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凝聚法制备羧基丁腈橡胶/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2016-07-27滕谋勇李玉超刘春梅

橡胶工业 2016年11期
关键词:胶乳氯化钙氯化钾

赵 笛,滕谋勇,李玉超,刘春梅,夏 衍

(聊城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石墨烯作为单层碳质新材料,以其优异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质轻和超大比表面积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其中不乏聚合物/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将石墨烯与聚合物复合,可形成网络缔合结构,进而提高聚合物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导电性能等[1-4],使其在电池、超级电容器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目前制备聚合物/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主要方法有溶液共混法、熔融复合法和原位聚合法。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聚合物/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石墨烯虽能得到良好分散,但是由于存在溶剂回收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原位聚合法是首先使纳米尺度的无机粉体在单体中均匀分散,然后用类似于本体聚合的方法进行聚合反应,从而得到纳米复合材料,关于这种制备方法的文献报道较少。熔融复合法是工业生产常用的方法,但是石墨烯很难在基体中均匀分散。采用共凝聚技术对聚合物进行改性,尤其是制备功能性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等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K.Furusawa等[5]将聚苯乙烯(PS)乳液与纳米无机磁性材料进行共凝聚,可得到内层是胶乳粒子、外层是纳米磁粉的凝聚粒子,以其为种子与苯乙烯单体进行聚合,得到多层复合粒子。K.Furusawa等[6]还采用聚合物乳液共凝聚法制备了聚合物与氧化硅粒子的复合材料。朱耕宇等[7]研究了分散介质的pH值对聚四氟乙烯胶乳粒子和四氧化三铁粒子共凝聚过程的影响,发现两种粒子电荷相反、Zeta电位绝对值相近时共凝聚效果较好。

本工作采用乳液共凝聚法制备羧基丁腈橡胶(XNBR)/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并分析分散介质的pH值、凝聚剂种类、凝聚温度和搅拌速率对共凝聚过程的影响。

1 实验

1.1 主要原材料

羧基丁腈胶乳(XNBRL)(固形物质量分数为0.44)、石墨,市售品;水合肼,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产品;氯化钾,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产品;氯化钙,天津大茂化学试剂厂产品;硫酸铝,金山区兴塔美兴化工厂产品;盐酸,质量分数0.36~0.38,莱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细化工厂产品。

1.2 主要设备和仪器

Zetasizer Nano ZS纳米粒度Zeta电位分析仪,英国Malvern公司产品;JSM6380LV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日本电子株式会社产品;DHG-9245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机,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产品;KQ3200DA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产品;ZNCL-G型磁力搅拌器,郑州亚荣仪器有限公司产品;SHB-Ⅲ型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产品。

1.3 试样制备

(1)以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经超声波振荡制得氧化石墨烯(GO)。

(2)以水合肼为还原剂,将GO溶液和水合肼以质量比1∶295混合,于70 ℃下搅拌12 h,制得石墨烯的水相分散液[8],分别测定不同pH值下石墨烯的水相分散液和XNBRL的Zeta电位。

(3)以水合肼为还原剂,将GO与XNBRL以质量比1∶100混合并搅拌均匀,加入与GO等质量的水合肼,一定转速下升温至95 ℃,保持1 h。然后倒入pH值为2的凝聚剂中凝聚,用去离子水清洗后,抽滤,置于50 ℃的烘箱中干燥12 h,制得XNBR/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

1.4 测试分析

(1)采用Zeta电位仪测定不同pH值下的XNBRL和石墨烯水相分散液的Zeta电位值。

(2)将XNBR/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喷金后在SEM下观察凝聚粒子的形貌。扫描电压为5 kV。

(3)由固相含量计算凝聚率:

其中w——凝聚率;

m1——GO的质量;

m2——XNBRL的固形物质量;

m——共凝聚粒子干燥后的质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pH值对XNBRL和石墨烯水相分散液Zeta电位的影响

