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2016-07-08黎奕娜

关键词:教育方式

【摘要】 新时代新形势下,人人追求平等,个性愈发张扬,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不再因为师者的身份而成为绝对的权威。于是,当下的德育教育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方式上不断思考,乐于革新,尽力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笔者试从“自身曾经受过的教育”和“现在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两个方面出发,分析教育方式的有效性,论述如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 有效教育 无效教育 教育的有效性 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7-064-02

0

当“有效教育”这个概念在当今教育领域中以各种姿态频频出现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另一个概念:“教育的有效性”。作为曾经受过教育和现在正从事教育工作的一员,我个人一直以为,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应该有它的优点,不管在大家的眼中它看上去是否“有效”,反之亦然。所以无需去争辩某一种方式是“有效教育”还是“无效教育”,而在于思考如何去提高每一次教育的有效性。

一、从我所接受的教育看教育的有效性

我接受的家庭教育:我父亲是个典型的暴力家长——狼爸。我在父亲面前从小就尽量“乖”,因为不乖会挨打。最严重的一次是五年级时因为背诵《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的语调吊儿郎当,我父亲狠狠地“教育”了我,结果是我的左边胳膊半个月都无法正常穿衣服。最近的一次是我33岁的时候,身为人母的我因为我儿子的教育问题与父亲有了争执,我难得的一次“出言不逊”让他老人家扬起了巴掌,“可惜”落到我脸上之前被我妈妈劝开了,临走还留下一句话:“我的女儿我就要打,哪个讲打不得!怎么了!”

按当年很多看着我长大的叔叔伯伯阿姨的理论,黎奕娜你能有今天,都是你爸爸打出来的;套用当下热门的概念:我父亲对我的教育那就应该是“有效教育”。

但是,初中毕业那年,当我有机会选择去长沙市一中读高中和去宁乡师范读中师的时候,我毅然选择了宁乡师范,骨子里的理由只有一个——我要离开我的家。其实除了我,那些年我的同学、邻居家的孩子和我的表兄妹堂兄妹,只要是孩子,没有人主动地、乐意地到我们家来——太可怕了!

父亲确实在不断地对我的强权中让我学了很多技能,但是儿时的我却不那么快乐!因为,我不以我学了这些东西为自豪、来自信。我的自信只来自叔叔阿姨老师和毕业考试分数的认可,当我离开了这些,我心里就会空落落的没底,甚至自卑。从这个角度看来,再套用当下热门的关键词,父亲对我的教育似乎又是“无效教育”。

最令人纠结的是,今天的我又不得不承认,“打”出来的我在那个年龄学会的东西(望城俚语叫做“奶操子”)确实又给了今天的我,尤其是我的语文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和我对儿子的教育很多的帮助。同时,和我在接近的外部环境里长大的那一群“隔壁家的孩子”现在聚在一起都会有意无意地提醒我要感谢我的父亲的“暴力”。同一种方式,倒底是“有效教育”还是“无效教育”,结论似乎相当矛盾。怎么会这样?那应该是关键词出了问题。所以,我思考,“有效”“无效”这样的词能不能放在“教育”的前面。如果不放在前面,是不是可以放在后面,变成“教育的有效性”。

二、从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看教育的有效性

说到教育,我们首先会想到父母和班主任。前一阵子看到的一句话:“中国不缺‘优秀的妈妈,缺‘正常的妈妈。”我想套用一下:“我们身边不缺‘优秀的班主任,缺‘正常的班主任。”

我曾经想做一个“事无巨细”的班主任,这样做既会被领导表扬“优秀”、被家长认可“负责任”、被学生认为“像妈妈一般”,班级管理表面上看上去也会井然有序。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的这种“有所为”让我很累,累得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反思,没有时间沉淀,更没有很踏实的成就感。发牢骚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每天做的几乎都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流水线”性质的工作;同时,班级的学生干部一方面似乎也能在短时间内在我的“经验”的指导下将一些日常事务做好,但是他们却总跳不出我的那个“经验”的框框,批判性、创造性无形中被扼制甚至被扼杀。整个班级感觉很乖,却没有声音、没有温度;不像一个集体,只是一个个坐在教室里的零件。他们像一只只牵线人偶只能被我扶着走、牵着走,自己不敢也不会迈开哪怕一小步,更不会去主动尝试,大胆选择自己最合适走的那一条路。于是,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有所不为”,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为,自己去跌倒,自己去爬起来,成长这件事之于每个人而言,只能经历、无法替代。与此同时,教育者可以优哉游哉地垂拱而治,“坐享其成”,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教育者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强作妄为。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把自己炼成一个高人,一个智慧的人,一个该出手时才出手,出手时又能有招似无招的高手。心中永远铭记:努力让孩子慢慢爬上你的肩膀,然后站在你的肩膀上,而不是活在你的阴影下。我们经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却认为,不论是给学生“鱼”,还是“渔”,最终都应该让学生有“欲”,让其有去占领知识高地的欲望,让其有尽情表现自己的欲望,让其有成为某一领域王者的欲望,这样的教育才会提高其有效性。可现实往往是,我们很多时候折腾了半天,把自己累得很苦学生还只有“鱼”。最糟糕的就是,我们很容易被今天这些盆满钵满的“鱼”蒙蔽了双眼,在一条歧路上越走越远,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就像很多人被衡*中学的“有效”蒙蔽了双眼,甘心情愿地被今天的“高考分数”洗了脑,却枉顾孩子们明天的“爱读书”“爱学习”“敢质疑”“乐创造”。

