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学科高考复习中的知识整合策略

2016-07-25吴琳

关键词:知识整合历史学科思想史

吴琳

摘 要:专题体例和通史体例相比,以更多维度阐述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但是知识体系比较零散。高考复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指导学生将分散的个体知识整合为比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用表格法、数轴法等方法整理知识。在此基础上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知识梳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在“整”的基础上关键还要“合”。学生既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又要弄清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历史学科;知识整合;思想史

2014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12题“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以排列组合题的方式让学生选出主张以上观点的思想家。这道题目从全省的统计数据来看只有28%的正答率,在当年的高考选择题中属于正答率比较低的题。按照高考命题者预设,这并不应该是当年最难题之一,为什么学生却做不出来?这不得不引发高中历史教师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高考命题的发展与变化,高中历史复习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学生既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又要弄清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本文试以《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课为例,从知识整合的角度,提一些复习的基本策略。

一、让阶段更加清晰——网格历史阶段

历史阶段的不明确,往往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例如浙江省温州八校201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第4题:

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

①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③“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A. ③④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④③①② D. ③①②④

这道题目看似简单,只要识记这些分别是属于谁的言论答案就能呈现。但是在答案呈现的背后学生必须有清晰的阶段概念。如果在复习中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以时间为依托的阶段,就能够形成历史框架,从而使繁复杂乱的知识点各有所属。

在《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中,“明末清初”已经将时间的阶段呈现在学生面前,但事实上,学生对于这个阶段,或者说对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比较模糊的,无论是必修一“政治史”还是必修二“经济史”中,对这一阶段都没有明确的呈现,更没有这一阶段的清晰的史实叙述。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模块是密不可分的,否则,我们很难让学生明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深刻的哲理,这也是思想史的特殊之处。

在本课中,在明确明末清初这一阶段之后,可以通过表格形式引导学生对史实进行整合,在整合迁移的基础上总结规律,这样复习效果会更好(见表1)。

本课的四位思想家尽管都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但还是有区别的。李贽生于1527,卒于1602;黄宗羲生于1610,卒于1695;顾炎武生于1613,卒于1682;王夫之生于1619,卒于1692。从以上四人的生卒年份来看,李贽属于明朝后期,而黄、顾、王三位才是明末清初。理清这个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正是因为时间阶段的不同,所以造就李贽和黄、顾、王三人在思想主张上有很大的差别。

二、把珍珠串成项链——网络知识要点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模块化、专题式教材编写有许多优点,但也带来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即知识零散且结构松弛,以至于完整的历史事件往往被人为地分割开,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散落在不同的专题和模块中,给学生的历史复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些学生到了高三仍然分不清抗日战争和辛亥革命哪个发生在前,哪个发生在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要解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运用合理的整合策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理清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让课堂复习的效果更加有效,可以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在《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课中,用导学案的方式将零碎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代表人物和代表思想两个方面来把握,从整体上加深对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印象(见表2)。

另外,高考试题往往反映学科知识的系统联系,着重考查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这样用表格进行知识梳理,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知识梳理和整合,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在“整”的基础上关键还要“合”。

三、将知识融入整体——网通教材内容

专题式教材呈现方式的一个弊端,就是使学生无法全面了解事件的因果联系。对于很多高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历史学科系统知识比较欠缺,这就必然会给高三复习带来困难。因此,教师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在专题之间、模块之间进行知识迁移和多元联系,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一)纵向思考

思想史需要交代思想的来源,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理解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还可以理清其思想的内涵和思想发展的脉络。否则,某个思想家“就会变成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横空出世的思想家,无根无土,历史唯物主义无形中就被抽掉了”[1]。

1.李贽对前人的继承(见图1)

从图1这张关系图中可以看出李贽是王守仁的再传弟子,那也就意味着李贽思想会多多少少受到王守仁心学的影响,所以在言论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

材料一: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乎!

——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

材料二: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焚书》

在材料的论述中,都有提到是否盲从孔子的问题,都有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不能用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的主张。除此之外萧公权认为“王守仁良知学说含有打破偶像,动摇传统思想之倾向,李贽受其影响提出了更彻底的自由思想学说”[2]。在复习过程中理清两人的思想关系,无论是对于本课李贽思想的理解还是对前课《宋明理学》中王阳明的理解都是有意义的。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李贽的继承

材料三:道无定体,学贵适用。(黄宗羲)

夫私者,人之心也。(李贽)

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是常情也。(顾炎武)

人生之初,人各有私也,人各自利也。(黄宗羲)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和李贽思想有相似之处。从内在脉络上明中期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发展为明末清初黄、顾、王批判空疏的心学,构建实学奠定了基础。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黄、顾、王沿着李贽的思路,深入探讨心之内涵的关键词,得出心是私的,自私是人的常情,黄宗羲更是提出人是自私自利的。基于这样的主张,重视商业这一最能体现私心、利本性的行业,最后发展出了“工商皆本”思想,这比从资本主义萌芽角度解释工商皆本或许更有说服力。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工商皆本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恐怕是生拉硬套……值得怀疑”[3]。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传统儒学的关系

在表格的知识梳理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出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有反对君主专制的一面,但是反对君主专制是不是在反对君主制?这可能是很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比较难以区分和理解的。这是一个难点,经常会在考试中出现,例如2011年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第15题:

顾炎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锋芒所向是“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②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的产生

③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④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正因为如此,弄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传统儒学的关系就尤为重要。这也有助于学生对课前提示“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的理解。

材料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以君为主,天下为客,……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其(君主)即得之(天下)也,……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

材料五: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天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 ——顾炎武

在对材料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他们的思想武器仍然停留在前秦儒学中,仍然是民本思想,只是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种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没有上升到人权,更没有公民权利的论述。反对君主专制也没有提出推翻君主政体,并设计一个新的政治制度,清代的主流意识没有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有任何改弦更张的迹象,把握这些界限是理解的关键。

(二)横向整合

14~16世纪东西方出现的相近似的思想动向,雄辩地显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有着内在的规律性,这就是世界各主要民族在冲决中世纪藩篱的历史关口,都必然兴起一个文化上的一种启蒙[4]。于是很多人会将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和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加以比较。为了让这段几乎是同时代的历史事件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笔者进行这样的尝试。

和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几乎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有西方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代表莎士比亚以及启蒙运动早期代表霍布斯和洛克。在莎士比亚、霍布斯和洛克的影响下,爆发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启蒙运动的扩展,从而改变了整个西方世界。但是中国,直到1840年,随着西方坚船利炮的到来,被迫打开大门,以极端保守和被动的姿态进入近代,直到1912年清帝才宣布退位(见图2)。

比较分析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但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本主义的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综上所述,在历史学科高考复习过程中,加强历史知识整合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对课本知识的活学活用,学会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从而达到高效复习之目的。

参考文献:

[1]任世江.编余杂俎[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133-135.

[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373,374,380.

[3]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290.

[4]冯天瑜,何晓明,等.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25.

猜你喜欢

知识整合历史学科思想史
初中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途径初探
加工教材,提升教学效果
例谈初中化学单元复习课的有效策略
为什么弱者难以接近正义——一个思想史的考察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
《军事哲学思想史》评介
《军事思想史入门》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