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水利工程信用风险的形成路径及治理对策

2016-07-22郑晓利杨高升

水利经济 2016年3期
关键词:信用风险

郑晓利,杨高升

(河海大学工程管理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1100)



大型水利工程信用风险的形成路径及治理对策

郑晓利,杨高升

(河海大学工程管理研究所,江苏 南京211100)

摘要:基于业主与承包商的博弈模型,从一次和多次博弈两方面剖析了大型水利工程中承包商信用缺失动机的形成机理,并根据行为心理学理论分析信用风险的形成路径。结果表明:强监督力度、强惩罚力度、适度奖励是有效控制承包商信用风险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建立信用风险的动态管理机制,为大型水利工程中的信用风险系统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型水利工程;信用风险;形成路径;动态管理机制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已成为社会共识。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建设为我国区域防洪和水资源综合利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型水利工程规模大、投资大、工期长、影响因素多、结构复杂,且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当前信用建设水平不高成为工程建设领域(包括水利工程)面临的普遍问题,如围标串标、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信用缺失行为为水利工程建设带来了更高的风险性,对大型水利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研究降低大型水利工程中承包商、监理方、设计方等信用缺失带来的风险十分必要。

熊烨[1]结合大型水利工程的特点,分析了其风险管理的内容和重要性。杨建斌[2]运用全寿命理论,结合大型水利项目的风险特点,探讨基于风险分解结构(RBS)与工作分解结构(WBS)的风险因素识别,并对辨识的风险因素实施风险评价、风险监督和控制。孙杰[3]对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认为建筑项目的一次性、业主失信成本低、建筑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及建筑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缺失等是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信用风险体系的构建策略。杨云莹等[4]从业主与承包商的博弈关系出发,分析了承包商信用缺失的原因,并提出要加大对不守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以及运用网络技术进行信用体系建设。杨旭[5]介绍了水利工程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对策,提出要进行信用评价、建立信息管理平台等措施。张艳华等[6]针对建筑市场的行业特点,对我国建筑市场信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并针对目前建筑行业存在的信用缺失问题,提出了系统对策以优化现有的市场信用机制。从当前的文献可以看出,大型水利工程的风险管理多集中在风险因素的识别和风险管理对策的提出,信用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用风险常见原因的归纳和单一对策的提出,缺乏对其形成机理的分析以及系统性信用管理机制的研究。本文对大型水利工程中承包商信用缺失的动机形成机理以及信用风险的形成路径进行分析,并针对承包商提出有效的信用风险动态管理机制。

1基本概念的界定

风险是指在特定情况、特定时间下,实际结果与主观预料结果之间的差异,且这种结果可能伴随某种损失的产生[3]。

信用风险是指在业主与承包商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承包商对约定的承诺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因此给业主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基于业主(一般为国家)的视角,大型水利工程承包商带来的信用风险主要反映在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上,承包商的信用缺失有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标准、安全事故、进度拖延等问题的发生。

信用风险动态管理是指将整个大型水利工程看成一个整体,基于信用风险对大型水利工程的影响机理,针对信用风险带来的质量、安全、进度等问题,从全系统、全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角度进行信用风险的分析、判断和监控,并做出应对策略或措施。

2承包商信用缺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大型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承包商信用缺失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因素。本文排除了承包商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信用缺失情况。

从外因上看,导致承包商信用缺失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建筑各方主体(除承包商外)信用意识淡薄、与信用有关的法律体系不完备、信用评级机制不健全、政府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建筑市场信息不对称、建筑市场竞争不良、信用缺失的惩罚力度不够等。

从内因上看,导致承包商信用缺失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承包商的价值观、机会主义倾向、信用意识淡薄、失信成本低、守信得益少等。

本文针对建筑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承包商受机会主义倾向的影响等因素,建立承包商与业主的博弈模型,分析承包商的守信得益与失信成本,探讨基于守信得益与失信成本下承包商信用缺失的形成机理。

