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蚌埠二马路商业建筑

2016-07-21郭学东文

志苑 2016年2期
关键词:蚌埠建筑

●郭学东文



民国时期蚌埠二马路商业建筑

●郭学东文

二马路中段南侧天成公司(员怨源远年)

民国时期的蚌埠二马路商业街兴起于1915年。津浦铁路经过蚌埠通车后,首先从火车站反向支叉出第一条货运专用线,与刚刚开挖的船塘码头对接。在这里最先形成盐粮集散市场。同时,南北各地旅蚌的商人,落户船塘东侧,开办商贸服务行业。皖北、皖西、皖南各地的土产杂货、手工产品;上海、南京、天津等地的日用百货商品,也集散蚌埠,转销沿淮、皖北、豫东、鲁南等地城乡,成为最早的码头市场。之后,船塘东侧的“老大街”向东延伸出现了“二道街”,1919年后正式更名二马路,与盐粮市场相对应,初步形成了二马路日用百货商业街市。天津、江浙一带商人,纷纷在这里开设旅社、百货商店及商业服务场所,他们效仿上海等大都市的西方建筑风格,在这里兴建的大批商业建筑,相竟出现在二马路两旁。繁华的二马路商业街,被誉为“小上海”,闻名皖北及华东地区。

二马路商业街的特色

1915年蚌埠第一口船塘(俗称老船塘)启用后,二马路从船塘东侧的中兴煤场东墙外兴平街起,穿过老大街,只到华昌街路口,是最初的商业街区。它全长仅100多米长,宽不过3~5米。由于倪嗣冲1913年已经在火车站对面建安徽督军公署,这条街渐渐向东延伸,至伯飞路(即国治街),接近火车站对面的督军公署,全长达1.8千米。原在火车站对面兴建了旅社、商店、作坊、饭铺,以车站为中心的商业服务区,大批人流迅速转向二马路商业街区。

1919年“民八大火”后,警察局局长马祥斌重新规划市政。新建房屋一律后退,道路开宽,修筑碎石面,二马路初成规模。1927年由于新船塘启用,军阀混战渐渐结束,它与经一路的盐粮市场相对应,形成以经营百货为特色的商业街。全长不过1000多米,最西端路宽不足10米,向东渐宽,不过20米。由于商贸繁华闻名全省,1929年为了筹备设立安徽省省辖市,蚌埠市政筹备处处长裴益祥主持,首先把二马路西段修成了全省的第一条沥青路面。

二马路商业街区,以津浦铁路横穿马路的道口为界,铁路西最为繁华。它实际还包括着北侧的华昌街、南侧的华盛街、水果街这三条小街,以及老大街与中山街南北路口附近一带,在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路段渐渐形成的了各自的商业经营特色。

西段:兴平街至中山街口。倪嗣冲将淮盐引岸到蚌埠,皖北盐务局及阜安盐栈、凤阳关监督公署、商会等机关,均设在二马路西端的老大街,中兴银行即建在二马路西端起始处。1912年后“新昌祥”第一家百货店、第一家“新新”理发店、淮河码头的美孚洋行营业处等陆续在这里开业。皖南青阳人宁尉成首先开设“宁尉记糖纸号”。修建淮河铁桥的技术工人刘相臣首先在这里开办机器修配安装店。南京人俞昆涛开设的普济医院,首先在这里传入西医诊疗技术。

二马路西段与华昌街连成一片,由于华昌街靠近船塘码头,最早的旅社、浴池开设在这里一带,各家饭店相续出现。以经营淮上菜为特色的菜馆玉隆园、同芳园、公正饭店、皖北饭店、大中华菜馆相续出现,形成蚌埠的“淮上菜”风味。同时,还出现著名的公泰酱园、福昌酒店。皖南青阳人追随“宁尉记糖纸号”,许多同乡纷纷来此经营,称“青阳帮”。至沦陷前达到24家。除了糖纸经营特色之外,最早开业的百货批发商号杨学记、义丰厚、三级鞋店、源泰五金玻璃等商号,都成为影响皖北城乡的闻名老字号。西段的二马路靠近华盛街,1941年后随着日寇侵华政策的变化,向敌占区跑单帮的客商大批出现,华盛街杂货市场应运而生,十分兴隆。受其影响,二马路西段的青阳帮,从经营糖纸扩展到“五洋杂货”,它与华盛街共同形成“五洋杂货“市场。