控制共凝聚最重要的参数是表征每种粒子的表面电荷[9-10]、改变分散介质的pH值以及可以改变粒子的电性和Zeta电位[11]。石墨烯与XNBRL共凝聚,pH值为2~10时胶乳与石墨烯的Zeta电位见图1。

图1 不同pH值下XNBRL和石墨烯水相分散液的Zeta电位值

从图1可以看到,随着介质pH值的变化,XNBRL和石墨烯水相分散液的电位均呈现出不规则变化趋势。但是,在所测试的pH值范围内石墨烯粒子与胶乳粒子均带负电荷,因此要单纯通过调节两种粒子的表面电性及Zeta电位值,利用静电作用使两种粒子吸附是无法实现的[12],必须加入凝聚剂,在电解质的作用下才能使石墨烯粒子与胶乳粒子同时凝聚出来。

2.2 凝聚剂种类对共凝聚的影响

以浓度0.2 mol·L-1、pH=2[13]的氯化钾、氯化钙和硫酸铝溶液作为凝聚剂,凝聚温度为25 ℃,搅拌速率为200 r·min-1时,两种粒子的凝聚效果见图2。

图2 不同凝聚剂的共凝聚效果对比

从图2可以明显看出,氯化钾作为凝聚剂时,凝聚液部分凝聚,凝聚后余液为灰黑色,而氯化钙和硫酸铝作为凝聚剂时,余液均变澄清。

胶乳是高度分散的多相体系,有巨大的界面能,有自动聚结的趋势,是热力学上的不稳定体系,但具有动力稳定性[14]。由于布朗运动、乳化剂的静电斥力和水化层以及空间位阻等作用,阻碍了粒子由重力引起的沉积,离子处于沉积平衡稳定分散状态。若使粒子发生凝聚,则需破坏它的动力稳定性。凝聚剂能破坏悬浮粒子在体系中的稳定性,促使其相互碰撞、聚集,增大离子的体积,达到凝聚的目的。加入一定量反离子电解质后,电解质中的正电荷与胶乳表面的负电荷发生中和作用,使扩散层受到压缩,电势下降,粒子间斥力减小,相互作用力增大,胶乳稳定性变差,容易与石墨烯粒子发生碰撞形成较大的粒子团,从而出现凝聚现象[15-18]。

3种凝聚剂对凝聚率和凝聚时间的影响见表1。

表1 不同凝聚剂的共凝聚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当氯化钾为凝聚剂时,搅拌5 min也未能使粒子凝聚完全,凝聚率仅为66.52%;硫酸铝除比氯化钙凝聚速度更快之外,其他现象一致,凝聚作用完全,凝聚率在98%左右,远远高于氯化钾作为凝聚剂时的作用效果。这是由于电解质的凝聚作用是正负离子作用的总和,在浓度相同时,凝聚能力取决于与粒子的电荷符号相反的那种离子,离子价越高,凝聚能力越大。

根据DLVO的理论[19]计算,电解质聚沉值(rc)与反离子价(Z)之间的关系为

式中C——与电解质阴阳离子性质有关的常数;

D——介质的介电常数,F·m-1;

K——Boltzman常数,J·K-1;

T——热力学温度,K;

A——VanderWaals引力常数;

e——单位电荷,C;

Z——反离子价数。

可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电解质的rc为

从式(3)可以得出,三种离子聚沉值大小依次为:K+>Ca2+>Al3+,凝聚剂的凝聚速度大小依次为:硫酸铝>氯化钙>氯化钾,与试验结果相符。鉴于氯化钙和硫酸铝的凝聚结果几乎无异,后续试验选用氯化钙作为凝聚剂。

2.3 温度对共凝聚的影响

在凝聚剂为氯化钙、搅拌速率为300 r·min-1时,研究不同温度下的凝聚效果,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凝聚剂一定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凝聚速度逐渐加快,但是对最终凝聚率和余液状态基本没有影响,凝聚率均为98%左右,且凝聚后余液为澄清状态,说明在25,40,60和80 ℃下均可使混合液凝聚完全。