3信用风险的形成机理分析

3.1基于博弈论下信用缺失动机的形成

博弈论侧重于经济活动中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分析[7]。由于大型水利工程规模大、结构复杂、质量进度要求高,业主通常选择多个承包商同时进行多个分工程建设。在业主与承包商信息不对称和承包商机会主义倾向的影响下,业主与各承包商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博弈关系。通过构造博弈模型,分析承包商信用缺失的原因为:①业主与承包商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符合博弈论中不完美信息中的纳什均衡;②分别从简单一次博弈和重复多次博弈两方面对承包商和业主的合作情形进行更全面的分析;③运用博弈论可以表示承包商与业主合作时相应的心理状态。

承包商为追求利益的理性“经济人”,将追求利益放在首位,所以会为了获得高收益而选择失信。通常是比较守信预期收益和失信预期收益之后做出决策,从而造成守信或失信行为[8]。一般在大型水利工程中有多个分项目,承包商与业主的博弈或者是简单一次博弈,或者是多次重复博弈。

3.1.1简单一次博弈

此时该承包商与业主双方不会进行长远合作,可能仅合作这一个分项目,在两者的博弈模型中承包商倾向于更多考虑眼前利益而通常选择失信。

假设业主对该项目应支付的工程款为M,业主对承包商的质量、进度、安全的期望值是1,b为工程的最低要求,且bb1b2b3b4≤1,b1、b2、b3、b4为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的4个等级,承包商所达到的等级为bi(i=1,2,3,4)时,业主相对于期望值1所受损失为t(1-bi),且承包商要达到bi等级需要付出c(bi)的成本,c(bi)≻0。同时业主会对承包商的施工过程实施监督,监督大则会以q概率发现承包商在质量、安全、进度上的不合格,并施以惩罚f(1-bi)。两者的博弈树见图1。

图1 业主与承包商简单一次博弈的博弈树

由图1可知,业主损失t(1-b1)t(1-b2),t(1-b3)t(1-b4),则业主通常会选择强监督来降低损失。在业主的强监督下,若有M-c(b1)M-c(b3)-qf(1-b3),此时承包商失信时的预期收益高于守信时的预期收益,在此收益衡量下承包商失信。

3.1.2多次重复博弈

此时在该大型水利工程中,业主有多个项目,业主与承包商的合作机会可能不止一次,承包商失信一次就可能不再有与业主合作的机会,于是选择守信以获得业主的认可,后期选择失信以获得高收益。在多次重复博弈的行为、策略选择中,博弈方不会只考虑一个阶段的得益而忽视整个重复博弈过程的总体得益,因此理性、眼光长远的承包商在守信与失信的选择上都会考虑总的预期收益而不会因小失大。为了计算方便从而理清多次重复博弈中承包商信用缺失动机的形成机理,假设承包商每次守信的收益相同。

承包商每一次的策略组合为A={a1,a2}={守信,失信},业主的策略组合为B={b1,b2}={监督力度强,监督力度弱},承包商得益函数ui=ui(s1,s2,…,sn),s1,s2,…,sn为承包商的n次博弈策略。承包商每次守信的收益为t,守信后能与业主再次合作的概率为p,n次博弈中均选择守信时的总收益为

(1)

(2)

第m+1次选择失信的总收益为k。在业主的强监督下以q的概率发现承包商的失信行为并施以处罚f。当式(3)和式(4)同时成立时,即承包商在第m-1次选择失信的总得益小于其继续守信的总得益,在第m次选择失信的总得益大于其继续守信的总得益,于是承包商在m节点有了失信动机进而指导其失信行为。

(3)

(4)

通过多次重复博弈模型分析,可能合作的项目少时即n小时其守信期会较短。承包商信用缺失动机的形成见图2。

图2 承包商信用缺失动机形成机理

3.2基于行为心理学理论的信用风险形成路径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理论[9],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是由行为执行过程与行为选择过程两部分组成。其中,动机和能力是行为过程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承包商的信用风险是由承包商信用缺失行为带来的可能性,而承包商选择信用缺失的行为是由其特定的动机和执行信用缺失行为的能力决定的。在业主与承包商的委托代理关系中,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承包商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赋予了承包商执行信用缺失行为的能力。基于行为心理学理论,承包商的信用风险形成路径见图3。

