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016-07-21蒙珺

当代贵州 2016年23期
关键词:职教贵州职业院校

蒙珺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牢记嘱托,贵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扶智行动”“自强行动”“造血行动”三大职教脱贫工程,为“贵州制造”筑基石,为“贵州智造”夯基础。

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李明扬刚刚拿到全省2015届中等职业学校“三好学生”证书。

回想起2015年6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学校考察时亲切的鼓励,李明扬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总书记双手接过我做的‘赤心报国棋盘,听我讲述作品中的含义。当得知我即将参加全国技能大赛,总书记拍了拍我的肩膀,给我加油鼓劲,这让我更坚定了成为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决心”。

在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实训中心的墙上,刻着“中国制造2025”字样,学校外墙上的一排大字格外醒目:“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制造强国战略的落子,深刻影响了原本只想学一门简单技术的李明扬的职业规划。他说,国家重视制造业,让行业“升级”,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机会,“我要好好干!把自己锻造成‘中国制造链条上一颗精良的螺丝钉。”

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校长武斌儒说,随着贵州制造的“升级”,职业学校的教育也在“升级”。不断调整专业布局,不仅可以培养输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千万家庭送去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的民生福祉,更为“人人成才”的教育梦想铸就基石。

教育扶贫 职教发力

家住惠水县抵麻乡硐房村冲窝组的罗琳花,现在是北京唐人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秘书,4年前,就读于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的她因为家庭贫困,曾有过放弃学业的念头。

“当得知学校免除了我的学费、杂费,每月还有300元的生活补助时,我兴奋得一晚上没睡着觉。”罗琳花说,她在学校文化技能班学习刺绣,一些绣品拿到市场上销售还能换些零花钱。

在贵州贫困山区,很多像罗琳花一样的孩子,因为接受职业教育改变了命运。

“中职学生毕业后月薪一般在3000元以上,基本可以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级督学邹联克介绍。省委、省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职教率先突破,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三个全国率先”:在全国首批率先实施免费中职教育,中职学生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资金3年累计投入27亿元,受益学生达280万人次;在全国率先编制《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在全国率先出台首部地方职业教育法规《贵州省职业教育条例》。

省委、省政府2013年实施教育“9+3”计划以来,全省建成高职院校37所,在校生22万人;中职学校227所(其中技工学校18所),在校生85万人(含输送省外学校就读人数)。截至2015年底,贵州省脱贫的656万人中,职业教育直接带动40万人脱贫,帮助农村家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从今年起,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学校除了不用缴纳学费,全部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能享受4000元生活补助。”省教育厅厅长王凤友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贵州省创新职教培训扶贫“1户1人”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贵州将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各类资金31.59亿元,实施职教培训180.1万人,到2017年,实现全省12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1人1技能”全覆盖。

与此同时,从2015年起,连续三年,贵州在10所优质省属职业院校举办“威宁班”和“赫章班”,为威宁、赫章两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6000名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提供全部免除学费、书费、住宿费以及享受国家资助金政策的职业教育,带动6000个贫困家庭脱贫。

“十三五”期间,贵州提出压缩全省党政机关行政办公经费的6%用于教育脱贫,职业教育要培养165万技术技能人才,为200万户贫困家庭每户至少培养或培训1人带动家庭脱贫,面向农民农村和城镇困难就业人员、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实施“扶智行动”“自强行动”“造血行动”三大职教脱贫工程,面向贫困人口开展1000万人次职业教育培训,让职业教育成为脱贫致富的直通车。

技能重实用 企业进校园

今年22岁的吴江龙来自内蒙古,是贵阳新东方烹饪学校经典西点班的一名学生。2014年大学毕业时,他取得了工商管理和法律双学士学位。创业失败后,吴江龙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回炉进校学技术,重新开启创业人生。

毕业于长沙某大学项目管理专业的高浩文,因看好贵州建筑装饰专业的市场前景,到贵州新华电脑学院建筑装饰专业学习,他希望,毕业后能在贵州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工作室。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贵州职业教育成为“就业沙漠”里的一片绿洲。三年来,贵州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8%和95%以上,累计培养输送各类型技能人才13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0万人次。

在全省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推行“学校办到园区去、车间搬到校园来、专业围着产业办、毕业就近找工作”,实现学校和工厂融合、教室和车间融合、校长和厂长融合、教师和师傅融合、学生和学徒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作品与产品融合、招生与招工融合、育人与增效融合,成为贵州职业院校就业率高开高走的主要原因。职校生就业率的连年走高,为“贵州制造”奠定坚实人才基座。

贵州省财政学校是“校企合作”职业模式的“先行者”,该校采用“31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前3学期在校内学习,第4学期在企业学习,第5、6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学校与智诚物流、北京金百万餐饮等企业共建物流、仓储实训室和酒店管理实训基地,模拟制造型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等现代服务、工商税务社保等政府环境,学生可在真实市场环境中完成岗位工作内容、管理流程、业务决策。

“轨道订单班招生了吗?”“轨道订单班文史类专业代码是多少?”……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热线十分火爆。将于2017年建成开通的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对运营人才的需求,使这所学校与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合作培养城市轨道交通技能人才的“贵阳轨道订单班”炙手可热。