表2 不同温度下的共凝聚效果

不同凝聚温度下凝聚粒子的SEM照片如图3所示。

图3 不同温度下凝聚粒子的SEM照片

从图3可以看出,凝聚温度不同,粒子的微观形貌不同,说明温度变化对粒子的形态有很大影响,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20]。温度为25 ℃时,加入凝聚剂后,能较快速地产生粒径均一的共凝聚粒子;凝聚温度升高到40 ℃,共凝聚粒子之间开始出现粘连,粒径大小变得不均匀;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粘连现象更加明显,在60和80 ℃时,凝聚粒子形成了更大的团块。

上述试验结果说明,凝聚温度升高,使胶乳粒子和石墨烯粒子具有更高的能量,热运动加快,粒子之间更容易发生碰撞,在凝聚剂的作用下粒子表面的Zeta电位很快下降,粒子间斥力减小,相互作用力增大,会产生较大的共凝聚粒子。由于生成的凝聚粒子较大,体系粘度相对较低,因此也更容易促使粒子进一步凝聚,使共凝聚粒子形态越来越不规则,最终形成大团块。这与文献中所述的现象类似[21]。因此,可以通过调节温度来控制共凝聚粒子的大小。

2.4 搅拌速率对共凝聚的影响

在凝聚温度为25 ℃、凝聚剂分别为氯化钾和氯化钙的情况下,搅拌速率对共凝聚过程的影响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搅拌速率下的共凝聚效果

从表3可以看出:氯化钾作为凝聚剂时,在以上搅拌速率时都不能凝聚完全;而凝聚剂为氯化钙时,随着搅拌速率的提高,凝聚速度逐渐加快。这说明凝聚剂对凝聚过程的影响远超过搅拌速率的影响。

为使凝聚剂均匀分散到体系中,必须进行搅拌,若搅拌不好,会使凝聚剂局部浓度过高而产生大的结块。图4为氯化钙作为凝聚剂时不同搅拌速率下凝聚粒子的SEM照片。由图4可见:当搅拌速率小于300 r·min-1时,搅拌作用太弱,凝聚剂加入后,不能立即扩散到整个体系均匀分布,且在体系中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浓度分布,浓度高的地方粒子迅速发生凝聚,而浓度低的位置不足以维持凝聚作用,所需时间长,形成了大的团块,在这种情况下石墨烯更易发生团聚;当搅拌速率达到300 r·min-1及以上时,搅拌作用强度大,促进了凝聚剂在体系中的扩散和凝聚,石墨烯和XNBR两种粒子混合更均匀,共凝聚粒子团聚的倾向减小,在较快的速度下石墨烯能够保持层片状结构与XNBRL发生凝聚。同时,凝聚粒子在剪切作用下,会形成粒径较小且均匀的共凝聚粒子。

图4 不同搅拌速率时凝聚粒子的SEM照片

3 结论

(1)pH值为2~10时,XNBRL和石墨烯水相分散液的Zeta电位均为负值,不加入凝聚剂时,无法使XNBR和石墨烯两种粒子发生共凝聚。

(2)通过对氯化钾、氯化钙和硫酸铝三种凝聚剂的凝聚效果比较,氯化钙为最优凝聚剂。

(3)通过调节温度可以控制共凝聚粒子的粒径大小。

(4)凝聚剂对凝聚过程的影响远超过搅拌速率。当搅拌速率小于300 r·min-1时,共凝聚粒子粘结成团块,而搅拌速率达到300 r·min-1时,可形成粒径较小且均一的共凝聚粒子。

猜你喜欢

胶乳氯化钙氯化钾
约旦APC与印度IPL签署氯化钾合同
东方铁塔:氯化钾产品供应紧张
氯化钙抑尘技术在司家营露天采场道路的研究与应用
制作奇幻的“水晶球”
醋酸附聚制备大粒径PB 胶乳影响因素的研究
浅析药用氯化钙中氯化钙含量分析方法
氯化钾2018年上行明显2019年涨势或将放缓
掺杂胶乳快速定性分析方法的研究
油套管钢在氯化钙溶液中腐蚀及缓蚀性能研究
氯化钾市场成交寡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