片中英雄人物的塑造更加关注的其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以及思想,这种表现手法与中国儒家思想中君子注意个人修为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也正是中国电影与儒家经典思想融合的证据。[3]电影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产业,其所承载的责任越来越重。因此,在创作电影时更需要通过影片中的英雄人物来唤醒中国人的公德心,为广大民众树立起标准的道德榜样。借助电影所具有的宣传作用,针对民众进行劝解,并能够对民众的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地引导。

我国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老百姓所追求的精神文明也发生了变化,这也对电影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在上个世纪80年代,西部影片中的能够拯救世界的英雄形象在中国引起了轰动。当回归现实之后,人们发现根本不需要这样的一名全能英雄,更需要的是一名能够给予老百姓帮助的人物。针对近年来的中国电影进行分析,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所讲述的事件都是反映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影片中的主人公没有能够拯救世界的能力,但其人物所经历的真实生活却让观众在观看之后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贴切感。而且所讲述的事物以及主人公的处事方式也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应该说现代中国电影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表现出的正是儒家思想的君子精神,通过影片向人们表达严于律己、仁爱天下的大爱精神。也正是这样贴切生活的人物形象,才能够让中国民众所接受。

五、 电影与儒家“天下”思想的融合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具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意识以及爱国精神的体现。就目前而言,社会中出现了许多民族意识缺失的问题。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一些来自国外的文化、思潮也随之进入到了中国,有一部分青少年开始对这些文化以及思潮进行崇拜与追求,而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导致许多青少年都不具备儒家思想中的“天下”思想。这种思想的缺失,导致许多民众开始向往国外的生活选择移民国外定居。中国电影在这样的一种社会发展趋势下,应该把儒家思想中的“天下”思想融入到电影创作当中,让中国电影承担传播此思想的重任。就当前许多民族历史为主题的电影来进行分析,许多电影所讲述的是宫廷争斗,而当时社会中所具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却没有涉及过多。这是是一种民族意识缺失的表明,同时也是中国电影应该努力的方向。在后续的电影创作过程中,应该把儒家思想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融入到电影作品中。现代电影人需要肩负呼吁民族意识以及爱国情怀的重大责任,在今后的电影工作中更好地把儒家思想融入到中国电影当中。

总而言之,电影传入我国至今,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在中国大地上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同时儒家思想也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更多的制作题材,让中国电影能够在世界影坛中得到认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电影人应该意识到中国电影与儒家思想融合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承担起应有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汪方华.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现代性特征[J].电影艺术,2006(6):72-73.

[2]许世玮.论情节剧电影[J].电影艺术,1984(12):154-156.

[3]武亚军.“时限”:情节剧电影的一种创作手段[J].四川戏剧,2015(5):42-44.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儒家思想与书法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