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泉县的“三五”法

2016-07-19周艳

中国扶贫 2016年14期
关键词:石泉县贫困学生光明

周艳

2011年,陕西省石泉县贫困人口有6.6万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三分之一还多,这是石泉县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县政协主席、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平介绍说。

要想发展,就要做好扶贫工作;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迎难而上。

“五种类型”奠基础

石泉县地处陕西省西南部、秦巴山腹地,全县总人口18.2万,其中农业人口15万,集国家扶贫特殊困难工作重点县、全国革命老区县和秦巴山区集中连片开发县于一身。2011年,县委、县政府下大力气组织各级干部利用2个月时间,全覆盖深入乡、镇、村、组、农户调研,根据调研数据,县委、县政府分析了全县的贫困人口现状:

石泉县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地形地貌呈“两山夹一川”之势,80%的贫困人口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寒偏远山区,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全县因居住条件恶劣需要“搬”的特困人口多达0.32万户1.1万人;

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有0.65万户2.5万人,其中5镇8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域占到70%以上;

保障弱势群体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是扶贫开发的一大任务,而全县无发展能力需要政府兜底的特殊困难对象有7200户2.29万人;

由于历史欠账多,低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大,缺乏谋生技能,带来“祖辈穷、父辈穷、下一代仍然穷”的恶性循环。2011年,全县因文化技能低而贫困的有0.21万户0.66万人;

尽管2011年全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0%以上,但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县城和集镇,偏远地区群众看病难问题仍普遍,全县医疗负担重,需要“保”的贫困人口有6700万户2万人。

分析出“五种类型”贫困人口,石泉县开始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在全县开启了精准扶贫之路。

“五大工程”解民困

61岁的王奎显,一直生活在距池河集镇15公里的踊跃村三组,依靠5亩多田地自给自足,家里住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修的土坯房,户路是二三十公分宽的泥巴路,每到雨季安全隐患突出。走出大山,是王奎显一家长久的渴盼。

2011年,镇、村干部宣传移民搬迁政策,王奎显感觉改变一家命运的机会来了。在这个节骨眼上,他被查出严重血管瘤,这个贫困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令王奎显欣喜的是,镇、村干部来了,带来了一场及时雨。这场“及时雨”就是县委、县政府实施的“五大工程”之一的健康保障工程。通过健康保障工程,政府为王奎显报销了10万余元,他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逢人便说党的政策好。

“领导是火车头,咋说咱咋办。”没有了后顾之忧,王奎显义无反顾地准备搬迁。没钱?借!彼时大儿子已结婚生子分家,一家人商量后借款购买了一套总房款16.6万元、面积120m2的房屋,其中享受移民补助款4.5万元,等于花12.1万元在池河集镇购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2013年6月,王奎显一家迁入池河镇西苑社区3号楼2单元201号新房,实现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也实现了全家多年的愿望。

搬迁到小区后,王奎显将原先承包的5亩多田地流转了3亩,剩下的2亩多自己种点玉米、蔬菜。他和妻子应聘了镇上专门为搬迁户增设的保洁员公益性岗位,月收入600元/人。两个儿子参加了镇上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现在通过镇创业就业服务中心的推介到外地打工,月收入3000多元/人。2014年,王奎显一家实现了脱贫。

“申请搬迁对象必须是已录入国家‘贫困户信息管理系统的贫困农户,并严格按照“户申请、村评议、镇审核、县审批”的程序进行三榜公示确定”,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彭志强介绍,“在掌握搬迁户的实际情况后,会遵循其自身发展意愿,同步解决好创业就业和发展产业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如果说移民搬迁工程是优化贫困地区生存环境的主要措施,造血扶贫工程则是增强特困区域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迎丰镇梧桐村经过3年的规划考察,于2014年成立香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的模式,合作社统一为农户调运种猪并垫付种猪款,农户在合作社指导下饲养,待香猪饲养成熟后由合作社签订收购合同并统一收购(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鼓励带动贫困户发展养殖业。现已发展社员80余户,其中贫困户占65%。

对于无自我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石泉县则实施输血扶贫工程,全部纳入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和政府集中供养范围。

记者采访当天下午五点半,后柳镇中坝新村胡长会9岁的小儿子正准备出门,去离家不远的中坝村小上免费补习班。据了解,中坝村小服务周边7个行政村,共设6个年级,在校生301人,全部享受免费教育和营养午餐,其中113人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2012年,胡长会一家搬入中坝村移民安置点,政府补助3万元。同年,女儿考上大学,4年共可享受扶贫助学款1.4万元。

受惠的不仅仅是胡长会一家。石泉县实施的教育扶贫工程,从学前到高中15年教育免费,职业技术教育免费,并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通过千人包联贫困学生,确保贫困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通过委培贫困学生、实施技能培训、引导创业就业等方式解决贫困学生就业门路问题。

“五项机制”促保障

扶贫开发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为了充分发挥扶贫开发效益,石泉县配套建立了以下机制:

干部包抓机制。建立了以“领导联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为核心内涵的“一问三包五联”包抓机制,全县33名县级领导包11个镇、县直112个企事业单位包抓112个村(社区)的1000户贫困户,一包五年,直至脱贫。

今年57岁的郑光明,是云雾山镇南沟村五组人,住着20m2的土房子,兄弟二人相依为命,低保是唯一的收入来源。其弟是精神病患者,而他本人之前务农时,不小心摔下陡峭的山坡,膝盖磕在石头上粉碎,无钱医治落下三级残疾。

一听说副县长唐锡富要来,郑光明没舍得骑骡子,很早就一瘸一拐地走了十几里山路到村委会等着。按照包抓机制,唐锡富结对帮扶郑光明。2014年,唐锡富花费3500元购买一头骡子解决郑光明负重问题;帮扶1.5万元修建羊圈并为其购买了小羊;帮扶1万元购买母牛和小牛各一头;帮扶8000元修缮房屋。整个采访过程中,郑光明真诚的笑容深深感染了我们。“光明这个名字取得好,”村民们七嘴八舌地打趣儿说,“以前郑光明可不是这个样子,生活没指望,信教,整天祷告,现在天天精神着呢,只信党和政府!”目前,郑光明已发展养羊30只,养牛3头,2015年年底,羊出栏10头,实现了脱贫。在唐副县长的包扶下,郑光明已从原来的救助供养低保户转变为综合扶持户。

社会帮扶机制。截至目前,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共为贫困村直接投入资金175万元,捐赠物资折价25万元。

投入保障机制。近年来石泉县不断加大财政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将县级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作为扶贫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扶贫综合开发;把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金的40%用于解决连片贫困村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及特色产业培育,每年捆绑资金不少于3000万元;每年为每名联镇县级领导安排财政资金15万元,为11个驻镇工作队、69个驻村工作队各安排3万元,为扶贫重点村安排不低于20万元的贴息贷款,用于扶持产业发展和解决急需问题。

评估验收机制。对包抓单位、包抓干部分别实行百分制扶贫考核。达到脱贫标准的特困村、户出列,将返贫人口列为贫困人口扶持对象继续帮扶,直至脱贫。

考核奖惩机制。在2013年年中督查情况检查中,县人保财险和联通公司2个单位无视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从未到村对接,且无任何帮扶措施,为此,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发文给予县人保财险公司、联通公司通报批评,并要求在当年8月31日前全面完成整改。

“三五”脱贫出实效

曾子毅於仁,重担硬脊梁。“三五”扶贫工程实施以来,石泉县贫困人口减少到5.3万人,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1700元增加到2380元,增幅40%。

避灾移民搬迁有序推进。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实施移民搬迁5060户1.92万人,建成集中安置点(小区)54个,其中100户以上的小型集中安置区7个,500户以上的中型安置区3个,1000户以上的大型集中安置区2个。对无能力搬迁的特困户,实行“交钥匙”工程,2342户困难群众告别土危房,592户危居群众实现安居。

综合开发迈出坚实步伐。捆绑项目95个,完成投资1.5亿元,突出发展乡村旅游、现代种养、山林开发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四大产业,涌现出“中坝模式”等先进典型。

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按照应保尽保、扩面提标、动态管理的原则,将农村年人均收入低于2020元的6770户15427人全部纳入低保,新农合参合率达100%;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70%;救治危重精神病患、流浪乞讨和过境受困人员1621人次,支付救助金83万元;县级中心敬老院建筑面积达9500平方米,设置床位450张;创新一人一档的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管护机制,累计投入资金5400余万元,建立了留守儿童成长中心和留守人员管护服务中心。

教育帮扶持续发力。全面落实了学前三年到高中阶段的15年免费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两免一补”及营养费补助。依托“圆梦教育基金会”平台,建立了贫困学生信息库和救助基金专户,累计投入资金640万元,对全县幼儿园、中小学、职高、普高在校贫困学生和考入全日制大专院校的特困家庭大学生予以资助,目前累计资助贫困学生3700名。

健康保障制度规范运行。6.6万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全覆盖,村村建立卫生室和健康服务中心,定期开展老年病、慢性病系统管理和健康教育咨询义诊服务;整合合作医疗、大病救助、医疗救助政策资源,对11000余名特困人口发放了《特困人口健康保障证》,住院医疗费用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全报销;在县级医疗机构及镇村卫生院(室)设置了扶贫床位,免收床位、诊查、注射等费用,基本实现贫困对象就医零支出。

脱贫攻坚“三五”法,使秦巴腹地的这个贫困县旧貌换新颜,全面小康的美景,正在18万石泉人面前渐行渐近……

猜你喜欢

石泉县贫困学生光明
遇见光明
服务石泉县域经济发展,推动蚕桑产业迈人新时代
108个村子显露全新景象——石泉县“镇村工作一体化”产生多重效应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黑暗中的光明
法律服务不再“靠爱发电”——石泉县村级法律顾问全覆盖之后
侨爱执灯 复刻光明
走向光明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