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符号文本的创造与解释
——新新媒介下的表情包

2016-07-12林晓冬南京艺术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表情符号符号媒介

林晓冬 (南京艺术学院 210000)

新符号文本的创造与解释
——新新媒介下的表情包

林晓冬 (南京艺术学院 210000)

在被各式各样数字产品所包围的今天,互联网显然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技术属性而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新新媒介时代也随之到来。人们对新新媒介的使用频率已经超越对电视机、书籍等传统媒介的使用频率,与此同时,表情包符号作为新新媒介上特有的符号体裁也正在被用户大量生产、大量使用,逐渐成为用户在新新媒介上主要的交流内容之一,甚至与传统的文字并驾齐驱。从符号学角度来看,表情包属于符号的一种,是“携带意义的感知”,表情符号的诞生过程也是新符号文本的创造过程,与其他符号不同的是,表情符号依托于新新媒介,以新新媒介为土壤,在使用上,表情符号的解释上更加自由,由使用者的需求决定其意义,内涵不受内容局限。本文将从表情包符号文本的创造与解释两个角度来讨论表情包的符号学原理。

表情包;符号文本;新新媒介;符号传播

表情包,实际上指的是多个同类型表情组成的系列表情的集合,通常是由群众对其抱有特殊印象的明星、网络近期流行的语录以及动漫、影视截图为素材来源,配上一系列与图像意境像匹配的的流行文字,用以表达使用者所需要传达的特定含义。表情包以幽默搞笑居多,将自身的情绪以诙谐的形式表现,对传达一些“不可言传”的内容起到表意的作用。在表情包的使用上,主要集中于新新媒介中的社交媒介,常见于:微信聊天、微博配图等使用场景。表情包配合文字的意境,可以更加形象地传递出文字所不能传递的意义,同时由于表情包所附带的诙谐、幽默属性让原本乏味枯燥的文字生动起来,更加直观、准确地表达出使用者的真实情感。

自互联网普及以来,从最开始的标点符号组成的简单表情到早期表达简单情绪的QQ表情,从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火爆的各种系列表情包,再到2016年年初由台湾明星周子瑜的台独倾向为导火索而导致大陆网友和台湾网友在Facebook上爆发的表情包大战,以及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中国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因其夸张的表情以及坦率的性格被广大网友截图做成表情包在新新媒介中广为传播。与此相对应的,表情包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静态到动态,由他人提供到个人创作。这一切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表情包正在成为人们在网络生活交流互动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并逐渐形成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作为交流工具的表情包,除了其所蕴含的娱乐文化,也显示了新新媒介下人们交流的新特点。

国内学者赵毅衡为符号下了一个简单而又清晰的定义: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

他认为,意义必须要用符号在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反过来说,没有意义可以不用符号表达,也没有不表达意义的符号1。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处处充满了符号:不论是日常交流时使用的语言、文字还是大街小巷的图文广告,无一不是携带意义的感知——符号。表情包作为在互联网上交流时传递信息而存在,符合符号的内涵性质,它的存在符合新新媒介中人人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传播特点,适应新新媒介所提供的生存土壤,并且只有在新新媒介上才能传递出表情包所蕴含的特殊文化内涵。也就是说,表情包是新新媒介上众多内容中的一种体裁,由新新媒介而生,且只能在新新媒介上传播的一种符号文本。

一、表情包符号文本的创造——新新媒介为表情包提供了生存环境

20世纪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提出过一个重要的理念,媒介即讯息2。主要内容为: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也就是说,“有某种媒介才能讲某种故事”:口语传播时代人们的交流仅仅停留在身体所能够到达的地方,仅仅将声音与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文字的发明使前人的文明得以保留与继承,打破了在原始社会中五官平衡的状态,突出了视觉的重要作用,让人们从感性思考走向理性思考;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文字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电子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某种内容的表现必须依托于相应技术的存在,例如,有了3D技术,我们才能坐在电影院看到3D电影;有了移动数据技术,我们才能在各地使用手机利用互联网获取全世界的资讯。新新媒介的发展也同样为表情包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一)新新媒介的指导原理与表情包

