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离语境下民间文学活动的三大悖论与民间性回归

2016-07-13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05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22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悖论语境

王 瑜 (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050000)

分离语境下民间文学活动的三大悖论与民间性回归

王 瑜 (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050000)

民间文学文本的出现,使得民间文学活动出现了场景分离;民间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专业化创作与教育活动,并未使其得到长足发展;传播载体的丰富,并未使得民间文学活动出现单纯正向加强,而是与文本的互文作用明显。面对民间文学活动面临的三大悖论,民间文学的文本创作及民间文学的传播瓶颈凸显——文本重发掘、搜集、整理,创作力不足;传播过程中的民间属性弱化。大众传播下的分离语境,加强民间文学的田野式创作,重视上升为第二大影响因素的渠道建设,促进民间文学民间属性的回归,是解决其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活动:民间文学文本:大众传播分离语境

一、民间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三大悖论

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古老的文艺活动,其创作主体为从事各项劳动的民众,至文字出现,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转化为文本形式被记录下来,逐渐形成今天的民间文学文本样式。提起民间文学,很容易将其固化为民间文学文本,而将民间文学的外延狭隘化。说唱艺术、戏曲表演等形式,同样担当着传播民间文学的重任。以口头语言为讲述手段的民间故事,在早期传播过程中,场景与表演同为传播要件,共同构成民间文学的完整展示手段。

随着民间文学文本的出现,古老传统的民间文学活动经历了文本与传播过程的分离,民间故事的讲述与受众接收分离。讲述式表演无用武之地,交互式场景缺失,受众通过纸质或电子化设备自行接收解读文学信息。文本的产生在保存与研究方面贡献卓越,但在传承展现方面,甚至背道而驰。

不能称为民间文学本体的民间文学文本,在整个民间文学活动中居于首端,民间文学文本的创作主体主导着文本的呈现形式。民间文学的创作主体由从事各项劳动的普通民众,发展为专业化创作队伍,专业化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然而悖论再次出现,便利条件及深厚积累并未给民间文学创作活动带来较大成果,有影响力的民间文学作品仍旧多集中在前人的创作之中。

随着传播媒介的丰富,以各种期刊杂志、书籍为代表的民间文学阵地,以及电子书、网络阅读平台,标志着民间文学传播载体已具备一定数量。但在分离语境下传播渠道的畅通成为一把双刃剑,与文本间的“互文”效应凸显,传播的正向与负向蝴蝶效应显著。好作品在自身获得肯定的同时,传播媒介的影响力也得到了提升;反响平淡的作品同时给载体带来了负向减分。

二、民间文学活动面临的瓶颈分析

面对民间文学本体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三大悖论,民间文学活动面临两方面的尴尬:一个是文本创作上的不足,一个是大众化传播链条将其文学性进一步强化,民间性进一步弱化。

民间文学文本建设上,在发掘、搜集、整理方面成效显著——以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这一重大项目为代表,涵盖全国范围内具有保存价值的故事、谚语、民歌史料。文本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文本创作,在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中得到了细化专业化发展。例如,戏曲中的剧本、电影剧本,它们与演员的表演共同成为作品成功的保证。即民间文学的创作主体,在民间文学讲述场景这一民间性削弱后,出现了分流,他们中的某些成员成为了其他展演艺术形式的幕后贡献者;而固守民间文学文本创作的人员逐渐减少,创作动力不足。

民间文学传播活动的完成,标志着民间文学活动的结束。因分离语境的限制,民间文学活动更多地成为一种阅读活动而非展演活动。这就砍断了传统民间文学活动的一翼——民间性,主动自发状态下的个性化阅读使得受众单纯地将民间文学的文学性定义为民间文学的唯一特性,而忽视了其民间属性,民间文学活动沦为了文学活动范畴下的阅读活动。无场景化交流,只能依靠受众的既有经验自行解读文本,传播链条的增长给民间文学带来了不确定性。

三、瓶颈的解决之道——对民间属性的回归

传统的民间文学活动在大众传播环境下,虽得益于传播渠道的增多,却使得自身的完整性及民间性日益萎缩。面对民间文学活动发展的困难与问题,呼唤民间性的回归,解决文本建设与传播渠道建设中的悖论已刻不容缓。

首先,民间文学活动的发展离不开永动式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丰富民间文学活动的内涵。传播链条的加长,对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民间文学的创作更多地要归于田野,从田野生活中寻求灵感,接地气。着眼于传统主题的拓宽,关注当下,将永恒主题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着眼于题材范畴的拓宽,今天的创作不能躺在前人既有的成就之上;着眼于布局谋篇的创新,故事核老化、情节重复同质化都是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试错;着眼于语言的口头话、形象化,而非追求纯文学语言的南辕北辙。现时的民间文学创作,在遵循虚实结合创作手法的前提下,应回归民间属性。例如,古老神话传说因其开放性主题,未有盖棺定论,为当下民间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上古远古时期鬼怪形象的出现及塑造体现了先民对鬼神的敬畏,是物质文化生产力不发达情况下的产物,但其身上所附着的文化意义,是在物质文化生产力大大发展的今天可深入演绎的对象。

再来看传播渠道建设,既然场景接收分离已成为大众化传播时代的题中之义,渠道取代场景,已成为民间文学活动的第二大影响因素,也可以说,渠道代替了民间文学活动的民间性,而成为了它本身。民间文学活动成为了一种融入了更多环节和创作的大传播链条。传播渠道与融入大传播链条的民间文学活动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做好民间文学传播的正向传导,是渠道建设的首要任务。专业化期刊在这块阵地中担当着先锋,其前沿化的创作与探讨,引领民间文学的发展方向;大众化期刊及阅读平台建设,影响民间文学活动的传播范围及效果。复合专业性及大众化期刊、网上阅读平台,是民间文学渠道建设需做好的基础性工作。做好民间文学传播活动的延伸性工作同等重要——民间文学与有声化、影视化及舞台表演方面的结合,弥补民间场景互动的缺憾;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与动漫结合,可生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形象符号;文本中的情节发生地,借助民间文学这一艺术形式,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

[1]户晓辉.民间文学:转向文本实践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4(8).

[2]万建中.“民间文学志”概念的提出及其学术意义[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3]王娟.当代民众生活中的民间文学——兼谈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J].民俗研究,2016(3).

[4]王鹏,庞雯.关于大众传播语境的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6(6).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悖论语境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视神经炎的悖论
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保护
《神话与民间文学
——李福清汉学论集》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帽子悖论”
美妆悖论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