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与发展:北路壮剧那劳壮剧团调查研究

2016-07-27田阡

广西民族研究 2016年3期

【摘 要】本文以西林县那劳村为田野考察点,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西林县那劳村北路壮剧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以透视北路壮剧在西林传承与发展的基本面貌。认为在面临多元化的现代传媒娱乐方式冲击的情况下,应当善于借助现代传媒立体呈现壮剧表演,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搭建传习基地,扶持准专业化壮剧剧团等措施促进壮剧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北路壮剧;现代传媒;壮剧团

【作 者】田阡,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400715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3 - 0112 - 010

一、问题的提出

壮剧作为反映壮族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与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曾一度是壮族人民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壮族人们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抱负、理想和牢骚的场域,对壮族人民的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电影、网络、歌舞等多种文娱方式的出现,多元化的现代传媒娱乐方式对壮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使其“市场需求”萎缩,壮剧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挑战。

针对于此,学界对壮剧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如汤志华、瞿久淞提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文化生态保护、推进文化转型,促进北路壮剧传承和发展;[1 ]黄晓娟认为对壮剧的保护就是要充分发挥原有文化的特长,在民间文化生存演变的规律中营造有利于壮剧发展的文化环境,建立一个充满审美精神和艺术氛围的人文世界,促使壮剧形成一种自身调节的动态机制;[2 ]赵巧艳、陈炜提出壮剧开发式保护过程中引入孵化理论的必要性。[3 ]

本文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西林县那劳村为主要的田野考察点,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西林县那劳村北路壮剧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传承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以透视北路壮剧在西林传承与发展的基本面貌。

二、北路壮剧概况与那劳壮剧的起源

(一)北路壮剧概况

北路壮剧,新中国成立前称土戏,一直流传于西林、田林、隆林、凌云、百色、那坡等地的一种地方小戏。北路壮剧是伴随着壮族人民诸多的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大多在婚嫁喜庆或节日、歌圩登台演出。群众节日里观看壮剧的习俗,使传统壮剧得以传承下来。人们在岁时年节或婚嫁祝寿活动时总是免不了请壮剧班来演出助兴,群众听戏、看演出的氛围越发浓厚。尤其是2006年壮剧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众对壮剧的兴趣在逐渐增加,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壮剧频频亮相,甚至成为主角。

北路壮剧有较为久远的历史,由自明初就已传入田林的八音开始孕育,其间不断吸收和借鉴粤戏、桂戏、邕戏、彩调等戏曲元素,融合本地说唱、山歌、舞蹈、武术等多种元素,逐渐形成了反映壮族审美原则和欣赏习惯,彰显壮族乐观、浪漫、正义、向上等特有的文化气质和民族精神的戏剧。黄幼霞认为北路壮剧源于壮族的土曲、土调、舞蹈,吸收了川剧、邕剧、桂剧等其他剧种的有益成分所形成和完善的一个具有独特唱腔和表演程式的地方剧种。[4 ]聂桂明先生较为详细梳理了北路壮剧的形成和发展,认为北路壮剧的发展经历了八音班、八音坐唱、板凳戏、门口戏、地台戏、游园戏、搭台戏等阶段。[5 ]

至今,西林境内的壮剧当数那劳壮剧传承、发展得相对较好,那劳壮剧鲜明的艺术风格亦可称得上是西林壮剧的典型代表,发展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目前已有的那劳壮剧团等业余性的民间剧团,促进了北路壮剧在西林的发展。