中段:中山街至铁道口。倪嗣冲在蚌督皖,全省各县人流往来增多,加之盐务局、凤阳关设蚌,火车开通当初,仅在附近有些小旅社。随着人流逐渐移向二马路市中心街区。1914年建起交通旅社(后称蚌埠大旅社)。“民八大火”后,二马路中段的华昌街交汇处,1920年兴建了全市第一幢三层楼的东亚饭店。接着,华昌街、二马路中段一批商业服务业的楼房平地而起。皖北公寓、华东公寓、大东饭店、大观楼浴池等服务行业纷纷出现。1927年全市第一座商场式的百货店——天成百货公司正式建成开业。1939年上海在蚌埠建立的鸿康百货店,与天成公司为邻。1941年出现了山东人王福山开办的大新百货公司,其建筑规模和样式,超过当年的天成公司。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增加了鼎昌绸缎局等一批商业建筑。

东段:铁道口至伯飞路。蚌埠开埠之初,二马路东段警察局对面最早出现兰洲医诊所,而后与上海华美药房协商后,正式开设蚌埠华美药房。1930年在它附近开设王恒昌药号,由于经营有方,很快成为名扬皖北的商号。1944年北京同仁堂药铺伙计来蚌,又与王恒昌相邻开业。两家均有坐堂医生看病。东段医药业经营渐成特色。

1938年日寇占领蚌埠,二马路铁道以西繁华的商业街属敌占区。在日寇殖民掠夺政策下,民族商业难以发展。由于安徽省维新政府设在二马路东段,1938年下半年特别是在1940年后,这个地段出现消费服务行业畸形繁华。安徽维新政府对面的高升园浴池装饰考究,是伪省府机关人员洗澡去处;这里开业的“同源茂”饭庄,兴盛后建起二层小楼,成为政界人士应酬宴请场所;为适应政务人士所需,“林鸿昌”西服店开业。蚌埠民族工商业者为与日商抗争,开设了棉布百货“东安市场”,相邻开办移风剧社。抗战胜利前,铁道口以东的二马路,河北同乡会在国治街口建有河北小学,天主教会建有崇正女中,均属较好的建筑,但就商业街面建筑而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虽然出现些杂货店、百货店、药房、书店、文具商店,与铁道西相配比,却无可以称道之处。

二马路中段义丰厚等商号

具有代表性的商业建筑

东亚饭店。1920年由天津人王郅隆独资兴建,为全市第一幢三层商业建筑。它位于二马路华昌街西南角,采用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结构,外墙立起只作围护,为“立帖式”营造法。建筑平面占据二马路与华昌街交汇角,分别向西南两个方向延伸。屋顶为四反水,机制片瓦铺设,檐口有铁皮制作落水槽及下水管。室内中间走廊两侧双面客房。饭店内部设西餐厅和舞厅。

东亚饭店整体建筑将中国传统木结构与西洋建筑风格融合一体。正门由两个60度的角构成,两根方形壁柱,饰面有水泥开条做成仿欧式粗面光边效果,通到顶部。底层和二层中间是带内凹饰线的拱券门。三层壁柱之间是半圆形的“山花”,扇面式字框内是“东亚饭店”浮雕字号。上方安装圆形时钟,顶端分别有当时最时尚的圆球。由于当时混凝土材料与技术还没普及到中国,二层客房外挑阳台仍用木结构,又以木雕垂带花饰和铁艺装饰。三层砖砌阳台栏板,用水泥光面和水泥浆拔毛饰面做有菱形图案,东面为露天花园。门窗均为西式,玻璃采光。正门前筑有踏步台阶,门厅内有木楼梯登二三层。两侧墙角设水泥护坡。

交通别墅。1927年由交通旅社业主浙江商人孙耀亭出资,在这个旅社稍东的二马路南侧兴建。砖木结构,二层带天井转楼,外墙圆形拐角,围成矩形平面,沿街东西长约30米。客房达40多间。

交通别墅是蚌埠第一座盒子形状的建筑,外墙由排列的壁柱与腰带组合为三层楼样式的网格状造型。二层楼上的假三层,四周由排列的壁柱和花瓶柱护栏装饰围合,沿街墙面中间有两根壁柱高出护栏,用半圆形的山花,做成门脸装饰。最高点的壁柱山花达15米以上。沿街外墙由方形立柱组成的内廊,可作为行人走道。当时被评价为:“外部建筑和内部设施,比起交通旅社,更为精良。开业之时,明文规定,交通别墅内只住客商,不住妓女。”此举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成为上层人士入住的旅社。