新新媒介是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在他的书《新新媒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新新媒介指的是“能使消费者独自成为生产者的社交性媒介”,其最大特征是“人人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3。在保罗•莱文森的定义里,新新媒介包括Facebook、Youtube、Wikipedia等,在国内,相对应的是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百度百科、优酷网等各视频网站等。新新媒介的三条指导原理与表情包的出现和发展不谋而合:

1.每个消费者都是生产者

在新新媒介上传播的众多表情包中,除了早期各社交产品生产者所设计的一套默认表情意外,其他所有表情的制作者几乎全是普通网友。在新新媒介上,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当下的热点话题制作表情包进行传播,用户既是表情包的使用者又是生产者。例如,用户们不断使用《还珠格格》电视剧中的尔康形象来制作令人啼笑皆非的表情包用于交流或表达情绪:网友们通过对电视剧中视频图像的截图,在图像处理软件中为其添加文字,赋予图像原本所不具有的含义,完成后在社交媒体中发布、传播。这样的一系列过程中,用户作为表情包的消费者的同时,也是表情包的生产者。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中绝大部分的表情包都来自于用户。

2.你能免费获取信息

在社交媒体中,用户所使用的表情包,除了一些专业从事漫画形象设计的从业者所设计的表情包外,其他所有的表情包的获取都是免费的,任何人都可以下载使用,不需要给生产者费用就可以自由使用、传播。

3.竞争和互相催化

在某些情况下,用户相互调侃的方式不再是单纯地使用文字语言,而是制作表情包以更生动形象地表达含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不断制作新的表情包,激发创新力,创作出全新的表情包。2016年年初在facebook中大陆与台湾的网友所进行的“表情包大战”中,为了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双方网友都不断制作表情包,用以回击对方的观点,许多大陆网友甚至制作了介绍中国发展与大陆各地区特色的科普系列表情包,用以向台湾网友来讲述他们所不了解的中国大陆。有趣的是,许多台湾网友因为看到了这一系列表情包而对中国大陆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与大陆网友成为了朋友,放下敌意和平交流。

(二)人真实表情的延伸——表情包与“在场交流”

麦克卢汉在他的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他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4。在这个定义之下,人们可以借助不同的媒介延伸和拓展感官:文字是人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同时延伸了人的视觉和听觉。在媒介的帮助下,感官不断延伸,人们交流范围不再局限于所能到达的物理范围。新新媒介时代,听觉、视觉、触觉等所有的感官都得到了延伸,视觉逐渐成为感官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表情包的存在恰好证明了这一点,在表情包中,最重要的信息是以图像的形式展出,而图像的重要性也大大凸显了视觉在感官中的领导地位。

清水几太郎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原因是环境的扩大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化。人们与大多数重要的“实物”不可能保持实际接触,只能依靠传媒提供的第二手信息——“拷贝”5。同样的,在当今社会的媒介技术下,我们能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信息,不需要来到对方面前,只需要通过手机、电脑就能够跨越物理的限制和远方的人进行交流。远距离交流时的我们,在大多数非语音、视频通讯的情况下不能感受到对方的语气,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只能通过文字来进行交流。另外,意义不在场,才需要符号6。解释意义不在场是符号过程的前提。

表情包作为一种符号,实际上是人真实表情的延伸,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代表了面对面交流时的所需要做出的肢体或面部表情,实际上是在模拟“在场交流”,以弥补在远距离交流时只能使用文字交流的遗憾,另一方面,肢体、面部表情所能传达的信息更为丰富,一个表情,一个眼神所传达出的信息超越了书面文字所传递的内涵。