(二)那劳壮剧的起源与发展

那劳壮剧的起源与发展和当地岑氏家族的势力范围及那劳自身的地理环境、多元文化的交汇和融合有直接而紧密的关系。

处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西林县,总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多田少,而那劳村大片的肥沃良田便自然成为稀缺的资源,在历史上吸引了周边的人搬迁到那劳,人口逐渐增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交流活动。那劳乡,是清末民初西南军政名人岑毓英、岑春煊的故乡。岑氏父子官至一品,三任总督。仰仗其势力,方圆数百里都是岑氏的势力范围,那劳乡那劳村成为当时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带的政治文化中心,为壮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文化环境。据《民族文化瑰宝——那劳句町壮戏》(电视专题片文学脚本)记述:时任云贵总督的岑毓英拨出巨资在那劳村创办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壮戏班,戏班人员达六十几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初六,都要邀请邻近村寨的大小戏班到那劳村宫保府前搭台唱戏,以演出壮戏为主戏,敲锣打鼓,庆贺新年,同时广邀各路山歌高手前来进行山歌对唱,使得整个那劳村彩灯炫目、锣鼓喧天,春歌荡漾,热闹非凡。① 另外,岑毓英的胞弟岑毓琦亦对那劳壮剧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1905年岑毓琦邀请了外地的12支壮剧班到那劳集中演出。关于这次演出,岑隆业先生在《壮剧历史上的一次盛会》一文中做了翔实记述。[6 ] 可见,岑氏家族凭借其政治、经济势力对那劳壮剧的对外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而正是各个壮剧班的互相交流和壮剧会演等活动促进了那劳壮剧的不断发展。

那劳壮剧的起源与发展,还与那劳地域内崇尚文艺的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在民国时期便拥有“文化之乡”的那劳,可谓是各类文艺人才辈出之地。据《西林县志》记载:在民国时期,那劳艺术人才较多。那劳人韦家瑞时称“西林秀才”,与农姚典、农最荣并称为“西林三秀”。韦家瑞不仅能编诗作对,还擅长书法、绘画、雕刻,并且制作毛笔、粉笔、墨条等文化用品出售,其中“五定山房”墨条闻名乡间,远销西隆、田西和广南等县。宫保府后裔岑德康,爱好书法,每当练字,口中含酒,手艺精巧,经常为各壮剧戏班画戏服,制作狮头、龙头等道具。那劳寨班忠业,坚持天天画画,1995年以后,他以历史人物岑毓英为题材,画成了300页的《岑毓英画册》。[7 ]941崇尚文艺的风尚,对那劳壮剧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那劳壮剧提供了丰富的文艺素材和积淀。

三、那劳壮剧团:从1815年至今

戏班是戏曲表演和传承的基本单位,戏曲的发展总是以戏班的发展为基础的,戏班运行的情况反映着戏曲发展的状况。从壮剧起源以来,民间壮剧团是北路壮剧传承与发展的组织者、实践者,是北路壮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北路壮剧的兴衰沉浮。那劳壮剧的传承与发展,一直以来主要是依靠那劳业余壮剧团(历史上又叫作壮剧班或戏班)来组织并实施表演。那劳壮剧团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就是那劳壮剧发展的缩影。目前,那劳村拥有2个业余壮剧团,一个是那劳村那劳屯的那劳壮剧团,另一个为那劳村那来屯的那来壮剧团。两个剧团均是以剧团所在的屯名而得,均是以群众自娱自乐为主的农村业余团体。那劳壮剧团已拥有近200年的历史,而那来壮剧团则是成立于1997年,那来壮剧团一般自称为那劳壮剧团的分团。

