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岸主流媒体对“习马会”报道议题的框架分析

2016-07-11史若天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8期

史若天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00)



两岸主流媒体对“习马会”报道议题的框架分析

史若天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00)

摘 要:“习马会”的顺利召开是2015年发生在中国的重大政治事件,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大陆与台湾两岸媒体纷纷聚焦“习马会”,对其进行了跟踪式报道。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它们的报道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鉴于此,本文以框架理论为指导,选取大陆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以及台湾主流媒体《联合报》、《自由时报》于2015年11月7日、8日两天刊发的所有与“习马会”相关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对新闻报道的议题进行内容分析,整理出统计数据,进而研究两岸主流媒体对“习马会”的新闻报道所建构的框架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两岸媒体;“习马会”;框架理论

一、绪论

2015年11月7日下午3点,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进行会面,这是两岸领导人自1949年至今以来举行的首次直接会面。关于“习马会”的相关信息,自公布之时起就引起两岸舆论的高度关注。大陆方面,主流媒体持续跟进报道,表达政府立场,解读“习马会”的台前幕后;台湾方面,由于实行多党派交替执政的政党政治,同时又值即将到来的2016领导人换届选举,所以蓝绿双方彼此攻势明显,舆论呈现出激烈的二元对立形态。

二、框架理论视角下的差异分析

梳理和比较代表两岸主流媒体的三份报纸《人民日报》(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及《联合报》、《自由时报》于11月7日、8日关于“习马会”报道议题的统计数据,总体而言,《人民日报》和《联合报》、《自由时报》对“习马会”的报道在内容上有很大差异。现利用框架理论将两岸主流媒体的主要差异加以整理,呈现如下:

(一)会前准备情况:“秩序井然”框架与“安保升级”框架

据统计,《人民日报》未刊载关于此议题的新闻报道,故作《联合报》与《自由时报》的差异研究。

统计发现,《联合报》在关于会前准备情况的议题报道中,建构出的是“秩序井然”的框架,一切准备进展顺利,气氛和谐;《自由时报》构建出的则是需要“安保升级”的框架,营造了紧张、不安定的氛围。

(二)会前国内舆论:“里程碑”框架、“政治布局”框架与“民主倒退”框架

据统计,关于该议题的报道,三份报纸都有涉及,且框架不同,故作三者的差异研究。

统计发现,《人民日报》所刊载的报道,无论是港澳媒体、专家学者还是普通民众,对“习马会”都是充满期待的,国内舆论纷纷认为这将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面。

《联合报》所刊载的报道普遍认为,即将举行的“习马会”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一次突破,这次会议主要由陆方促成,是习近平主席关于两岸关系发展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习马会”并非马英九主动为之,且目的在于通过强调“九二共识”为两岸关系的下一步和平发展做好铺垫。

《自由时报》所刊载的报道中,各界人士纷纷对“习马会”以及马英九本人表示谴责,认为其严重违背了民主原则。原因是其事先没有任何预兆,突然公布会议安排,打得民进党一个措手不及。

(三)会前国际舆论:“一致看好”框架

统计发现,两岸主流媒体当中,只有《人民日报》刊载过“习马会”召开前国际舆论的相关报道。《人民日报》节选一些西方媒体的言论,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传达了西方媒体对“习马会”一致看好、充满期待的态度。

(四)会议召开及细节呈现:“两岸一家亲”框架、“巩固九二共识,试探一中各表”框架与“引台入瓮”框架

据统计,《人民日报》、《联合报》以及《自由时报》在报道这一议题时的侧重点有很大差异,建构的框架自然也十分不同。

具体来看,《人民日报》对于该议题倾向于使用客观报道,还原“习马会”从双方领导人从入场到会议讲话,再到会后共进晚餐的全过程,尤其注重对细节的描写,体现出“两岸一家亲”的和谐画面。此外,《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习近平的讲话,但未做任何信息解读;马英九的讲话内容没有提及。

台湾主流媒体与大陆主流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关于会议召开的报道更多的是解读性的信息而非简单的情景再现。其中《联合报》与《自由时报》解读的角度又有不同,需要分开分析。

《联合报》的报道侧重点在于习近平强调“九二共识”、马英九回应“一中各表”,将本次“习马会”视作一场关于“九二共识”定义权的角力赛,并仔细推敲了双方在讲演稿以及闭门会谈时使用的语言,解读其中的含义,说明马英九并非未做任何努力。

《自由时报》的报道侧重点在于马英九在会面过程中不仅不提“中华民国”,反而与习近平所谓的“血浓于水”相互应和,该讲的内容都没有讲到,有“引台入瓮”的嫌疑。《自由时报》所代表的民进党对此次“习马会”极为不满,认为台湾落入了习马二人共设的“圈套”。