图3 信用风险形成路径

3.3对策建议

基于博弈论和行为心理学对大型水利工程中信用风险的形成路径进行分析后发现,业主要想有效控制信用风险的形成可采取以下措施:大力加强监督力度以提高对承包商失信行为的发现率q,即减小k-qf(失信总收益);大力加强惩罚力度让承包商可以持续保持守信行为,即增加f以减小k-qf(失信总收益);对承包商守信行为进行奖励以提高守信总收益C守。

4信用风险动态管理机制

大型水利工程规模大、投资多,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承包商的信用缺失行为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承包商的信用在工程建设中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大型水利工程中承包商很多,基于信用风险的形成路径分析,构建信用风险的动态管理机制十分必要。信用风险的动态管理机制见图4。

图4 信用风险的动态管理机制

在前期准备阶段,业主(一般为国家)可先采取各项强监督措施收集信用信息,监督措施应不仅仅局限于站点监督,还应该使监督和收集信息的形式多样化,如有奖举报、突击检查小组等多种形式,以收集到最真实可信的信用信息,达到最佳的监督效果。接着,将收集到的信用信息用于信用评价环节。在信用评价环节中,

首先需确定信用评价周期、等级划分、评价标准,然后在评价周期内根据信用评价标准对所有承包商进行信用评价后得出信用评级结果,且可在多个评价周期进行信用评级。在标准等级以上的认定为守信并给予奖赏,在标准等级以下的认定为失信并给予惩罚。在评级结果处理阶段,充分发挥现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优势,建立信息平台对评级结果进行网上公示,建立信用档案库并把承包商的信用信息及评级结果归入档案库,从而为后期合作提供信用参考。一个评价周期内的评价工作完成后进行下一轮工作,循环往复至工程结束,由此形成有效的信用风险动态管理机制。

该信用风险的动态管理机制的动态性体现为:

a. 大型水利工程工期长、承包商多,且各承包商进入工程和离开工程的时间有差异,因此可以把季评、年评、终评有效结合起来。通过评价周期的动态化,能及时、准确地反映被评企业的真实信用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由信用评价周期长带来的不公正和不严谨问题,并且能了解被评单位信用表现的变化趋势,从而业主能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升管理效率。

b. 评级结果处理的动态性。在网络信息平台、电子信用档案上及时动态更新各承包商的评级结果,充分发挥信息社会的优势,是信用风险动态管理机制的重要一环。

c. 整个管理机制的动态循环运转。在大型水利工程较长工期内,信息收集、信用评价、评级结果处理各环节循环进行,从而发挥信用风险动态管理机制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熊烨.探究大型水利工程的风险管理[J].江西建材,2014(17):126-130.

[2] 杨建斌.水利项目动态风险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1,22(1):87-93.

[3] 孙杰.建筑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06,23(6):28-30.

[4] 杨云莹,任玉珑.承包商信用缺失的原因探析[J].企业天地(统计与决策),2007(13):163-164.

[5] 杨旭.浅谈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信用体系建设[J].管理科学,2015(增刊1):94-95.

[6] 张艳华,江涛.我国建筑市场信用机制的特征分析及信用秩序优化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2(11):42-45.

[7]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0-121.

[8] 李鸿伟.劳务承包商安全管理的博弈分析[J].施工技术,2009,38(10):88-93.

[9]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1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3-30.

作者简介:郑晓利(1991—),女,湖北荆门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E-mail:15850619756@163.com

DOI:10.3880/j.issn.1003-9511.2016.03.004

中图分类号:X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511(2016)03-0013-03

(收稿日期:2015-10-12编辑:胡新宇)

猜你喜欢

信用风险
油气贸易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信用风险管理:从理论到实务》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PPP项目发行中期票据的可能性与信用风险分析
基于Lasso-logistic 模型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实证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个人信用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
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指标选择研究
基于无标度网络的关联信用风险传染延迟效应
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测度的不确定性DE-KMV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