(一)那劳壮剧团发展简况

那劳壮剧团的前身是那劳壮剧班,具体组班于何时、从何地传入,各有不同说法。据《西林县志》记载: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西林县那劳地方便成立了半专业性的壮剧戏班,后发展到右江流域及其上游滇东南的壮族地区。但到道光、咸丰年间,那劳壮剧曾出现较长时间的衰落现象,戏师断代,演出活动停止。至清光绪八年(1882年),那劳人岑毓英当上了云贵总督,那劳逐渐成为滇黔桂地带政治和文化中心,随之壮剧活动在那劳得到恢复和发展。光绪三十年(1905年)春,清二品盐运使岑毓琦为家人贺寿,邀请各地剧班来参加寿辰活动,借此机会,各剧班之间互相观摩学习,交流壮剧艺术。到民国时期,那劳壮剧班在季朝龙、韦家润、黄廷兴、覃景荣等戏师的主持下,不断吸收外地剧种的表演艺术,改革古老的壮剧。[7 ]9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那劳壮剧团获得了新的发展,1954年那劳壮剧班重新组织建立,发展新演员18人,至1955年增加至38人,并添置了许多服装和乐器。1956年,代表隆林各族自治县出席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艺会演,演出的壮剧《蜡纸书》(岑安业编剧)获得大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对那劳壮剧节目进行录音和广播,使得壮族“土戏”初次登上大雅之堂,名扬外地,为北路壮剧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有益尝试和积极贡献。1964年,那劳屯青年艺人韦定雄代表那劳壮剧班,随广西民族文艺代表团进京,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那劳壮剧像诸多民间文艺一样,其发展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壮剧被定位为“牛鬼蛇神”“封建迷信”,不允许民间演出反映传统神话、故事等的壮剧节目,而是主要限于演出歌颂毛主席、宣传毛泽东思想等题材的表演。据那劳壮剧团的元老级成员韦定雄(现年72岁)回忆:“文革时,壮剧被认为是封建迷信,因为壮剧的传统题材多是民间故事和神话,和当时的政治文化宣传不吻合,相违背,那劳壮剧就没表演民间故事和神话。在演出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变化,更多的是宣传文化大革命,用歌舞的形式表演,当时的说法是打倒壮戏、破旧立新。”但是,那劳壮剧团在文革期间并没有完全停止表演活动,而是侧重于表演歌舞类的节目。1976年,“文革”基本结束,那劳壮剧得到逐步恢复发展。改革开放后,那劳壮剧团主要在春节开展演出活动,还受邀到县里或外乡表演,并且参加各类壮剧艺术的会演。那劳壮剧团的不断对外演出,进一步促进了与外地壮剧的交流,客观上促进了那劳壮剧水平的提高。

从出生于那劳并参演壮剧的韦定雄先生的《那劳壮剧发展与改革》一文中所记述的那劳戏班的基本情况,可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那劳壮剧得到了新的改革和发展,尤其体现在曲调的增多及将传统的壮戏改革发展为现代壮剧,扩展了那劳壮剧的艺术魅力。[8 ]327—330但到20世纪80年代末,那劳壮剧团因为缺乏相关人士出面组织,曾一度中断了几年。在1991年,岑文贵、苏瑞想等人出面重新组织恢复那劳壮剧团,演出人员逐渐稳定,剧团内部的分工也更为明确,并编排了较多的传统优秀剧目及进一步将壮剧与时代结合,编排现代壮戏,获得了诸多的荣誉。但是,到21世纪,那劳壮剧的发展遇到了后继乏人、传承困难等发展瓶颈问题。

(二)壮剧团的表演者

壮剧艺人是那劳壮剧传承、发展的主体,是那劳壮剧艺术的承载者。那劳壮剧的传承及发展,主要是依靠那劳一代又一代的壮剧爱好者不断的传承、坚持,才使得那劳壮剧薪火相传。并且那劳壮剧的艺人们不断地对那劳壮剧进行改革和创新,在保持那劳壮剧传统的基础上,将表演的剧目与时代相结合,保持那劳壮剧的生命力和活力。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民国之前,对那劳壮剧艺人的记载较少,田野调查中也较难获得相关信息。民国时期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那劳涌现出了一批对壮剧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的艺人,相关的地方文献资料给予了一定记载,在此将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相结合,对那劳壮剧团的杰出艺人做梳理,以便更为清晰地呈现那劳壮剧的传承发展脉络。

1. 民国时期

总体上讲,民国时期那劳壮剧团(当时称为那劳壮剧班)主要是以季朝龙、韦家润、黄廷兴、覃景荣等戏师为核心骨干力量,组织壮剧表演,并且在他们的主持下,不断吸收外地剧种的表演艺术,改革古老的壮剧。上述几位艺人为那劳壮剧培养出了一些接班人,韦定雄先生便是其一,现年72岁的韦定雄先生是那劳壮剧的重要传承人之一,韦定雄讲述:受家族的影响,从小就喜爱壮剧,特别是壮剧音乐,曾师从壮剧戏师黄廷兴,胡(二胡、马骨胡)师是王振德,笛(无膜笛子)师是覃锦文,这些“壮剧元老”均以80多岁高龄于20世纪50年代末相继辞世了。韦定雄先生加入壮剧团后,经常苦练二胡、笛子等演奏,每年春节都和壮剧班进行演出。[9 ]