天成百货公司。1927年由浙江绍兴人张梅卿、姚文兴等人发起,继徐州天成公司之后,在蚌埠二马路兴建的天成百货公司,成为蚌埠民国初期百货商业建筑的代表。它位于二马路华昌街口对面的黄金地段,二层砖木结构,店堂式平面布局,房舍36间。但铺面外观似三层高。即二层房屋,沿街门脸顶部为三层高度,称假三层。

天成百货公司仿造上海流行的欧州巴洛克建筑风格,门脸设计为四根壁柱,用水刷石饰面,分段开条;两道腰带用槽线阶梯式后退,形成檐口;假三层中间两根壁柱之间,是半圆形山花,用水泥浆拔毛饰面;两侧壁柱之间用花瓶护栏装饰。四根壁柱上端都有圆球压顶。二层腰带下,四个壁柱镶都有圆花浮雕,下方用浮雕字体镶着经营百货、棉布、绸缎等品种的广告字。两边窗户上部加三角形窗冠。中间两根壁柱之间的墙上,用高浮雕制作的地球与雄鹰。地球上的那只正在展翅翱翔雄鹰,大有吞并世界的扩张之势。地球下面镶嵌着“1928”年号。浮雕下方是“天成”百货公司的金字招牌。底层商店大门是经典的希腊圆柱,上方拱券,用双边装饰,制作成凸出“蚌埠天成百货公司”标牌字。两侧的玻璃橱窗,上方仍用三角形窗冠,内镶浮雕花饰。店堂内环形柜台,设衣帽镜,鞋袜试穿坐市,门前洋鼓洋号演奏,用留声机播放唱片,散发广告、打折优惠、另赠礼品等活动,营造了二马路豪华奢侈的都市商业气氛。

大新百货公司。1941年11月开业的大新百货公司,位于天成公司稍东的对面,业主山东人王福山意在赶超天成百货公司,建造了名符其实的三层店堂式百货公司。虽然它在整体上也是砖木结构,但在沿街门面设计上,把巴洛克建筑风格中的元素,几乎全部用上,展示富有豪华的气魄。

大新商号店门罗马柱,破例用外包铜材,显示豪华富丽。台阶踏步顶层,镶有铜质网状花格板,用以顾客进入店堂清理脚下尘土。门柱顶盘花,托起凹底形的拱券。上方又复加三角形悬挑檐,两端平行延伸,连接两边阳台。阳台下方是带雕花悬臂梁托。二层中央是“大新”公司字号,两侧阳台外门,镶有内凹门框线,顶部是三角形的窗冠。三层中央有大型高浮雕壁画。顶部出檐近似雨棚,用四个雕花悬臂托出。顺着四根壁柱到顶,又伸出四颗圆球柱头,后面的中央仍有高高立起的山花。在装饰手法上,把圆形与三角形,阳台与檐口悬挑,金字招牌与高浮雕壁画,同时加以采用,在立面墙体构成空间深度,把商业门面变成大型浮雕,为蚌埠二马路的巴洛克建筑顶峰之作。开业后,楼上楼下店堂同时经营,广告称“全埠第一模范商场”。

鼎昌绸缎局。鼎昌绸缎局是1945年怀远籍在蚌埠商人万其五等人合资兴建。地址位于天成百货公司稍西。因业主抓紧抗战胜利市场复兴的机遇,急于开业,建筑样式不如天成、大新那么气派。砖木结构二层,厅堂式平面设计,仍使用加高门脸方法,形成假三层效果。整体立面采用流行的四柱三开,三道腰带,九格划分。但底层没有两侧欧式圆柱拱形门。店门却保留着传统沿街店铺的风格。四柱三开间全作店门,为了招揽顾客,夏季用木门板上下,全部敞开;冬季则用带玻璃木门扇,用交联开关,保持厅堂温度。门外另加铁栅栏推拉,打烊后推上作为防护之用。