三、如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回到前面的观点: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应该有它的优点,也会有它的不足。例如: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打”,甚至是狠狠地打,有时候就可以让一个懵懂的不守规矩的孩子短期内就获取“规则意识”“敬畏之心”掌握“写好字”“背对书”等一些基本技能;同时,我们现在很多教育者不赞同“打”,是担心如果对教育对象造成了心理上的硬伤,“逃离”“叛逆”“痛恨”那也是令人忧心的;又或者,孩子被打乖了,听话了,可是创造力却完全丧失了。所以说:“打”或者“不打”本身没有优劣。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满堂讲”不见得无效:我们中国曾经的私塾先生就基本只讲,应从来没有今天的“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然而从语文学习有效的角度来说,众多的大文豪正好出在那个年代。反之,我们今天的“让课堂动起来”“自主学习”“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等说法和做法,也一定在有它显而易见的“有效”的同时,也存在着“无效”。所以说:课堂“不动”还是“互动”或是“只有学生动”本身也不存在所谓的优劣。总而言之,我们需要认定的不是某种特定的教育方式,因为,某一种特定的教育方式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我们要做的应该就是根据教师、学生和教育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本身的特质,扬长避短,寻找到最适合当下师生状态下,最利于学生短期目标达成和长远发展的某种教育教学方式。如果你是“狼爸”型的,怎么“狼”也不能伤了孩子的心,切忌在非原则性问题上锱铢必较,恰当的时候可以示示弱;如果你是“猫妈”款的,怎么“猫”也不能没有底线,切忌在原则性问题上左右游离,必要的时候也需要发发威。总之,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尽可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以身示范服人

李贽说: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此“行”应该包括“德行”和“行动”,两者密不可分。

要求学生不迟到,自己就要守时;要求学生讲卫生,爱劳动,自己看到脚下有垃圾就要弯下腰;要求学生有礼貌,主动向他人问好,自己就要热情待同事,学生向你好时更应热情回应;要求学生爱阅读,自己就要多看书……学校开运动会,老师也要跑起来;学生诗歌朗诵歌唱比赛,老师不凡亮一嗓子;学生喜欢的电影,老师可以影评;学生崇拜的偶像,老师可以偶尔提及……“德高为师”能让学生信服;“行高为师”还能让学生佩服。“服”了以后,怎会不“从”呢?陶行知先生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以为明证。

(二)晓之以理喻人

常言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教育更要晓之以理。现在的孩子个性非常强,逆反心理很重,在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前,粗暴的棍棒式和简单的灌输式也许不但没有成效,反而会取得相反的效果,更不可能让其心悦诚服。同时,现在中学生其实并不是不知会某个理,而是理离他有些远,有些空洞,他难以彻底明白(喻),也就无法真正认可。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想办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地渗透理,在讲理时更需要采取灵活、生动的方式:讲故事、做游戏、打比方……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从心里彻底明白,认可,学而为人。

(三)将心比心爱人

人是感性的动物,生而具善心。教育者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以认定学生人性本善为前提,将心比心、抛却功利地爱学生,同时也智慧地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如此走进学生的内心,剩下的事情就易如反掌了。

总之,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教育有道,但无常道。教育是个“良心活”,只要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凭良心、够用心,用慧心,那就离教育的大道不远了。

猜你喜欢

教育方式
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与教育方式分析及阐释
农业院校环艺课程教育方式与考核改革的构建
高中英语的高效作文教学法之我见
基于应用语言的英语文化导入教育方式
浅析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用户信息素质教育
优化教育方式,增强德育实效
运用多媒体实施愉快的语文教育
试论如何在初中政治课中渗入时政教育
中职生学习心理问题分析及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