这一时期的那劳还有一个新的特点是彩调戏传入那劳。民国二十四年,凌云籍男青年林立到那劳寨上门,同时把彩调戏艺术传入那劳,将彩调戏艺术融入到了那劳壮剧之中。自此,那劳壮剧班每年春节在演出壮剧节目时,经常结合演出彩调,成为壮剧、彩调剧相结合的戏班。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那劳的彩调剧便停止了表演。调查中,据苏瑞想的解释:彩调剧不属于北路壮剧的范畴,后来没有人进一步将彩调剧融入壮剧之中,那劳壮剧便不再借用彩调剧的内容。

在表演中,那劳壮剧历来都是把编剧和导演作为最主要的核心力量和传承的代表人物,而编剧和导演往往又是集于一人之身。据岑氏家族的后裔岑文贵先生回忆,在民国时期那劳壮剧班的编导主要有季朝龙和公善东。民国时,秋收后一些群众就自发报名组织或参加春节的壮剧表演,在筹备阶段即告诉寨老,寨老出面号召群众出米、出钱支持,解决演出人员的夜宵等问题,同时宫保府的有钱人还给演出人员发红包。

总体上讲,民国时期那劳壮剧自身发展比较活跃,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高,演出的人员较多,那劳壮剧得到蓬勃发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那劳壮剧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那劳壮剧团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艺人。岑文贵先生回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劳壮剧团的编剧主要有黄亭昇,在六七十年代主要是岑安业和韦定雄二人,到了七八十年代及90年代主要以苏志平和岑崇业为代表,20世纪90年代主要有苏志平的儿子苏瑞想、女儿苏柏及岑文贵,而现今那劳壮剧团的主要编剧和导演则主要以苏瑞想为核心,以及较为杰出的苏柏、班忠业等人。

1956年,那劳壮剧团表演了岑安业编剧的壮剧《蜡纸书》剧目,并凭借该剧目代表隆林各族自治县出席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文艺会演,使那劳壮剧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艺术水平。1964年,韦定雄代表那劳壮剧班,随广西民族文艺代表团进京,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自20世纪60年代起,韦定雄、苏志平先生等艺人,对那来壮剧做了改革,韦定雄等人深入民间和农村采访,搜集壮族民间音乐,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调、巫婆调、道分调进行加工整理,充实壮剧的调子。经过多年参加壮剧团的演出,韦定雄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便感觉到壮剧的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唱腔调单一,当时演出一个晚上的壮戏都是一个唱调(隆林、田林、百色都一样),在台上没有较好地表达出故事情节的喜、怒、哀、乐。1964年韦定雄作为导演及主演,对那劳壮剧团演出的壮戏《驮娘江牧歌》作“试验”,为了演好这台戏,韦定雄冒险尝试,把原来那劳壮剧的磨刀调、梳妆调、八音调转变为唱调,增加唱腔调,在四十五分钟的一台剧里,使用了4个唱调,活跃了舞台气氛,并把传统的唱词5个字增至7到9个字,把古装剧转变为现代剧。由于该剧本好,音乐优美,演员相互配合默契,演出的效果很好,在西林县城演出两次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随后在百色地区会演时也得到各界人士的认可,这是那劳壮剧的尝试改革走出的第一步。

1983年元旦,在西林县城举行第八次群众业余文艺会演,会演中编剧岑崇业先生凭壮剧《娅稼》获得了一等奖。另外,出生于那劳的国家二级作家岑隆业(1940年出生)先生是广西近代壮族作家的典型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推动了当代壮族小说的发展,同时岑隆业先生凭借自己扎实的文学功底及对壮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了解,亦对那劳壮剧做出了积极贡献,创作出一些优秀的壮剧剧本,如《驮娘江牧歌》等。

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劳壮剧的发展遇到了困境,缺乏有组织能力的带头人来组织壮剧团的表演,使得本来就不太稳定的业余壮剧团几乎面临解散,壮剧表演曾一度中断了几年。1991年,以岑文贵、苏志平等人为首,出面组织那劳壮剧团。据苏志平的弟子岑文贵讲述:

苏志平编导和导演水平都很厉害,导演水平第一,苏志平说的是在有生之年培养我成为那劳壮剧编剧的接班人。但是,我最近这两年比较忙,要写一些岑氏和宫保府的文案,没怎么创作壮戏文本。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劳壮剧团基本停止了演出,主要是没有人出来组织。

我学习壮剧的原因:一是爱好,二是觉得把壮剧丢了很可惜。在90年代初就开始去更多的了解、学习壮剧。我本来不会乐器,现在会拉二胡,会唱歌,在以前上学时候爱写一些文章,现在才可以写出剧本,重要的是要熟悉壮剧和壮剧的调子才能写出优秀的剧本。

90年代我组织重建壮剧团。先去找了寨子里的朋友,得到了朋友的帮助和支持。朋友演出壮戏不讲报酬,就是为了恢复壮剧。我们自编、自导、自演。当时最缺的就是骨干和演员,1990年开始我们排练了二三个月,晚饭后培训,因为好几年没有演出了,稍有点生疏。当时,村里的村支书王开利给了我们支持,他参加了我们剧团,起到了带头和稳定人心的作用,还可以发动党员、预备党员参加壮剧团。村里当时还出了一点钱给剧团。当时屯里的黎道忠是木工、岑安胜会画画,他们做了一些道具。当年,收到群众募捐45元,村公所支持了20元及乡文化站支持20元。就这样,那劳壮剧团才一步步慢慢地重新发展起来。

现今的那劳壮剧团是一批热爱壮剧的村民,凭借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的业余团体,壮剧团自编、自导、自演,化妆、排练等均由壮剧团成员完成。壮剧团成员平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一般在晚饭后聚在一起互相切磋技艺及排练节目。目前,那劳壮剧团的定位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坚持壮剧表演与政府政策宣传结合,为政府宣传各项政策和政治文化,二是表演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壮剧剧目。

现阶段,那劳壮剧团人员基本保持在26人左右,因为是业余的民间剧团,其人员结构不是很稳定,多是以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及少部分老年人为主,经常参加壮剧表演的名单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参加壮剧团有较为明确的分工,参加人员年龄多是在四五十岁这一阶段,而绝大多数人员都是以农业收入为主及退休工作人员返乡后投身壮剧演出。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参与者坚持壮剧演出,并不是纯粹为了经济收入,壮剧演出也不是他们的职业,而更多的是把壮剧作为一种自娱自乐的休闲方式和爱好,及把那劳壮剧传承和发展下去。

那劳壮剧团内部有基本的分工,男性主要负责乐器演奏,而演员则绝大多数由女性扮演,在剧本演出角色需要时,才会由男性出演。这与现阶段参加剧团的男性成员较少有密切关系,男性更多地需要承担起养家糊口及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职责,对壮剧不感兴趣的男性不愿加入壮剧团,认为会影响到农事活动或务工、经商等。而正是因为缺乏男性演员,目前一些壮剧节目表演中,便用女性来表演男性角色,如壮剧团在表演壮族的罗汉舞时,原本民间是由男性来跳罗汉舞,壮剧团在表演这个节目时,由于没有男性参演,便由女性带上罗汉面具表演罗汉舞。演员的人数、角色等均是按照不同的剧本而有相应的不同要求。在演出大型的壮剧或歌舞类节目时,若需要更多的参演人员,那劳壮剧团会和那来壮剧团互相合作,双方人员互相支持、补充。因为是民间业余性质的剧团,剧团人员并没有严格的细化分工和固定角色,加之壮剧团的人数有限,往往是根据剧情需要,一个演员在不同的剧目中表演差异较大或完全不同的角色。

