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合』刍议

2016-07-23

中华奇石 2016年7期
关键词:机心赏石品类

上一期我们调剂了一下口味,谈了一些古代赏石年代学实践的问题。这一期我们换个新话题,来花一期的篇幅,谈一谈“组合石”这个赏石界的热门现象。

一种现象

在目前的各种赏石大展的参选和评奖活动中,小品类的组合石恐怕是数量最多的,也是深受广大石友欢迎的类别。所谓“几只小鸟树上叫,三条小狗屋边跳,一队骆驼沙中走,两个老翁弈棋笑。”已经成为百试不爽的固定套路。北至阿拉善左旗,南到广西柳州,大江南北,不论在国内的哪一个石展上,上述几种小品石组合都已经成为出镜率最高、获奖率最高的组合形式。究其原因,除了新颖别致的组合方式,出奇制胜的组合效果外,深层次的理由,恐怕还在于这种赏石方式,与当下赏石界的平均赏石水准暗自契合。

前文提到,大多石友在玩石初期,多以象形入手,于小品类组合石而言,则正是拿手好戏,可谓是象形石的扩大版和升级版,若本不象形,则在组合的方式下,不像也像,似像非像,更有一番趣味。此外,与古代文人士大夫赏石活动不同,彼时,赏石活动为古代文人所专有,如今则是全民赏石时代,或亿万富豪,或退休职工,赏石进入千千万万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然则代价却是,渐渐远离了古代赏石的方式与趣味,不再以自然、冲淡为尚,转而追寻古人视之鄙下的奇巧。由此,也引发了石界的诸多追问:在当代的赏石活动中,要不要依循古代赏石的方式和趣味呢;或者说,应不应该以古代赏石的标准为我们今天赏石的示范呢?在今日的赏石活动中,可不可以有超越古人的创新呢?

一点分析

其实,细加梳理,便可知道这些问题都是伪问题。追求奇与巧,这是人之天性,不足为训。古人以冲淡、自然为尚,不是古人缺乏作为人的天性,而是对人的生理本能的超越和克服,它依赖的是知识经验、艺术天分和美学修养,这里稍微解释一下知识经验,它不是知识和经验的简单相加,而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将知识结合自身的人生阅历内化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去,它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能力。因此,有强大知识经验、高超艺术天分和深厚美学修养的赏石者,往往更愿意接近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甚至与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趋同。全民赏石的时代,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且不忙下判断。它造成了数量远超古人的赏石群体,不论是退休老人、都市白领,还是商界精英、机关干部,都可以轻易地进入这个领域。对于大多数初入门的赏石爱好者来说,在赏石活动的初始阶段,追求奇巧,以奇为先,以巧为上,反映了初级爱好者对赏石的理解程度和美学追求,这恰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小品类组合石的优势,组合石由此登上擂台,大展拳脚。至此,在今天遍及国内大江南北的各类赏石大展上,小品类的组合石渐有泛滥之势。

这里,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庄子·人间世》中所载的一段话: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个叫做石的木匠到齐国去,经过曲辕这个地方,看到一棵栎树生长在社庙旁边,被奉为社神,这棵树大的能为几千头牛遮荫,树干有上百尺粗,树身高达山头,离地好几丈以后才长出树枝来,围观的人像集市上一样拥挤,木匠却连看都不看一眼,径直往前走,他的徒弟却为之着迷,追上师父说,自从我扛着斧头跟您学艺以来,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木材,可是您却看也不看,只往前走,这是为什么呢?木匠说,这是没有用的散木,用它造船会沉下去,用它做棺材很快会腐烂掉,用它做任何用具都会很快的毁坏,这是个不成材的木头,一点用处也没有,所以他才能有这么长的寿命。木匠回家之后,梦见了那棵栎树,栎树对他说:“你在用什么东西与我相比呢?你是拿那些漂亮的木材来跟我比吗?那些都属于果树,果实成熟之后就会被人们摘走了,而摘果子的过程又会对它们造成伤害,有些大的枝条被折断了,而小的枝条则被扔得满地都是。就是因为它们能结出果实才使其生命受苦,所以不能终享天年,往往半路夭折了,这是自己招来的世人的击打。事物都是这样的。而我呢,追求这种毫无用处的状况已经很久了,很多次都差一点死了,到现在终于变得一无所用了,而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用处。假若我也或许有些用处,那还能生长得如此茂盛广大么?况且,你跟我一样都是物,为什么要这样来看待物呢?你不过是快要死了的无用之人,又怎么会懂得无用之木呢?”

不材,无用,在这里被庄子形容为一种颐养生命的功夫,一棵怪树,正是因为他的不材和无用,所以才能得道,得以天全。老子所谓“大巧若拙”,在道家看来,人之生必然会追求巧,老子所说的大巧,不是一般的巧,一般的巧都可以凭借人力来达到,而大巧作为最高的巧,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大巧就是不巧,在老子这里,用“拙”来表达,“拙”就是天巧,自然而然不劳人为,从技术性的角度来看,它是笨拙的,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但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它有无上的美感,在老子看来,一般意义上的巧,是技术的巧,是真正的拙劣,是所谓的小巧,是出自人机心的巧,是一种伪饰,不能自然而然,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老子的“拙”,强调一种独立于人机心之外的生命本真状态。在庄子看来,材与不材,并不重要,最终是要完成对材的超越,也就是要超越材——目的性的追求,放弃一切关于材的知识判断,不追求其有用,依天道而为之,这也就是道家哲学无为而无不为的真谛,顺应自然之道,放弃功利的索取,自然天成。用苏轼的话说,就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一条原则

相对于当今数量庞大的小品类组合石,古代赏石中却没有一例组合类的作品,孤石成景作为古代赏石的一种普遍现象,几乎已经成为古代赏石陈设方式的一条基本原则,其实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中国古人的赏石行为中体现了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间的关系,崇尚冲淡自然,贬斥人为工巧。老子的“大巧若拙”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早对技术主义进行批判的观点。强调的是朴素纯粹的美,自然天成,不强求,无机心,不造作,放弃目的性的追求,在道家文化看来,人企图运用知识来改变世界,是一种不可理喻的文化冲动,老子强调拙,是针对机心流行文明发展所带来的虚伪性而提出的,所谓“智慧出,有大伪”,文明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追求巧的过程,而这是对人本真状态的破坏,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前文提到,中国人对石头的欣赏,暗含着一种轻视人工秩序的哲学趣味和美学判断。在这种判断下,自然无为,是为高;人工机巧,则等而下之。这里的人工,是指一种精心营构的外在形态,太过机巧的石头,则机心太重,有违天和。道家关于大巧若拙的哲学表达,将人为机巧与自然天工两种完全不同的创造状态呈现于我们的面前,前者是机心的、知识的,后者是自然的,天性的,大巧若拙,就是选择了自然天工而超越人为机巧,拙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生命体验,在中国人眼中,石头身上体现了自然的秩序,自然反映了天心,它讲求的是无为和顺应。讲求的是对机心的超越,反对目的性的索取,强调偶然性的兴会,因此,中国古人将赏石活动的内心体验看成是一种不期然相会的心灵过程。

猜你喜欢

机心赏石品类
5Y系列机心
——时尚的伴随
ETA7750的故事:世界上最伟大的计时机心
全球最大手表机心企业ETA的断供疑云
从整个行业来看,谁都拥有自产的计时机心?
赏石·人
赏石·图
赏石·景
赏石拍卖新观察
干不过老大,就创造一个品类成为老大——通过GUNNAR聊聊自建品类
参展推荐品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