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暴力成为美学

2016-07-23

新民周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保龄球玛丽莲恐怖片

法律保护未成年人,法不责众,法讲证据……种种这些,都为校园暴力诉诸公正裁决制造了障碍。那些得不到公正的受害者们,时过境迁之后,他们过得还好吗?并不。

喜剧片《神探蒙克》里,蒙克因为爱好整洁有序,从小就与同班男孩们格格不入。班上的大男孩总是逼他代写作业,不然就把他拖到厕所,头朝下塞进马桶里,然后冲水……多年之后,曾经欺负蒙克的人有求于他,但他一踏进对方家门,仍然抑制不住地害怕,甚至不敢借用卫生间。

现实生活中,很多遭受过校园暴力的孩子,原本就有些内向、腼腆、不合群,受害之后更会倾向于将责任归咎于自己:一定是自己不对、不好,才引来了这一切祸端。长此以往,对于一个人心灵的伤害之深,可想而知。韩国电影里,许多复仇题材的恐怖片、惊悚片、犯罪片,都与曾经经历过的校园暴力不无关系——《老师的恩惠》《老男孩》,疯狂的复仇,无不与记忆中阴暗的校园生涯有关。

而在更多电影里,受害者又会摇身一变,变成加害者。

爱沙尼亚影片《失控的校园》里,被欺负的Joosep原本性格软弱,却在忍无可忍之际,偷出父亲的枪,与同情他的同学Kaspar一起,扫射校园……

瑞典和丹麦合拍影片《校园规则》也有相似的故事:不良少年转学后,发现自己又身处一个暴力校园,从加害者变成受害者,又从受害者再次变成反击者……

而在“暴力美学”更加流行的美国,以暴制暴几乎成了校园霸凌故事的常规结局,并因此衍生出一种电影类型——虐杀片。

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校园风云》三部曲——第一部里就是一个超级暴力的校园环境:学生进校要接受严格安检没收一切管制刀具,每个教室都有监控系统,但纵然这样,暴力事件还是屡禁不止。新来的音乐老师安迪原本想走的是“春风化雨”的感化之路,但毕竟不是每个故事都能成为《死亡诗社》或者《放牛班的春天》,安迪老师遇到了一群无法教化的恶魔,他们炸掉老师的车,强暴老师怀孕的妻子,最终将老师逼上了绝路,大开杀戒,以暴制暴。到了第二部,故事更是愈演愈烈,片名甚至被翻译为《超级终结者》:为了管教学生,学校引进了战斗机器人!机器人的手臂就是一个冲击炮,屠杀场面简直比《终结者》更火爆。而第三部更有《铁甲学堂》这样的译名。

除了美式的残暴还击,擅长恐怖题材的韩国电影也有自己的复仇大计:恐怖片。电影《突然有一天之D-day》,就描述了这么一个女校复读班:因为没考上大学,这些女孩被关进寄宿学校,没日没夜地读书,军事化管理下,除了读书一无所有。面对孩子们的痛苦,严厉的教导老师只会采取给她们注射镇静剂的方式来处理……终于有一天,这个故事以屠杀和自杀结了尾。

难道要怪保龄球?

而当影视剧也走偏,以骇人听闻的社会问题来哗众取宠,原本的警世作用,就变成了“劝百讽一”。

你看,有多少反映校园暴力的影片,把自己定位成了一部喜剧?《逃学威龙》如此,《我的野蛮同学》如此,《放学后的屋顶》也是如此。在这些影片里,霸凌和被霸凌的双方都像在游戏,被欺负的最多受点轻伤绝不足以致命,面对霸凌对象也只能是一脸的恨恨,从未表现出真正的伤痕。这样的作品多了,便难免使人感觉:原来霸凌不过是一些青春期的笑料,小霸怡情,大霸也不见得伤身。

而“暴力美学”“虐杀”电影的流行,也使得孩子们对以暴制暴习以为常,甚至将不以暴制暴视为“憋屈”,视为“怂”。在韩国影片《马粥街残酷史》里,权相佑饰演的好学生转学到一所黑暗高中,面对欺负一直隐忍不发,就被观众视为“太怂”,必须有后半程的反转、报复、以暴制暴,才被认为是“终于出了一口恶气”。

像这样“出了一口恶气”的,还有韩国恐怖片《少女怪谈》:被霸凌致死的少女,做鬼也要回来复仇,将坏同学一个一个干掉,观众才感觉到释放。而日本恐怖片《恶之教典》更拍到极致:老师虐杀全校学生,都不需要特别的理由。或许,观看此类“大逃杀”式的影片,本是基于某种心理需求。

其实,不用说校园虐杀,即使没有这种特定题材,历史上许多臭名昭著的杀人狂,本来也是影视剧最热衷于改编的题材——伦敦开膛手杰克的故事被翻拍了一轮又一轮,类似的神秘人物还有十二宫杀手、杀人王曼森、女魔头……而《人皮客栈》《古惑仔》一类带着血腥刺激的青春片,也一向是叫座的票房大卖片。

由于没有电影分级制度,中国的孩子可能会在院线片里接受更多“少儿不宜”的画面。即使是像《西游降魔篇》《捉妖记》这样,春节档、暑期档,看起来非常标准的“合家欢”电影,内里也包含不少血腥——西游里满头喷血的画面、捉妖里被千刀万剐的小妖,大人看了都觉得不适。

不光电影暴力横行,游戏更是各种黄暴。在纪录片《科伦拜校园事件》里,受访者将校园暴力归咎于许多方面:重金属亚文化、摇滚乐,甚至是限制级的动画片《南方公园》和特立独行的歌手玛丽莲·曼森——因为凶手喜欢听他的歌。

但玛丽莲·曼森对此表示委屈:“公开指责我很容易,我是恐惧的象征,代表人们恐惧的东西……好像指责我,就能让大家忘记白宫发生的绯闻(指克林顿出轨),忘记总统正在国外扔炸弹(指科索沃战争),总统和我,哪个影响更大?”

迈克尔·摩尔在纪录片里自问自答了一番:美国人为什么更爱用枪杀人?因为我们的电玩很暴力?不,日本人的电玩更暴力。因为我们爱看暴力电影?不,法国人也爱看。因为我们听玛丽莲·曼森?不,德国人也爱听。因为我们有更多破裂的家庭?不,英国的离婚率更高。因为我们贫富差距大?不,加拿大的失业率是我们的两倍。因为我们的历史很凶残?不,德国有纳粹、日本屠杀中国。那到底是因为什么?难道要怪保龄球吗?——纪录片英文名为“Bowling for Columbine”,直译为“科伦拜的保龄球”,因为屠杀全校之前,两个男孩先去打了场保龄球。

迈克尔·摩尔问玛丽莲·曼森:“如果有机会,你会对那两个男孩说什么?”曼森回答:“我什么都不会问,我会听他们说——而这正是大家都不去做的事情。”

猜你喜欢

保龄球玛丽莲恐怖片
ACHINESE HORROR STORY
AChinese Horror Story
图画捉迷藏
打保龄球
漂亮的还击
打保龄球
漂亮的还击
智力挑战
如果女友是本书
如果女友是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