团长在对整个剧团的运营及组织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内需要把剧团的人员组织起来进行排练及演出;对外则需要与政府部门等沟通,尤其是向政府申请经费补助等,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那劳壮剧团现任团长雷有昌,由剧团里的人员选举产生。剧团里的2位人员告诉笔者,选雷有昌做团长是看重他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网,他是那劳屯4组的组长,他方便去联系经费,又比较熟悉西林县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他有朋友在县文化馆工作,方便联系。团长的人品也比较好,办事认真,他的朋友也多,好学,他主要以拉二胡为主。平时排练壮剧是在壮剧团成员陆园峰家的天井(坝子)里,他夫妻俩都是壮剧团的成员,排练期间所耗费的电费是壮剧团补助给他家。

据苏瑞想、韦定强及雷有昌团长讲,那劳壮剧团培养出了一些水平较高的人才,近30年来已有几位壮剧团里的人员因为演出优秀或对乐器掌握比较精通,被县里发掘走了,离开了村子。如团里的女演员苏晓堂,原来在那劳壮剧团做演员,因为表演很好,后来被挖掘去了西林县壮剧团。另外,那劳壮剧团另一位演员兼二胡手,1991年随那劳壮剧团一起去了田林县表演,后来她主攻二胡,拉得很好,现在已经在广东做了专业的音乐教师。剧团里的植品交和班琼慧(女)在20世纪90年代代表那劳壮剧团参加了西林县对壮剧艺术的短期培训,期间植品交主要学导演、编剧,班琼慧主要学舞蹈。后来班琼慧因为优秀,被吸纳进了县文体部门,植品交也导演出一些优秀剧目。团里的刘曼春(女)、李先琴(女)、苏志辉(男)、兰也(男)等人因为熟悉或表演壮剧被调到县里的相关部门工作。

苏瑞想讲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劳壮剧团的表演基本都没有剧本。大都是将民间故事、连环画或某个人编一个故事告诉演员,在场后稍微准备一下,就即兴上场表演,不进行前期的排练。现在,观众的欣赏水平提高,需要剧本才行,这样更加规范,利于排练和反复修改提升。

(三)剧团的运营

那劳壮剧团基本的正常开支经费主要来源于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的经费补助及群众捐资。近年来,每年春节期间那劳壮剧团都坚持在宫保府演出壮剧,一般初二和初三的两晚是壮剧表演的专场,届时观众爆满,除那劳本村外,周边村寨爱好壮剧的人也专程赶来观看,主要是中老年人。

雷有昌团长讲述了剧团艰难的“运营”方式:

我作为团长,主要是负责组织壮剧的排练、演出,以及与县文化馆、文体局等沟通,向他们要经费。我们是白天做工,晚上才排练。我是感觉关心我们壮剧团的乡领导,是一届不如一届了,乡里是只在去年给了我们一点经费。我们是去县林业局、财政局、文化局等单位请求给予资助。去年春节县林业局给了2000元,财政局给了2000元,文体局给了2000元及村民集资等共筹得1万元。近些年,到腊月中下旬,那劳壮剧团便会向西林县的政府相关部门及在外工作返乡过年的人士发布“爱心倡议书”,以争取资金支持。

四、那劳壮剧的传承与发展

那劳壮剧传承发展200余年来,之所以还具有内在的生命力,有其深刻的背景,尤其与整个北路壮剧的特性有紧密关联。作为民间文艺的那劳壮剧,是以社区传承和家族传承为主要的传承模式,以剧班为传承的主体,不断地坚持表演的活态方式而传承下来。改革开放之前的那劳,因为文化娱乐活动的形式较少,春节期间的壮剧演出就是群众的“狂欢节”。在这样的表演中,人人都可以不同程度的参与其中。壮剧不仅让群众获得了快乐,也使得演员们得到了尊重、地位和快乐。而如今,那劳壮剧面临着缺乏新人学习、加入剧班及群众基础有所弱化等传承、发展的困境。

(一)影响壮剧传承的因素

1. 现代多元娱乐方式冲击

那劳壮剧能够发展至今,关键在于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大多数观众喜欢看壮剧。不过,在总体上讲,那劳壮剧及整个壮剧都面临着观众人数减少的现实,主要是中老年人在观赏壮剧,与历史上相比那劳壮剧的群众基础减弱。过去那劳演壮戏可谓是人山人海,很多人对壮剧到了痴迷的程度。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电影、网络、歌舞等多种文娱方式的出现对壮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使其“市场需求”萎缩。看了电视上的其他高水平的表演后,观众的眼界大大提高,民间业余的壮剧水平也很难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娱需求和审美情趣。

