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实抓好高库存下的安全储粮工作
——以吉林省为例

2016-07-14张宏明

中国粮食经济 2016年6期
关键词:粮情储粮技术规范

文//张宏明



切实抓好高库存下的安全储粮工作
——以吉林省为例

文//张宏明

2013年国家实施“粮安工程”以来,吉林省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粮食收储能力和外运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当前该省粮食仓容缺口依然很大,粮食露天、半露天数量比例高,储存形态多样。随着气温的升高,粮食发热、结露、结顶等隐患增加,储粮安全形势异常严峻,安全保粮工作压力很大。

——储粮设施规模大。2008年国家实施临时存储玉米收购以来,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建仓规模逐年加大、数量多;单仓仓容增大,如新建房式仓装粮线达到7米,钢筋囤从300吨增加到目前900~1000吨的千吨囤,新建的露天垛达到5000吨左右;露天储粮达到40%以上,粮食储存时间延长,临时储存逐渐演变为长期储存。

——粮食储存形态多。粮食库存形态达10余种之多,包括高大平房仓、浅圆仓、老式房式仓、立筒仓、砖圆仓、砼仓、储粮罩棚、简易钢板仓(罩棚仓)、弓形仓、钢筋囤、千吨囤、露天垛、席茓囤以及散粮大堆等。个别设施搭建不符合技术规范,有的存在无技术规范自行搭建等情况。

——简易储粮设施条件差。大部分简易储粮设施没有配套的机械通风等保粮措施,不具备粮食长期储存的条件。存在无通风或通风设计不合理,苫盖、防火不规范,无电子测温或测温点太少、布点不到位,隔热保冷条件差,防虫、防霉、防鼠措施不到位等问题。

——粮情变化复杂。存储在简易储粮设施的粮食受入仓质量、水分以及环境气温等影响很大,尤其夏季粮温升高,局部易发热,个别部位易出现结露、结顶,甚至霉变,并易伴有虫害。

——保化人员不足。粮食企业管理和技术岗位人员流失严重,部分新上岗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面对粮食高库存、多形态、粮情多变等情况,应急处置能力不足。

——信息化管理滞后。除部分条件较好的中央或省直企业外,大部分粮食企业仓房虽然配备了粮情测控、机械通风等设施设备,但还没有真正做到实现仓储管理信息化,特别是对于简易储粮设施,还主要是依靠人员现场查看粮情,个别部位派员死看死守的办法,信息化管理手段落后。

——监管难度大。各级粮食部门是粮食监管的责任主体,由于监管面广、监管数量大、人员不足、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全面及时掌控库存粮食数量和质量状况有很大难度。

各级粮食部门和涉粮企业务必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当前储粮安全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把储粮安全工作作为重点任务抓好抓实,要针对存在的储粮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进行认真研究,逐一破解难题。

一、进一步规范仓储设施建设行为。项目建设要严格落实“四制”管理,严格执行《粮食仓库建设标准》《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粮食仓库安全操作规程》《储粮化学药剂管理和使用规范》和《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等现行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规范、规章。对近两年国家投资建设的标准化储备仓和收纳仓要按照国家投资计划要求实施建设,配备机械通风装备、粮情测控系统等必要的附属设施设备,不得降低标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没经过有资质的工程设计单位设计或复核的千吨囤,存在建设施工不规范、结构安全欠论证、风道设计不科学、保粮措施不到位、进出作业不安全、管理经验不成熟等风险和隐患,各级粮食部门要重点加强监管,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千吨囤,应予改造或拆除。

二、持续加强仓储规范化管理。要认真贯彻落实《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等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大力弘扬“四无粮仓”精神,确保库存粮油数量真实、质量完好和储存安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粮油仓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要细化、量化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位,做到执行有标准、工作有考核、责任有落实,堵塞工作漏洞,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大储粮安全隐患排查力度,坚持“一、三、七、十五”检查制度,对容易发生坏粮事故的重点仓型、重点区域、重点部位要重点检查,增加检查频次,提高检查效率。加大对简易储粮设施的巡查力度,及时掌握储粮安全状况,迅速处置储粮安全隐患。坚持“一符四无”制度,对不符合“一符四无”的仓房要查明原因,及时整改。

