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探究

2016-07-26李联凯周佳莉秦臻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机遇高校学生

李联凯?周佳莉?秦臻

[摘 要]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新课题,也是增强国民人文素养、实现中国梦的必经途径。近年来,新媒体凭借其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等优势逐渐兴起,对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探究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其现实性和必要性。本文指出现阶段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提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为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机遇;挑战;方法

2015年11月,北京一场初雪带来的南北差异,令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在官方微博中进行了《南山南》的歌词改编对话。两天后,微信平台的高校版《南山南》正式诞生,随后有近百所高校进行该歌曲的接力改编,在全国掀起翻唱热潮。各具特色的《南山南》以广大师生的情感为支点、以校园经典景物为内容、以具有听众基础的音乐为载体,在微信平台上巧妙地将图、文、声、情完美融合,唱出了大家对母校的深情厚谊,在各高校中实现了分享精神、传递情怀的目的。《南山南》的走热说明新媒体已然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现状对高校人文素养的提升来说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因而,我们应当充分认识了解新媒体,掌握运用新媒体,从而利用新媒体平台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提升人文素养的机遇和挑战

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其核心是个人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与思考,指向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是大学生正确思考人生价值的关键,也是提高我国国民素养和国际形象的重要环节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既有机遇又面临挑战。

1.机遇

(1)人文知识传播的速度、广度提高。在高校新媒体的网络状互动格局中,知识传播速度、广度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虽然一层又一层的转发传播模式使得新媒体内容走向了社会各个阶级,但高校新媒体的主战场还是在学生群体。许多的人文知识得以在开放无边界的网格中更大范围地传播,蕴含于图片文字的人文精神也可以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内心,并进一步影响他们的人文行为。比如各大高校改编《南山南》的微信图文,在音乐、图片、文字的融合下,将自己大学的美好通过新媒体展示在更多人的眼中,在国内造成较大轰动,如潮好评。在歌唱自己母校的时候,《南山南》唤起了已毕业学子对母校的深切怀念,唤起了在校学生对时间的珍惜,唤起了中学学生对大学的憧憬,引发了关于感恩、思念、珍惜、拼搏等一系列主题的思索,这样一种高水平、有内涵的优秀新媒体作品,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广大学子的人文情感,对于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2)人文素养得以在互动、反馈中体现、提升。新媒体大致实现了人人都是媒体人的目标,受众不再是逆来顺受的接收器,而成为了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有思想的传播者。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学生都可以即时在评论区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普通学生都有了话语权,这本身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在留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家对某一事件的基本态度,并在民意的基础上进行各类事项的决策和管理运营方式的调整。在学生的建议中,我们又可以反观他们的人文素养,并在主流的思想指导下,利用群体的力量对学生欠缺人文精神的地方进行批评、指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会在这样不断地建构中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其次,一个新媒体建设成功与否主要看受众对它的评价,新媒体的互动、反馈机制可以使这些评价更加清晰、直观。题材内容的选取、语言风格的确立、具体形式的选定,都有可能成为学生们议论的热点,此时,学生又间接地成为了平台的建设者。高校新媒体的立场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扬长避短后,新媒体的建设又会向这一个更高的水平前进,实现着互动促进人文,人文推进互动的良性循环。

(3)形成人文素养相投的新媒体接受群体。在新媒体运行过程中,一部分更有思想且活跃的人会充当起“意见领袖”的角色,这部分人会最先在繁多的信息中挑选最符合个人志趣、最有价值的部分进行评价,引起大众的注意和兴趣。在他们的引导下,新媒体内容中的人文素养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能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其观点进行讨论研究,无意间又会划分成几个认知水平相近的小群体,各群体对内涵的多样把握及相互交流,既可以拓展原有的精神,又可以分享思考、增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

2.挑战

(1)主体更多样、内容更丰富、受众更复杂,良莠不齐现象突出。高校新媒体的主体主要是负责宣传工作的学生干部,各平台上都有着一批庞大的组织制作团队。由于传播的广度可以通过学生扩大到各地家长,高校新媒体的受众更加多样,需求构成也比较复杂。为满足学生需要,高校新媒体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新闻、娱乐、宣传、推荐、情感……但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宽泛的范围会造成多而不精的结果,比如文案一味通俗,访谈形式只是自编自导……当运营成为一种负担和任务,制作人本身的情怀和诗意就会大大降低,费尽心思达到量而难以在质上取得成功。

(2)高校新媒体及管理者的局限性,易导致人文素养的单方面输送。虽然新媒体具有开放互动的特点,但是这一反馈是在制作发行之后,有一段较长的反应时间,较为滞后。新媒体的内容多由新媒体管理者选定,普通学生一般无法参与,所体现的人文素养也只是小部分人所认为的人文素养,这种单方面的传输,有时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作为高校新媒体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成型阶段,他们的视角也是较为局限的,比如他们对两会要旨的把握,大多是摘录文字而少个人分析。

