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工地: 建筑工人的生存和抗争》

2016-07-16张誉方

人间 2016年20期
关键词:建筑工人工业制度

张誉方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浅析《大工地: 建筑工人的生存和抗争》

张誉方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农业、工业行为和与劳动过程变迁必须置于历史和社会整体中进行考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我们要研究什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潘毅教授在研究建筑工人生存状况问题时,正值2008年末。2008年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5.12汶川大地震,以及在北京盛大举行的奥运会。当时的中国各地区都在大兴土木,蓬勃发展。而《大工地:建筑工人的生存和抗争》对建筑农民工的研究正是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使得建筑工人的关注度得到提升。全文都在围绕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建筑业农民工为什么会被拖欠工资?作者将“建筑业农民工为什么会被拖欠工资?”这个问题分为三个部分,清晰的从历史制度的发展、理论上身份的认同以及对分包劳动体制的剖析这三个维度深刻详细生动的叙述。

关键词:农业;工业;建筑工人;制度

一、农业改革历史发展

首先作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农业生产数据的方法,回顾农村改革的历程,反思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农业改革。七十年代末,中国农民生活整体上仍然停留在“糊口经济”的低水平,改革精英们认为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大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纷纷效仿当时西方流行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创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包产到户”, 包产到户实际上是在农村重新恢复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这同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目标相背离。随后作者用一系列数据的对比来说明依靠外部短时间内密集的投入所能带来的增长是难以维持的。并且详细论述了包产到户的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弊端,如田地分散,不利于规模化生产;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导致生产成本变高;小农经济对市场的预判不足,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使得农业生产风险增加。

其次作者讨论了国家为了发展城市,牺牲农村的发展,面对今天中国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和城乡差距的现实,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不但没有去反思经济发展模式,反而将问题归结为市场化改革不够彻底。在他们看来,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法则能够产生最大的激励机制,贫富分化是市场经济必然的产物。公平和效率是一对矛盾,难以调和。只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能达到共同富裕。只有拉大经济差距,才能产生激励机制。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效率和公平难以调和,贫富差距的拉大让作者不禁发问:“谁在付出代价?为了谁的发展?”。

二、农民工理论上身份的认同

作者运用城市中心主义这一城市化发展理论,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阐述中国城市发展逐渐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资本向空间转移,通过一系列数据,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直观的分析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资源的集中,政府政策的优惠,城市的快速膨胀,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与城市的扩张相对应的是地产资本的兴起,通过梳理地产业的发展历程,生动的展现了政府以城市中心主义为发展的重点,从而带动城市的迅速发展,促进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建筑的兴建。在城市的蓬勃发展中,地产行业一夜暴富,建筑农民工也随之出现。

其次,城市消费主义的兴起,不仅仅体现在城市物质形态的更新换代上,而且表现为城市生活方式在整个社会的中心性的确立。并且,城市消费主义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村的价值观,在引领农村的高消费心理的同时,农民收入却与之不匹配,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前往城市淘金,却被束缚在城市的牢笼之中。

作者提出了半无产阶级化的概念,认为很多农民工之所以无法在工作的城市安家,是因为他们在城市中的居留受到双重的限制。一是来自制度层面的限制,户籍制度为他们在城市的长期居住预先设置了障碍;二是阶级层面的限制,低微的收入使得他们无力承担在城市中生活的成本。在双重的限制之下,农民工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空间发生了实质性的分离。他们的生存在城市中进行,但繁衍生活却在老家进行。可以说,对于农民工而言,其阶级命运在国家与资本的共同作用之下,从诞生伊始便面临着各种结构性力量的压制和破坏,使其只能维持在“半无产阶级”的尴尬状态之中。

三、建筑业分包体制的发展与弊端

作者通过参与式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前中国的建筑业分包体制。在建筑行业内,管理层与劳务层分离的改革举措,逐渐催生了以总承包单位(建筑公司)为管理层和包工队为劳务层的用工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数千万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建筑工人。这些农民工通常由个体包工头带入工地,在包工头的直接管理下参与建筑生产活动,并从包工头那里领取自己的工资。

层层分包是当前中国分包劳动体制的基本特征。经过层层分包后,建筑工地上形成了一种临时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管理体系。该金字塔以开发商(或市政项目中的政府)为最上层,建筑工人为最下层,中间涉及建设单位、劳务公司、包工队、带工队等多层。最少的涉及四层,最多的可以超过十多层。这种层层的分包体制,从上往下分担风险,但是却从下往上聚集财富。建筑商的神话是建立在底层工人的悲惨工作之下。

四、个人体会

我们常说:提出一个好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本书首先从现实背景出发,提出“建筑业农民工为什么会被拖欠工资?”;其次从新自由主义思想引领的农村改革中分析农民工产生的原因,再运用城市中心主义和城市消费主义提出农民欲望的产生和新经济主体的打造。揭露当今 “城市代表着现代文明,代表着先进,农村则成为落后愚昧的象征” 的主流意识,从而使得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远离农村进入城市。并且半无产阶级化与身份政治的问题使得农民在像工人转化的过程中遇到制度的障碍,只能转变为半无产阶级化的“农民工”。所以我认为,潘毅和卢晖临在此书中拥有良好的问题意识,提出了一个在当时乃至现在仍然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树立了榜样。

《大工地:建筑工人的生存与抗争》这本书在内容中运用了很多个案,这对于我来说很新颖。在看完这本书后,个案式解释方法的运用让我收获颇多,我认为在以后的论文写作中,可以运用个案式解释方法,不过可以以小见大,通过大数据的解析结合个案的生动描述,可以让读者能以直观的、生动的方式看懂论文,并且能对笔者的研究结论有种感同生受的认知。综上,这一本《大工地:建筑工人的生存与抗争》使我在研究方法上收获良多,在日常生活中做事的原则上也颇受启发,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社会学书籍。

中图分类号:D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53-01

作者简介:张誉方(1991.11-),女,布依族,贵州安顺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4级民族地区公共行政管理专业硕士在读 学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区公共行政管理,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建筑工人工业制度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那个令我尊敬的人
建筑工人
建筑工人
某些单位的制度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同舟计划”:为建筑工人撑起一片天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