三、制定和完善安全储粮方案。粮食入库要做到“五分开”,即不同年份、不同等级、不同水分、不同品种、不同性质的粮食要分开存放。入仓粮食水分要符合安全储粮水分标准,超过标准和水分不均的粮食经过整理达标后方可入库。要控制和平衡好入仓的粮温,避免出现冷仓热粮。粮食入仓后,要选择合适时机进行全仓均衡粮温和水分通风。

对已形成货位的粮食,要根据不同货位形态和春夏气候特点,采取相应措施:一是高大平房仓、浅圆仓等标准仓,要利用粮情监测系统监测“三温”(粮温、仓温、气温)变化,相邻两层粮温差若达到或超过露点温差时,应及时进行机械通风平衡粮温。中储粮榆树直属库平房仓密闭仓内环流技术经验比较成熟,目前各地都在试验推广。二是罩棚仓、简易储粮罩棚因结构原因,封闭性能差、吸热强、仓温高、粮温高,粮食易发热及结顶,要重点关注上层和表层粮情,以及通风死角的粮情变化,特别是对门窗以及墙壁薄膜附近的粮食加强监测,对薄膜内的粮食务必清理干净,避免粮食发热生霉。要经常翻动粮面,人工踩踏粮面,通过粮食的松散程度,观察有无发热及结顶现象。如果粮堆表层发热点小,可以局部翻动,开沟散热处理;如人工翻动效果不明显,需要采用单管风机通风降温;如果表层发热面积较大、点位多,就需要将发热粮食灌袋移到仓外,晾晒处理,并继续选择时机通风降温。三是“穿衣戴帽”的露天囤和露天垛由于透气性差,极易出现粮食局部发热结露,应在天气晴朗时,适当揭开苫布,散热散湿。席茓囤相对于“穿衣戴帽”的露天囤,由于筛网通气性较好,要重点查看囤帽是否漏雨、塌腰,发现问题及时修缮。

除按《粮油储藏技术规范》及有关制度规定进行正常检查外,还要根据季节、粮温、粮堆的部位及粮食质量情况进行抽查,及时掌握仓库中虫害的发生与变化,做好春夏防虫、防鼠、防雀。新货位要按照《粮油储藏技术规范》中“有害生物控制”要求,采取相应防控措施;原有货位要加强墙边、墙角、门口、窗口的观察,如发现细腿蜘蛛,则预示生虫,要及时采取措施消杀。合理布设挡鼠板、捕鼠笼、诱饵盒、防雀网等防鼠、防雀设施,减少鼠、雀危害。另外,如遇风雨天气,应随时检查仓房及货位有无破损和渗漏现象,风雨后要及时检查粮情。

四、加快仓储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经过几年建设,吉林省符合储粮条件的仓房已具规模,为适应行业信息化管理和发展的需要,要加快推进粮食仓储设施智能化建设,实现绿色生态储粮,提升粮油仓储管理现代化和规范化水平。省级储备粮企业试点先行,带动地方条件好的企业实施仓储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粮情监测、机械通风设备、视频监控以及仓储智能化等系统,打造智能粮库,提高仓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随着标准化储粮设施和储粮新科技的推广应用,实施人才兴粮行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迫在眉睫。一是深入开展储粮安全教育培训活动。进一步加大储粮知识的教育培训力度,适时开展全员培训,使干部职工熟知安全保粮知识和操作规程,提高仓储管理人员应对处置能力。二是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要实施高、中、初三级人才培养战略,重视基层仓储、检验人才培养,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力度,以产业聚才、以岗位育才、以能力用才,培养一定数量的专业能手,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爱岗敬业的人才队伍。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强与吉林工商学院、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基地联系的同时,做好省粮油质量检验监测站、长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省粮油经济研究所三个粮食行业特有工种培训和鉴定基地建设,为实施人才兴粮战略提供保障。

(作者系吉林省粮食局副局长)

猜你喜欢

粮情储粮技术规范
粮库粮情智能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苏区研究》技术规范
渭南农户储粮的调查与分析
立足赣州粮情实际 确保区域粮食安全
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技术规范认证综述
《杭州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编制的必要性探讨
中储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之我见
国内首座球形粮仓储粮效果及特性
CGSR-GDCSIV型粮情测控系统通过中国粮油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
粮情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