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年某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调查分析

2016-07-15江苏启东市人民医院江苏启东22620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9期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

杜 娟 陆 庆(江苏启东市人民医院,江苏 启东 226200)



2014年某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调查分析

杜 娟 陆 庆
(江苏启东市人民医院,江苏 启东 226200)

【摘要】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在我院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的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14年206例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206例报告中,涉及的药品有95种,抗感染药数量居首,其次是中药制剂、免疫功能损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以及一些静脉给药的药物。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皮肤及其附件的损伤最多,其次是对消化系统的损伤。结论 在日常用药中,医护人员应当注意合理用药,加强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抗感染药物;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随着我国各项药品管理办法和不良反应监测办法的颁布,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和报告工作已经渐渐深入开展,引起了医院的广泛重视[1]。我院自2002年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之后,报告数量明显增多,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4年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共有206份,现对所有报告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以探讨药品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是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在2014年上报的206份ADR报告,对所有报告中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出现不良反应药品的种类、用药途径、剂型、日剂量、不良反应表现以及症状分类和转归情况进行频数分析[2]。

2 结 果

在206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患者93例、女性患者113例,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其中年龄构成比最大的是61~70岁,占20.39%,最小的是21~30岁,占7.28%。

表1 206例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n(%)]

出现不良反应药品的种类和频数统计如下,中西药物一共95个品种,给药途径主要是静脉给药。其中抗感染药物最多,共有21种(22.08%)、81例(39.32%),其中注射用头孢类药物17例、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13例、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12例、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9例、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和克拉霉素缓释片各6例、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4例、加替沙星注射液3例、注射用青霉素钠2例,罗红霉素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头孢克洛缓释胶囊和阿奇霉素胶囊各1例。其次是中药制剂类药物占比较高,共有31种(32.63%)、50例(24.27%),其中生脉注射液8例,银杏叶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天舒胶囊各2例,醒脑静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一清胶囊、裸花紫珠胶囊、复方玄驹胶囊、血府逐瘀胶囊各2例,此外参附注射液、蒲地蓝消炎胶囊、王氏保赤丸、脉络宁颗粒、胆宁片、宁泌泰胶囊等均为1例。

此外,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是注射用胸腺肽,出现了10例(2.43%),心血管药物有8种(8.42%)、13例(6.31%);对比剂和诊断制剂有2种(2.11%)、4例(1.94%);利尿剂3种(3.16%)、3例(1.46%);消化系统用药7种(7.37%)、12例(5.83%);降糖药1种(盐酸二甲双胍片);呼吸系统用药2种(2.11%)、3例(1.46%);抗肿瘤药6种(6.32%)、12例(5.83%);止血药2种(2.11%)、5例(2.43%);肾上腺皮质激素类2种(2.11%)、2例(0.97%);其他类药物7种(7.37%)、11例(5.34%)。

引起ADR前10位药物及其临床表现如下: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13例)、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皮疹,头晕,乏力,心悸,头痛,静脉炎,精神紊乱,食欲不振,面部皮肤水肿,失眠,局部皮肤疼痛;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12例),症状是发热,皮疹,瘙痒,腹泻,静脉炎,肠道菌群紊乱,恶心,呕吐,心跳加速,头晕,面部潮红;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9例),症状有困倦,眩晕,口腔金属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皮疹,瘙痒;生脉注射液(8例),症状是头晕,头痛;马来酸曲美布汀片(8例),症状主要是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腹泻,皮疹,瘙痒;注射用头孢西丁钠(8例),症状是恶心,眩晕,胸闷,食欲不振,皮疹,瘙痒,头昏,静脉炎;雷贝拉唑肠溶片(7例),症状是皮疹,瘙痒;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6例),主要症状是皮疹,瘙痒,面部皮肤潮红,全身皮疹;克拉霉素缓释片(6例),症状是腹泻,心跳加快,头晕,恶心,无力,腹痛;注射用胸腺肽(5例),症状是发热,皮疹,瘙痒,胸闷,眼睑浮肿。

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和系统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有70例(33.98%),临床症状是皮疹、全身瘙痒,面部潮红,眼睑水肿;消化道损害居第二位,有63例(30.58%),症状是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口腔异味感,食欲不振,胃部饱胀,肠功能紊乱,消化道出血,便秘;接着是中枢外围神经系统及精神损害,27例(13.11%),症状是头痛,头昏,眩晕,手脚发麻,精神兴奋,失眠;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损伤的有8例(3.88%),症状是心悸,胸闷,心慌,胸痛,心率加快,咳嗽加剧,干咳;全身性反应的有6例(2.91%),症状主要是寒颤,全身乏力,发热,全身游走性疼痛;泌尿系统反应的有1例(0.49%),症状为尿崩症;局部反应的有28例(13.59%),表现有静脉炎、局部疼痛,双眼充血;其他反应的有3例(1.46%),症状是喉咙嘶哑,肌肉酸痛,男性乳房发育。

3 讨 论

2014年我院共有206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对其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后可知,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比例为1∶1.22,成年人占比最大,其次是老年人,20~60岁人群共有103例,占50%。出现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菌药物为主,其中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以及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最为常见。静脉给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居多,其次是口服用药,由于静脉给药能直接进入血液,起效较快,因此在临床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然而药物的理化性质、相互作用、输液速度、制剂杂质等因素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出现[3],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建议先口服后静脉的给药原则。引起不良反应的前十位药物中有6位是注射制剂,其中中药制剂占比为24.27%,由于注射制剂的使用普遍性较高,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也在逐年升高。其中中药制剂的说明书一般在不良反应方面的阐述并不详细,但也不代表安全性高,因此需要严格考量其适应证和用法用量。在实际工作中,医务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并做好不良反应的知识宣传,为临床用药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确保患者的安全用药。

参考文献

[1] 谢华,张桂林,王荣,等.2012 年我院609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4,11(4):224-226.

[2] 崔宇姣.2008~2010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1,20(12): 626-628.

[3] 韦英.2008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小结[J].中国医药导报,2009, 6(23):112-117.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9-0093-02

猜你喜欢

药品不良反应
357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关于完善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的思考
应用PDCA循环促进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报及效果分析
应用PDCA循环促进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报及效果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与医院药事管理探讨
行政干预对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质量的影响
7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3~2014年153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研究
我院23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