2. 新生代观众基础薄弱

那劳壮剧得到不断的发展,其关键在于其内在的生命力,一个剧种必须具备地方性、群众性和独特性才能在历史的进程中留存下来。而如今,那劳壮剧的传承遇到年轻人不爱学习、继承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年轻人挣钱养家压力大,必须将主要的时间、精力放在增加经济收入上;另一方面,北路壮戏用地方方言表演、演唱,现在的年轻人壮语水平有限,且壮语的方言多,造成了年轻人不太能听懂壮戏的尴尬局面。

那劳屯1986年出生的杜哥:我不愿意去学壮戏,因为搞那个没有饭吃,我们年轻人也学不了,没那么多时间去学,是三四十岁的人才去搞那个,可能会失传。问题还在于我不能完全听懂、看懂壮戏,因为壮语水平不是很好,更不会用壮语唱歌。我是初中毕业,在我们小学、初中的时候学校都不教壮语,只教汉语。我觉得壮歌与我们平时说的壮语有些不一样,语音都变了,听不懂。有时我们这里的老人说壮语我都听不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老人的壮语水平比我们年轻人高,现在的年轻人是普通话水平提高了,但壮语水平降低了。广西电视台上壮语播出的节目好多我也听不懂。我认为是要听得懂壮歌,才能听得懂壮戏。平时我们这里的年轻人娱乐休闲的方式最多的就是喝酒、上网及打牌。我学不会壮戏,也不想学,想多做点事赚钱。

3. 壮剧剧团发展举步维艰

演员的水平,影响了那劳壮剧艺术的提高。那劳壮剧的演员均为业余演员,他们平时农忙种地或务工、经商等,主要在农闲时排戏、演戏,对这些演员来说,演戏更倾向于是他们业余时间娱乐的一种方式,他们不可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演戏上,因此制约了壮剧艺术尤其是表演艺术的提高。而且,不少人是自学壮剧,仅凭爱好和热情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壮剧,使得他们很难成为优秀演员和合格的乐手。另一严峻的背景是,优秀的老艺人大部分都已去世或年事已高,现在的艺人很少能表演出老艺人的水平。过去的优秀艺人台上一表演,就能立马吸引到大部分观众,有较多的“粉丝”,而如今的艺人能留住观众观看完整个演出就不错了。这其中固然有群众审美水平的提高,爱好壮剧的人越来越少等原因,但客观上讲现在的演员及乐队艺人确实在总体上无法与之前演员和艺人相比。在部分演员中,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学习和排练,不是终生“效忠”于壮剧团,有些人因为家庭和生计的原因,是时断时续地参加壮剧团的活动。剧团里缺乏年轻人的参与,演员的断层严重影响了剧团的活力及限制了剧目的表演。

那劳籍西林县小学的黄老师:那劳壮剧的问题是演员素质和理念都应该提高,要把本民族最好的东西展现出来,现代文明搞不过人家,应该把本民族古老的东西挖掘出来,传承下来。那劳壮剧团作为业余的组织在农村来说,应该是很了不起了。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壮族汉化严重,壮语水平降低,壮族人学好壮语都难,我自己是在百色学了4年的壮语,都觉得有难度,我是宁愿学英语也不学壮语,我自己都还不会写壮语,加上壮语方言多,就更复杂。我父亲黄文标以前也做过教师,语文水平高,他爱写一些壮剧剧本。

(二)壮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那劳壮剧艺术作为西林县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200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发展。那劳壮剧的起源与发展,与那劳所处的区域地理环境、地方政治势力和政权人物、与外地剧种的交流互动及作为民间业余壮剧团长期坚持壮剧的演出等因素有最为密切的关联。在历史新时期,该如何继承与发展这一地方性文化艺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

1. 重塑乡土文化,激活壮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

乡土重建是当下中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一个热点。在重视乡村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乡土文化的重塑。而乡土文化重建,需要找到具体的支撑点与落脚点,即落实到具体的文化艺术复兴与发展上。