鼎昌商号对于门脸装饰颇为简洁,注重商业宣传效果。四根壁柱顶部为平顶,不加圆球。但柱面仿照天成百货公司,全部加有“欧西呢绒,绸缎顾绣”等经营品种的浮雕字体。二层中央的实墙,特制有“鼎昌”字号浮雕匾额。其“鼎昌”专门请当时国民政府的高级顾问、曾任安徽省省长、国民政府总理的许世英题写。上方又将“鼎昌”两字各为半圆,组成圆形图徽,很像一枚汉代回文印章。

蚌埠大戏院。1940年由艺人张宝芳与帮会头目陈直之开办。他们利用日寇占领蚌埠时,宁尉记商号“跑反”遗留在中山街南端的华昌街芝麻巷内仓库改建而成。其南北长度为30米,跨度12米,舞台台口宽仅6.5米。但在当时属于较大跨度的砖木结构。戏院利用以南山墙开设戏院正门,加有封火山样式的砖墙面脸,限于当时建筑材料与施工技术,无悬挑的大门雨棚。门西侧建有一屋砖墙瓦房,作为售票处。外部较简陋,没有过多的商业性装饰。

观众厅前三排为木制连椅,后28排为木桩钉长板条。后排位置上部空间,加设木结构观戏楼,类似大包厢,可容观众360人合计座位近1500个。拥挤不堪。墙体上部保持原仓库的高位窗户用以通风或采光。因它位于二马路华昌街商业中心地段,又专门演出最受欢迎的京戏,许多军政要员、商界人士均以出入该戏院为荣。解放战争中,华东野战军开进蚌埠,陈毅等领导也曾在此看戏。

维多利电影院。华昌街进入二马路的交汇处,是商业繁华区的聚会点。1946年5月抗战胜利后由市政筹备处主任李品和汇集官僚资本,委派胡震煌在原商民大舞台和蚌埠影宫的基础上改建成维多利电影院。改建工程由广东籍工程师设计,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顶部采波形铁皮瓦。在原有的放映大厅南增加南楼作为门厅和放映室。为了解决正门只能向西的局限,在混凝土技术尚未普及的条件下,门厅前用木结构悬挑出半月形大雨棚,表面采用灰板条衬底抹水泥饰面,与地面半月形的踏步呼应。雨棚上以南北向仍用木结构悬挑竖立标牌,让二马路的人流经过街口,从南向北都能以视觉扫描的速度,清晰可见“维多利电影院”几个大字。立面色彩为银灰色,上下两道腰带用浮雕图案制成。图形题材是欧式建筑流行的卷叶草花饰,镶在银灰色的立面墙壁。整个建筑风格灵巧,色彩明快,应该属于南方流派的欧式建筑风格,引领时尚潮流,当时有“皖北影宫”之称。

二马路中段南侧交通别墅,员怨源怨年庆祝国庆的队伍游行

影院半圆形雨棚下门厅开设两组木制大门,配有铁栅栏制成的推拉门防护。门厅内左侧为底层入口门,右侧经过木制楼梯转角登上二层楼。二层楼全用木结构建成,观众席为阶梯式。二层可容纳观众1500人。两侧墙体上部设两排圆形排气窗,墙外用帆布罩圆筒向下延伸,将浊气外排。银幕设有在舞台上,台口轮廓亦用与外部相同的卷叶草图形的浮雕装饰,内外风格浑然一体。最为成功的设计在于它的音效功能。其地面以横向中线为界,后半部按坡度向上,中间较低形成聚声效果。在墙面特制拉毛面,天棚花格板材用纤维植物压制而成,均有良好的吸音效果。加上观众席采用的沙发座椅,观众坐满之后,放映音响效果更佳。这种设计也为后来新建的影剧院所仿效。但因不是专门放映电影院,要兼顾戏剧演出,其音响效果仍不如该影院理想。

1949年元月,虽然由于淮河大铁桥被炸时,主体建筑的屋顶移位受损,但南楼未受损毁。新中国成立后经修复改为“人民电影院”,使用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二马路的建筑环境已经改变,唯有这幢建筑别具一格,给人印象最为深刻。

城市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从二马路许多商业建筑上,反映出当初在蚌埠的创业者,他们已经不再重复乡村传统商铺建筑风格,起步就开始接受西方近现代建筑风格流派,把传统与现代西方文明融合在起,创造着蚌埠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为我们从商业建筑这个侧面认识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直观的视野。

猜你喜欢

蚌埠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近现代蚌埠民族传统体育的流变研究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对话蚌埠:药品采购究竟咋啦?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