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沿革(一)
——先秦时期

2016-07-14刘坚

中国粮食经济 2016年6期
关键词:粮价储备粮食

文/刘坚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沿革(一)
——先秦时期

文/刘坚

编者按: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不断变迁的粮食储备制度是其中绚丽、不朽的篇章。本刊“粮食文化”栏目从本期开始刊登连载作品《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沿革》,该文出自由白美清编著的《中国粮食储备改革与创新》一书。

粮食安全思想的萌生

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历史阶段,先秦后期铁制农具与耕牛的运用,井田制的瓦解、田税制的诞生,促使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并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同时,由于诸侯割据,相互征战,以及频发的自然灾害,特别是这一时期粮食贸易已经相当活跃,以牟利为目的的粮食囤积也很普遍。因此,粮食储备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战略性地位日渐突出,重农积谷成为当时的时代要求,并引起统治者、政治家、学者和人们的高度重视。

孔子认为“足食、足兵,民信之”是治国之道。墨子认为:“食者, 国之宝也”,“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备者国之重也”。即粮食是社会财富中最重要的部分,仓内无粮,无法度饥荒,储备是国政中的要务。管子认为:“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意思是粮食是民生之本,只有粮食储备充实了,才能带动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孙子认为:“军无辎重则亡, 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储备)则亡。”即没有装备军队是无法存在的,没有粮食军队无法战斗,没有充足国家粮食储备支持的军队将被消灭。这些粮食安全的观点,对当时各诸侯国迫切要求实行的新法和新政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仓和廪

粮食储备制度和仓储设施的雏形

1.粮食储备制度的雏形。公元前21 世纪, 我国历史上出现第一个王朝——夏朝,随着原始公社制度逐渐向奴隶制过渡,仓储制度也正式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财政制度。《史记》记载,周武王伐商纣时,“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说明至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晚期,国家粮食储备有了一定规模,并用来赈济贫弱。

到约公元前1000年的西周时期, 青铜农具以及良种、施肥、排灌等技术开始普及,粮食产量提高。后来,由于灾害不断,粮食储备得到进一步重视,并设置了专职官员——大司徒管理,其职责之一就是掌管包括借贷粮食、种子等救济政策的实施。大司徒下设遗人,掌管县都仓储, 预防灾荒;廪人掌管谷米数量,以备分颁群臣俸禄,救济民众或恩赐等;仓人掌管粮食储藏, 品种分类,储备余粮, 备荒赈灾。同时对地方储粮,按类区划分级设置, 并各有不同的职责,这是我国由政府构建的粮食储备管理机构体系的雏形。

2.仓储设施的雏形。最初的储粮设施是陶器和经过表面烧烤处理过的窑穴,如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一陶罐粟在居室内发现,同时也发现了众多的窖穴,里面有粮食堆积遗存,足见当时社会对粮食稳定消费的重视和储粮的普遍性。

新石器时期,在可考的甲骨文卜辞中出现了“仓”和“廪”字,说明了当时已经有了专门储藏原粮和初加工成品粮的仓储设施。

战国时期魏国和楚国的平籴平粜调节制度

约公元前400 年, 战国时期魏文侯丞相李悝,在革新变法中实施“平籴”制度。他认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即粮食太贵会伤害消费者,太便宜会伤害农民。伤害了消费者则人口移居他乡,伤害了农民会带来国家贫困的恶果。因此, 为防止粮价在丰年“甚贱”、歉收年“甚贵”的大幅波动,应由国家适度吞吐粮食,以平抑价格稳定市场。其做法是:首先仔细分析当年收成好、中、坏的情况,以中等年份粮食产量为依据并分为上、中、下三等,把好年成(上熟)、坏年成(下熟)也分为上、中、下三等。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国家收购多余的粮食。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国家拿出库存的粮食平价销售。上等歉收年卖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下等歉收年卖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李悝的平籴法“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即百姓得到足够的粮食,粮价平稳后,停止销售。这一制度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约公元前400 年,楚国深谙商道的范蠡提出“平粜法”,主张国家介入粮食流通领域,以购销方式干预价格,以控制粮价。丰收年景粮食供过于求,粮价下跌, 国家以稍高的价格收购,歉收年景粮食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国家将收储的粮食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抛售。与李悝的平籴法相比,更具有发挥市场调节功能的作用,“农末(商)俱利”,即惠农的同时,也有利于通过贩运发展商业流通。

战国时期齐国的平准法

约公元前700年,对粮食问题深有研究、颇有建树的齐国国相管仲提出,“准平而不变,衡绝而重见, 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平准”,意思是实施准平这样的随机调控可以稳定价格不变,否则商品一旦失去了供求平衡,价格又会波动。懂得这个道理,就要保持平准手段对市场进行调控管理。在具体调控中管仲运用“以重射轻,以贱泄平”的手段, 即当粮食过剩粮价暴跌之时,国家以较高价格收购形成储备,引导市场物价回升,是谓“以重射轻”;当粮食短缺引起粮价飞涨时,国家则开仓发散,低价抛售粮食,促使市场粮价回落至平价水平,是谓“以贱泄平”。管仲运用的“轻重之术”, 在当时有效地抑制了大贾蓄家的囤积居奇,使国家牢固地掌握了粮权。

秦国对粮食的调控和仓储管理

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改革家商鞅(约公元前350年)是十分重视粮食问题的思想家,他认为:“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即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如果把着眼点放在金钱上,结果是金钱、粮食都得不到, 国力被削弱。只有把着眼点放在粮食生产上,国家才能既有钱又有粮,才能富强。正是在这种“重农抑商”、“重粟轻金”的思想指导下,商鞅先后采取各种办法掌控粮源,取得国家对粮食的绝对控制权,从而在秦国取得了发展生产、充实储备和节约资源的效应,为秦国的强盛和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粮价储备粮食
珍惜粮食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粮袋子”充裕 粮价大幅上行缺乏支撑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国际粮价总体水平或将上升
我国粮价政策改革要促进竞争力提升
我的粮食梦
关于粮价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