壮剧作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承载着当地传统社会的文化基因,是人们传承历史记忆、反映生活现实的手段,也发挥着抒发理想、寓教于乐的社会功能。所以,重塑壮剧艺术对于当地来说就是重塑乡土文化。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发动“乡贤”反哺乡土文化建设。历史上,壮剧的产生与乡贤的推动力量密不可分,如岑氏家族的政治、经济势力对那劳壮剧的对外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当地乡土文艺人才也积极推动着壮剧的发展。今天,我们也应当发动当地乡村社会精英反哺乡土文化建设。而这样的呼吁行动也已经由村民自发行动起来,如为筹集经费,2011年春节由那劳壮剧团和那劳村委会联合发起的《爱心倡议书》,向西林县文化馆、文体局、林业局、财政局等单位申请经费。而倡议书也得到了那劳籍在外工作(尤其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人士的支持,他们于春节期间回那劳过年的都会主动地捐资给壮剧团。

二是开展乡校联动,推进乡土文化建设。促进壮剧文化进校园,在当地乡村小学、中学开设选修课程,由壮剧传承人传授壮剧文化知识与表演技能,编写乡土教材,开展乡土教育;乡土文化建设与高校教育开展教学与采风互动,如吸纳高校艺术表演类、民族文化类专业师生参与壮剧表演活动,并激发乡村民众的广泛参与,形成一种民间集体活动,成为乡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 发展壮剧艺术,多样式推进壮剧传承之路

传统文化也是在不断创新与适应中发展的。壮剧在继承核心技艺与内在核心价值的同时,也要创新其外在的传播形式。

一是设立专项经费,搭建传习基地。壮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应当设立专项经费以支持壮剧的演出与传承。首先,由政府建立壮剧传习基地,确立壮剧传承艺术大师;其次,面向社会开放接收学艺者,尤其是培养年轻人对壮剧的好感与文化自觉;再者,通过经费支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壮剧展演活动,如壮剧艺术节、壮剧会演赛、婚嫁喜庆或节日、歌圩演出等等。

二是扶持准专业化壮剧剧团。吸引社会资源,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方式,扶持准专业化壮剧剧团演出。与此同时,全面培养新生代壮剧表演接班人,通过培训,丰富、提高壮剧的表演艺术形式与水平,在挖掘整理一批优秀剧目的同时,编排一批能反映当下社会生活的新剧目。

三是借助现代传媒立体呈现壮剧表演。善于利用多元化的现代传媒技术手段,从声、光、图等方面全面包装美化壮剧舞台,立体化呈现壮剧演出,吸引新生代观众。同时,以电视影像为载体,录制优质的壮剧剧目,扩大传播范围与拓展传播形式。

参考文献:

[1] 汤志华,瞿久淞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北路壮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2).

[2] 黄晓娟.守护民族文化中的差异美:壮剧保护的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3] 赵巧艳,陈炜.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式保护中孵化理论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壮剧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1(2).

[4] 黄幼霞.浅析北路壮剧的民间性[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5] 聂桂明.北路壮剧的改革发展及其他[J].民族艺术,1991(2).

[6] 岑隆业.壮剧历史上的一次盛会[J].民族艺术,1987(1).

[7] 西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林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8] 韦定雄.那劳壮剧发展与改革[G]//王德斌.驮娘江之恋.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9] 梁德文.那劳句町壮剧溯源——访西林县那劳壮剧创始及传承人之一韦定雄先生[N].右江日报,2012-05-12(3).

Abstract: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in the Nalaovillage, Xilin county and the related historical literatures, this article carries out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studies on history, current condition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rn Zhuang operaspreading in this region in order to perceive the elementary features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rn Zhuang opera in Xilin county. It holds that under the impacts of multiple modern media and entertainments, support from modern media in displaying performance of the Zhuang opera should takesolutions such as establishing special fund and bas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supporting professional Zhuang opera troupe etc. to promot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rn Zhuang opera.

Key Words:northern Zhuang opera; modern media; Zhuang opera troupe

﹝责任编辑:黄润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