(3)人文素养推广方式高冷,易与学生兴趣产生冲突。一般人说起人文素养,总会想到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这些高雅的意趣,推行雅文化确实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但如果不考虑受众素养多层次性一味宣扬高雅文化,就会让学生从不明白到不愿接受。新媒体在宣扬人文素养时,刻画的总是关于真善美的主题,这样的主题如果不加以修饰,呈现的就会是无趣的说教,不仅无法吸引学生还会勾起他们的抵触情绪。如此一来,就需要新媒体建设者不断挖掘新的人文形式。比如舍弃一些大段的文字,用图片来说明你想讲述的一切;改进固有的图文模式,采用更有吸引力的新方式……如何将人文素养以各种更加吸引人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利用新媒体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探究

一则内容通过新媒体发出主要经过这几个过程:选题——制作——审核——发布——评论、反馈——改进——再创造,人文素养就是在这逐级递进中不断显现自己的价值。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利用新媒体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其实就是对学生价值的再塑造,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习得待人真诚、与人为善优秀品质,在物质上来说,它不功利,无法满足个人野心欲望;在精神上来说,它却又具有某种社会功利性,引领着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和谐美。利用新媒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唤起人文精神、欣赏人性美好的过程。针对人文素养形成的一系列过程,并结合以往运营新媒体的经验,我们提出几点新媒体下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1.建立完善的校园新媒体网络格局

首先要保证新媒体传播链条的完整成熟,这是消息得以传播的渠道,也是整条体系得以展开的基础。高校基本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新媒体组织,但只是从校级到院级仍太粗泛,在院级以下的以支部、班级、个人为单位的新媒体组织的建设力度较低,完善这部分的网络格局,就可以使得人文素养传播链条延伸得更远更广。

2.加强互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力量建设学生新媒体

在选题过程中,不只是由少数同学选取主题、进行文案的编写和图片的采集,可以将这个制作群体扩大到所有同学,改变原来较低的参与度,除了征集大家的文案外,可以积极鼓励大家在平台下留言或和官微私信,告诉管理人员一些好的创意或者需要开辟的新的具有人文素养的栏目,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实现良性循环。

3.注重内容形式的双向统一

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在制作过程中,关于人文素养的主题选取十分重要。在更新速度快的情况下找寻有内涵且贴近网民的选题,让学生放慢速度细细欣赏。不仅内容要有素养又吸引人,形式也要千变万化、保持新鲜。可以说,一篇有人文素养的推送必然是内容和形式两者的完美统一。比如中国诗歌学会、中国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等组织合作推出的《为你读诗》微信栏目,通过邀请各界名人读诗的方式传递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素养。一篇推送从图说、收听(音频/视频、原文、作者介绍)、诗享、乐说、读诗嘉宾介绍、明日预告都有非常清晰的布置,它的形式新颖有趣,内容精致高雅(图片有意境、诗歌优美配以动人的诗音朗诵),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让广大受众于视觉、听觉、想象的融合中了解诗歌、品味诗歌、发现诗歌的意境美、结构美、旋律美,此栏微信节目也因为它内容形式的完美统一,时常达到100000+的高阅读量,点赞、评论量位居高位。在高校利用新媒体提高人文素养就应该借鉴该类成功的案例。

4.强化高校新媒体运营推送时的“把关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了“把关人”的理论,认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在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中提出“媒介=把关人”的惊人命题,可以这么说,新媒体的各个部门就像人体的器官一样各司其职,文字编辑、音乐剪辑、视频剪辑、摄影、图片后期编辑等等,“把关人”是一种组织的行为,新媒体中的人文素养就是在这些“一个小小的奇迹”下逐步实现的 。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把关既需要相关负责管理人员的逐层审核,也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把关,严格杜绝各种不符合主流价值、不具备人文素养的低趣味、少内涵的新媒体作品流出,在一层层高水平的筛选中达到高水平、高情怀、高质量的目标。

5.实时关注评论动态,吸收反馈意见,推进新媒体建设改革

在市场中,顾客是上帝,而在高校新媒体的建设过程中,学生受众的反响就占据着上帝的地位。学生受众的反映情况是评价新媒体工作情况、改进前期新媒体工作经验不足的重要指标,在新一期作品的再生产前,各新媒体工作者要认真总结前期学生在平台、私聊中的各类不足,针对大家的批评不断做出调整。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发布,促进新媒体发展成国家战略。与此相呼应的,高校新媒体建设适应了现今社会发展的潮流,其中一些有情怀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陶冶了当代大学生的情操,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提升。人文素养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刻意为之就能养成,所以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扬长避短、服务学生、与时俱进,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就会更加显示出其对学生心灵、情趣、人格的强大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韦路、丁方舟.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J].浙江: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2]赵磊.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J].重庆: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3.

[3]何锋兵.《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教育发展研究,2011.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机遇高校学生
RCEP与房地产机遇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