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拳击”的美国,打“太极”的中国

2016-07-15

领导文萃 2016年13期
关键词:霸权中美关系中美

在美国看来,今日中国是有史以来国家实力最逼近美国、且令美国无力拉开差距的崛起大国。苏联鼎盛时期的工业生产总值仅是美国的70%,早在1980年代中期,美国就已找到对付苏联的办法,但2011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就已超过美国了,美国却无计可施。日本一度叫嚷“买下美国”,以示“日本第一”的雄心,但1985年“广场协定”一招,即让日本陷入“平成萧条”三十年。

相比之下,美国无法痛下决心抑制中国发展,也找不到办法应对中国走强。美国对华军事领域的“拳击”姿态,往往遇到中国“太极”般的回应。每年5000多亿美元的经贸往来,拉拢住了美国商界、企业界的主流。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对自身政治体制越來越不自信,再也没有底气对中国体制与社会发展道路颐指气使。

然而,无论两国有识之士多么不愿意看到中美竞争加剧,中美在全球层面上的博弈之势,已成基本事实。以民主自由为核心的美国意识形态外交霸权,受到了以改革不止为经济逻辑、以选贤任能为政治逻辑的中国发展模式的挑战;以管控全球16个交道要冲为基石、拥有600多个军事基地的美国军事霸权,受到了中国在外建海港、高铁和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去的冲击;以主导国际金融运行秩序为基础的美元霸权,在人民币加速国际化之势下也受到了撼动。

1500年以来大国博弈史,还没有任何一对守成霸权大国与新兴崛起大国之争的博弈,是同时覆盖意识形态、军事安全和金融货币等三个领域的。但中美却正逐渐进入有史以来第一次全球范围、立体化的大国博弈中。

诚然,中美关系陷入1947年开始的那种美苏冷战的可能性很小,但国际关系与历史学的大量研究已证明,经济相互信赖、人员往来频繁是大国合作的基础,但真正防止大国关系下滑的关键,在于具体事件的分歧管控和危机应对。

由此看,目前美国一些媒体与部分政要频频在南海、货币、网络安全、意识形态等领域显露强硬之态,中国不能不高度重视,更不能因中美关系整体稳定,而对某些大国交往的“黑天鹅事件”掉以轻心,尤其是如今中美在全球各个点、线、面上进行空前的政策接触与利益触碰时,避免中美过于激烈的短兵相接,以至恶化成全面的博弈之态,考验着两国的智慧。

换句话说,在一些具体事项上,中美互动不应是水火不容,不是火把水烤干、或水把火浇灭的关系,相反,中美良性竞争应是,淡水与咸水的交融、篝火与炉火相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可视为中美博弈却又避免交恶的经典案例。中国对美国始终保持包容积极之态,最终后悔与调整政策的是美国方面。

由此及彼,在全球治理领域,中国呈现日益进取态势,而美国却不断收缩。中国在坚守本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保持对美国的开放度与政策弹性,将一些争执聚焦点转变成共同利益点,是缓解美国对华焦虑与猜忌的基本路径。比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促使中美在巴基斯坦的战略博弈,转化成了两国对反恐、安全等议题上的共进、共荣与共生式的合作。

中国外交正在进入“奋发有为”的新常态,但这并不是排他性的战略侵蚀。在具体项目上,包括敏感区域、力量交集领域,中国继续保持韬光养晦,仍是实现“奋发有为”的必要手段。

从民众福祉、社会交往到国家互动,中美关系远未到你死我亡、非争高下的地步。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尽力做到不冲突、不对抗,肯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回顾美国崛起历程,前后持续将近两百年。中国不会重走美国的霸权之路,但美国崛起的战略耐心与持续不断的战略毅力,却值得中国人借鉴。尤其是在目前中美关系处于复杂多变的情势下,更是需要审视美国的历史经验。

中国已确定2021年、2049年两个“百年目标”,但中国崛起和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复兴,则需要更长时段地看历史、观现在、品未来。逐步推行中国战略,还需要包容与融合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参与与支持,这是很有难度的挑战,但我们必须从容面对从容应对。也就是说,美国的“拳击”是有“套路”的,中国必须冷静地打好自己的“太极”。

(摘自《时代邮刊》)

猜你喜欢

霸权中美关系中美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量子霸权”之谜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