(五)对两岸今后发展的意义:“和平发展”框架、“维持稳定”框架与“被动统一”框架

《人民日报》对本次“习马会”的态度几乎全部是正面的,认为这次会面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更为两岸今后的和平发展铺平了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报道充分显示了大陆政府对两岸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相较于《人民日报》,《联合报》关于此议题的相关报道虽然在数量上也占了很大比重,但是态度显得不那么“乐观”。在台湾主流媒体看来,两岸的关系并不像大陆所言那么和谐,不少台湾民众对“一个中国”的提法有很大抵触,不少台湾学者对两岸今后的发展状况并不看好,甚至认为有开战的可能。但是“习马会”的顺利召开给这些人吃了一粒定心丸,至少暂时打消了他们对于战争的忧虑。因此,《联合报》把此议题的报道重点放在了“习马会”的定心丸作用上,认为这是保证两岸今后稳定发展、维持和平的标志。

与《联合报》不同,《自由时报》关于此议题的报道很少,仅有的几篇报道大多是在强调“习马会”给两岸关系发展带来的主要作用,即把台湾带入“被动统一”的轨道。

(六)对台湾换届选举的影响:“不会加分”框架

由统计可知,大陆主流媒体并未对此议题刊载过任何报道,因此我们只讨论台湾两家主流媒体关于“习马会”是否会对台湾换届选举产生影响这一议题所建构的报道框架。

据统计,《联合报》与《自由时报》关于此议题的报道并不多,均只有3篇。值得一提的是,两家政治立场相互对立的报纸在这一问题上实现了意见的统一,即都不认为“习马会”的举行会对2016年1月的台湾大选产生重要影响,外界之前所做的“为国民党选情加分”的预测恐无法实现。

(七)对习、马表现的评价:“美中不足”框架与“倾中卖台”框架

同上,大陆主流媒体也并未对此议题刊载过任何报道,因此我们只讨论台湾两家主流媒体对习、马二人的表现作何评价这一议题所建构的报道框架有何差异。统计发现,两份报纸对于习近平的评价不多,且基本都是正面评价,评价内容基本无差异。因此,笔者将主要就两份报纸对马英九的评价作差异分析。

《联合报》作为马英九所属党派——国民党的代表报刊,对本次“习马会”上马英九的评价比较中肯,以肯定为主,但也有少量批评。肯定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认为马英九出席“习马会”是在为台湾今后与大陆更进一步的交流合作铺路搭桥;二是认为马英九敢于在大陆最高领导人面前直接提出“一中各表”、“中华民国”等词语,政治勇气可嘉,但是在遣词造句上有一些小问题。

《自由时报》作为与马英九所属党派相对立的党派——民进党的代表报刊,对本次“习马会”上马英九的表现可谓失望至极,指责其违背了台湾的民主原则,只提“一中”不提“各表”,辜负了台湾人民的信任,伤害了台湾的主体性,言辞之激烈令人瞠目。更有甚者认为马英九的言行是在“彻底消灭中华民国”,必须对其实行法律制裁。

表1 三份报纸关于“习马会”的报道议题框架

三、结语

在报道议题方面,三份报纸建构的框架呈现出很大差异。(见表1)其中,《人民日报》的议题选择基本围绕会前国内舆论情况、会前国际舆论情况、会议召开的过程及细节、会议对今后两岸发展有何意义四个角度进行,对“习马会”的召开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台湾两家主流媒体没有选择“会前国际舆论情况”这个议题,但其包括会前准备情况、会议对台湾大选有何影响,以及对习、马二人的评价三个角度,这是大陆主流媒体未曾涉及的。其中,《联合报》对本次会议为维持两岸今后的和平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表示认可,但同时也坚持“一中各表”的表述方式,认为陆方一再强调“九二共识”有强设政治框架的意味。《自由时报》对本次会议的报道集中在对“习马会”本身以及对马英九的强烈批判上,谴责国民党是在“黑箱操作”,毫无民主可言;更有大量文章批判马英九在会上只提“一中”不讲“各表”,是“丧权辱国”的表现,让台湾人民失望透顶。

参考文献:

[1] 陈兴中.两岸媒体新闻报道差异探析[J].东南传播,2013 (9):25-27.

[2] 孙宜君,张佳佳.两岸媒体对“三鹿问题奶粉”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以《人民日报》、《联合报》、《自由时报》为例[J].阅江学刊,2010(3):42-47.

[3] 陈阳.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J].国际新闻界,2007(4):19-23.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086-02

作者简介:史若天,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5级舆论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