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再考及其互补潜势初探

2016-07-13陶守存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15006

大众文艺 2016年18期
关键词:二者语言学隐喻

陶守存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215006)

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再考及其互补潜势初探

陶守存(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15006)

语言中的隐喻及隐喻思维是认识主体理解概念、思维及感知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作为该领域内两大主研究阵营,也为窥探语言与思维二者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拟以隐喻和隐喻思维为出发点,概述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的含义及特点,比较二者间的异同,尝试挖掘二者的互补潜势。

认知隐喻;语法隐喻;语言与思维;互补潜势

一、引言

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外壳”表示语言与思维二者之间关系的说法有待商榷。聋哑人或语言障碍人群,没有语言能力,但通过模仿具备思维能力;盲人,具备语言能力,但其思维源泉并不止于“听说”,也包括想象。因此,存在没有语言的思维,而语言也不是进行思维的唯一工具。故,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形式,这一说法或更能准确描述二者的关系。

据史鑫(2002:42),普通语言中有70%来自于隐喻或隐喻概念,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化的。由于语言中的隐喻是思维的外在形式,因此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隐喻式的。认知语言学学派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派均十分关注隐喻研究,双方的研究本质、重点及方法不尽相同,在此背景下,本文拟先系统阐述两派的研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初探二者互补发展的可能性。

二、认知隐喻再考

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隐喻是人类进行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隐喻不仅仅是通过A事物的特点认识B事物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进行理解、认知过程的一种思维模式。认知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涉及两个认知域的语义活动,即通过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任何一个概念隐喻系统下都可以衍生出众多认知隐喻,这些隐喻共享连贯的内部原则,呈现出内质统一的认知模式。

自身体验是隐喻认知的桥梁和纽带。隐喻认知并不是任意的,人类之所以能够找出两个概念域之间的联系,是因为依靠自身经验作为媒介,创建联系的过程受到意象图式的控制。意向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Lakoff & Johnson,1980)。身体体验都是意象图式的主要来源。不同的文化间对相同的意象可以有相同或不同的身体体验。

三、语法隐喻再考

语法隐喻的形成主要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的理解观点。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主要是有三个层级组成的,语义、词汇-语法及语音。三个层级间是由下至上实现的关系,语音是词汇-语法的实现形式,而词汇-语法组织构成语义。韩礼德(Halliday)认为语法隐喻是予以语义项目从语义层向词汇-语法层的实现过程中的变异的结果,即在实现某一特定的语义时,没有采用与常用的词汇-语法表现一致的形式,而采用了另外一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这时便产生了语法隐喻。一致式是正常的语义实现形式,而非一致式是语法隐喻的表现形式。

语法隐喻的主要分类。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是语法隐喻的两大主要类别。概念语法隐喻最普遍的体现形式是名词化(nominalization),即用名词来表示本应由动词、形容词或介词表达的过程、性质、状态等含义。名词化不仅可以通过事物的形式表现过程和性质等,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拓展意义潜势,表现出事物或个体与主体间的逻辑关系,蕴藏了从物质到心理过程的变化。

四、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之异同及互补潜势初探

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都非常关注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意义,使得意义更加丰富,而二者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不同:

1.研究视角不同。认知隐喻遵循认知语言学的原理,重视隐喻在概念系统中的运作机制,运用知语言学中的体验哲学理论,生活经验对其有可参照性。而语法隐喻从系统功能角度出发,强调语言的功能,重视词汇-语法本身可用于表达意义的能力,寻找形式体现的意义动因,很少将体验认知融合都目前的研究中去。

2.应用领域不同。认知隐喻将认知体验和思维融合在一起,而绝大多数隐喻已经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中,所以不论是在生活、工作或是学习场合,不论是在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中,认知隐喻的应用都非常普遍。语法隐喻主要考虑词汇-语法方面的操作,非常适用于论述客观、正式的观点,保持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客观距离,因此多用于学术写作、官方报道等正式语体中。

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的互补发展可以迎合多方面的研究需求、教学需求及社会需求。

1.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所强调的“语法”和“隐喻”可以通过认知语言学的思维方式得到更加全面的解释,语法隐喻研究可更多结合认知视角;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的许多概念隐喻是建立在后者的实体隐喻基础之上的。人际语法隐喻中经常使用到的运用小句代替副词来表达特定的人际关系,这与认知隐喻中对多方面认知主体间关系的识解有共同之处。

2.教学环境中,提高学生的隐喻使用能力是提升学生语言综合水平的重要目标。学生不仅需要理解日常生活和学习交流中隐喻的使用情况,还需掌握正确使用词汇-语法隐喻创造逻辑连贯、论证有效、理据客观的学术作品,尤其体现在学术写作方面。

3.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的互补发展将融合社会视角与认知视角,可有效地用于话语分析或篇章分析,进而了解说话方的隐藏涵义。此研究可结合跨学科的优势,如与社会学、心理学及公共关系学结合起来,对社会话语、学科话语及公共甚至外交话语中普遍存在的隐喻进行分析,必会推动社会各方面的有效交流。

五、结语

隐喻是日常生活中用于感知、思维概念最常见的方式之一,语言中的隐喻和隐喻思维二者更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本文首先概述了二者的研究内容与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比较了二者在产生机制、研究重点及应用领域方面的不同,最后分析总结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结合研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二者的结合研究也为未来的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向。

[1]侯建波.语法隐喻:新解与反思[J].外语教学,2008(5).

[2]刘洪云.认知隐喻理论再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

[3]史鑫.隐喻的思维本质与认知功能—由隐喻与隐喻思维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4]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外国语,2003(3).

[5]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陶守存,苏州大学在读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二者语言学隐喻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摇曳
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版《〈红楼梦〉教学法》:要览与反思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Units 13—14词语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