二、解释与使用自由——表情包符号与认知差

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符号,不论是大街小巷的广告亦或是各式各样书本里的内容,我们常常会看到网络上的新闻评论中,许多人为了同一内容产生异议进行争执;或是在命题作文写作中根据命题文本而写出来的文章有人获得了低分,有人获得了高分。产生这一结果的最大原因在于:人们对同一符号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任何解释都是解释,在符号传递过程中一共有三种不同的意义:发送者(意图意义)——符号信息(文本意义)——接收者(解释意义)7。表情包符号也是如此,交流双方若要无障碍使用表情符号交流,那么对同一表情符号的文本意义需要有一致或接近的理解,这样,接受者在获取发送者所发送的表情包时才能正确的解释出发送者所要传递的意义。当然,上述理解后的结果是在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很多时候,由于认知差的存在,接收者很难第一时间正确理解发送者的意图意义。

认知差即自己对关于某事物的认知不满意,或是对另一个关于某事物的认知不满意,而认为自己现在的理解可以对此进行修正8。简单来说,认知差就是双方对所传递的符号信息也就是文本意义具有不同的理解,导致解释出来的意义存在差异。在人们使用表情包时,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在少数。最典型的例子来自于父母与儿女对同一表情包的不同解释。

例如,在QQ、微信中产品开发者所内置的默认表情中,“微笑”表情在儿女的使用时解释为“冷漠”“我有点不开心了”和一些讽刺的意味,而父母在使用这一表情时所传递的意思是“开心”或我们传统理解上的“微笑”,是真正地通过表情符号“微笑”来替代真实表情的“微笑”;“再见”表情在二者之间也有截然不同的解释,儿女在使用时传递的是“我不想跟你讲话了”,而父母使用“再见”表情时传递的意思就像当面交流时招手告别时的“再见”或“下次再聊”。由于这样的原因,儿女和父母通过聊天软件交流时常常会被父母所惊吓,认为父母发送这些表情时有另一些意味或是对自己表现出了不满,导致在儿女眼里交流的“雷区”到了父母那里是非常正常的交流,从而产生交流上的障碍,甚至有可能因为理解上的差异导致交流障碍,从而产生矛盾。上述例子就是我们在使用表情包符号时由于对表情符号的理解和解释的不同所产生的“认知差”。

使用表情包符号时出现的认知差是与其他情况下出现的认知差一样,属于主观的感觉,当交流中的一方在发现交流双方对同一符号有不同解释时就会对符号的理解做出相应的修正,进行“解释循环”。当年轻人看到父母发送微笑表情时,也许第一时间将这个符号的含义解释为“冷漠”,很快地又发现父母传递的其实是真实笑脸的意思,因此又将这个符号的解释修正为“微笑”。反过来父母在接收到儿女含有“不想跟你讲话了“的再见表情时,将其理解为普通“再见”“下次聊”的含义,由于对年轻人文化的不了解,因此不认为这一表情符号有什么特殊含义而做出任何解释上的修正。

根据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在使用表情包时,发送者和接收者可以对表情符号有截然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解释不妨碍双方对同一表情符号的使用。也就是说,表情符号的意义取决于使用者对表情符号的认知,只要某个表情符号能够帮助使用者表达意义,那么这个表情符号就可以被使用。

三、结语

表情包符号的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新新媒介诞生和发展的过程,表情包作为新新媒介上特有的内容符号体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在新新媒介的环境下,用户赋予表情包符号的极大的创造自由与解释自由,体现了新新媒介“人人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核心特征。从表情包的使用上可以看到使用者们对在线交流模拟“在场交流”的需求,表情符号替代“实质存在”成为聊天交流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人们对“真实交流”的追求。可以说,新新媒介为表情包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表情包符号为新新媒介的使用者提供了文化表达的载体,成为使用者表达的新工具。

注释

1.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二版:2.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0:37—52.

3.保罗•莱文森. 新新媒介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4.

4.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0:85—93.

5.清水几太郎《社会心理学》[M].岩波书店,1951:120.

6.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二版:45.

7.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二版:49.

8.赵毅衡.认知差:解释的方向性[J].南京社会科学,2 0 1 5(5):111-116

林晓冬,硕士,单位:南京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研究 。

猜你喜欢

表情符号符号媒介
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你发的每个表情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学符号,比多少
世界表情符号日
“+”“-”符号的由来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这个表情符号,你用对了吗
表情符号玩上瘾 时尚爱尝鲜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