“毕业即能就业,就业就能上岗。”办学34年的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不仅建立了国家职业教育数控实训基地,国家职业教育汽车实训基地,还和兴富祥、富士康、中德诺浩等校企合作设立实训室,为省内外企业培养厂长、车间主任5000余名,向社会输送20000多名高素质技能人才。

今年,贵州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省职业技术学院等31所职业院校成为首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按照双向选择原则,学徒、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互联网+”“智能化”

在清镇职教城,农村淘宝电商职业培训已举办了12期,“互联网+产品”的销售模式,让原先拥有农产品、却不知如何推广的农村“准电商”们有了一次“触网”好机会。

“蜂蜜销售一直是本地客人买的多,通过网上推销可以把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作为清镇农村电商培训的第二批学员,经营农家蜂蜜12年的钟金艳对这一销售平台满怀期待。

在“互联网+”迅猛渗透的时代,如何拥抱“互联网+”,推动“智慧化”校园建设,已成为贵州职业院校提升内力的新命题。

作为“互联网+招生”创新模式的首创者,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副院长盛华认为,“‘互联网+招生就是‘互联网营销在招生中的应用。”自从采用“互联网+招生”的创新模式以来,学校每年通过“网络方式”招生的学生比例逐年提升,2015年填报该校志愿人数达到8000余人。目前,这种招生模式已在全国推广。

2014级互联网营销专业的肖明珠当初就是通过“互联网+招生”进入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的。她告诉记者,QQ交流的方式不仅让她全方位和细致地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交流起来没有任何拘束和压力。

此外,一个立足“互联网+教学”的职教云平台正在贵州兴建。这个立足于专业提供职教园区服务、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数据分析服务和就业服务的综合平台,目前已与多家职业院校签约。该平台不仅能实现云上私人订制式教学,还推出手机端微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学习。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分别牵头成立了贵州大数据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和贵州互联网产业职业教育集团,立足于整合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实现校政、校企、校校之间资源共享,助力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目前,贵州大数据产业职业教育集团首批成员单位包含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旅游学校等近60所高、中职院校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想集团等40余家企业。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等省内14家本科职业院校,以及阿里巴巴村淘事业部、慧科教育集团等国内14家企业成为贵州互联网产业职业教育集团联盟。

贵州制造 承载梦想

“中国制造2025承载着我们的梦想。”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2014级学生高余很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到学校考察时,高余操作机械手在电子屏上写了“中国梦”3个大字,他告诉总书记,自己的梦想是把“Made in China”带到全世界去。

高余知道,当前发展“中国智造”是国家战略,到2025年,国家的目标是制造业整体品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

在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担任过多年实训指导老师的杨林介绍说,实训基地的“机器人智造”区域承担着数控应用技术、焊接、机械制造3个专业的教学实训任务,这批学生2017年毕业后,将成为贵州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一线操作人才。

邹联克认为,随着更多的资源惠及职校生群体,“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职校生将在未来5年形成几百万的新型技术工人群体,成为贵州工业升级、创新创造的骨干力量。

今年“五四”青年节,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来到清镇职教城调研,并在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青年师生、“创客”代表座谈交流。

连续3年,每年5月,陈敏尔都会到清镇职教城作一次调研。

省委主要领导针对一个地方定时调研,并不多见。

在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工业强省战略,从“贵州制造”向“贵州智造”的转型过程中,作为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聚合地,清镇职教城的地位和作用显见。

清镇职教城位于清镇市城区西北部,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约75420亩),规划区内总投资约1000亿元,是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三级党委政府共同致力打造的集“学历教育、技术培训、技能鉴定、职业指导、技能大赛、生态低碳”为一体的全省唯一的职业教育示范区,与花溪大学城比翼齐飞,形成支撑贵州教育发展的“翅膀”,为实现贵州迅速发展、后发赶超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2015年8月2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考察清镇职教城时,曾作出“北有天津海河教育园、南有贵州清镇职教城”的评价,并把清镇职教城纳入全国职教发展大格局。

清镇职教城管委会主任郭忠旺说,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基于贵州“赶”与“转”关键时期刚性需求,职业院校培养出符合贵州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成为必须。预计到2020年底,清镇职教城将建成职业院校25所,入驻师生15万人以上,聚集城市人口30万人以上。在工业强省战略的拉动下,“贵州制造”以星星之火迅速呈现燎原之势。“贵州制造”向“贵州智造”转型跨越,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撑、政府的扶持、企业家的锐意创新,“工匠精神”同样不能缺位。工匠精神的培养始于职业院校,在企事业单位“淬火”、养成。今天的职校生,就是大国工匠的种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制造企业对产品功能、质量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消费需求为导向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就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运用新工艺,掌握新方法,把完美创意制造成优质的产品。

当下,贵州正将眼光瞄准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智能制造等热点和朝阳产业,着力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入驻,实施一批高端装备重大项目,推动“装备制造”迈向“工业智造”。

与之相适应,“一体两翼多节点”(即:以清镇职教城为核心主体,以遵义、毕节职教园区和铜仁、凯里职教园区为两翼,以其他市州中心城市和中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县市为区域节点)的现代职业教育格局在贵州初步形成。目前,全省已组建职业教育集团26个,涵盖90%以上职业院校。

借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放平台,贵州将加大职业院校与东盟国家合作力度,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打造贵州职业教育发展新高地,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轴心,正在为“贵州制造”筑基石,为“贵州智造”夯基础。

猜你喜欢

职教贵州职业院校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神奇的贵州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