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本价值确定教学内容

2016-07-08王虹霞

湖北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小弟文本教师

●王虹霞



以文本价值确定教学内容

●王虹霞

王虹霞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由仙桃市第二中学的7名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

工作室主持人王虹霞是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授课教师、省中语会会员、仙桃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仙桃名师。王虹霞多次获得省级优质课奖,先后为全省教师上示范课、做专业讲座20余节(次),有多篇论文在《中学语文》等专业刊物上发表。

不同的文本具有不同的教学价值,教师要根据文本价值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研究,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划分为主题型、写作型、诵读型三种类型,并据此确定每个文本的教学内容。

一、主题型文本

主题型文本是指主旨丰富多元、具有超越时代的生命活力、能给学生情感冲击或引起学生思考的经典名篇。教学这类文本时,教师要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让其思维受到冲击,情感受到震撼,心灵受到滋养。

1.找到文本的矛盾点

孙绍振先生说过,文本的分析如果没有矛盾,就是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抓住了矛盾点,就抓住了深入文本的钥匙,而这样的钥匙常常隐藏在文本有争议或有违常规之处。

以鲁迅先生的《风筝》为例。这篇课文中有争议的地方是:“我”为了小弟有出息,踏坏了他做的风筝。这种行为是否为精神“虐杀”呢?有人认为,“我”打着为小弟好的幌子,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强加于他,是精神虐杀;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是“我”严于自我剖析,其实这样做是为了小弟好,算不上“虐杀”。与常理违背之处是:长大之后,“我”想求得小弟的宽恕,谁知小弟竟完全不记得这件事了;按常理,“我”应该释然才对,但“我”的心情却更加沉重了。解读文本时,教师如果抓住了这两点,就不会用“亲情”“自我解剖”等简单地诠释这篇文章的主题了。

实际教学中,当学生整体感知了文本的内容后,教师抛出第一个问题:“我”的行为称得上虐杀吗?有的学生说:不算是虐杀,因为“我”的目的是严格要求小弟,让他有出息,这就像父母严格要求我们一样,出发点是好的。马上就有学生反驳:怎么不是精神虐杀?“我”“抓断”风筝线,把它“掷在地上”“踏扁”时,小弟“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把“我”的粗暴动作与小弟受到惊吓的可怜样儿放到一起作对比,可见“我”对小弟的伤害之深。

不论算不算虐杀,随着时间的流逝,小弟全然忘却了这件事,“我”应该轻松才是啊,为何依然感到悲哀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结合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的资料进行引导,学生最终理解了鲁迅先生之所以感到悲哀,是因为他认为奴役和欺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奴役者、被欺压者主动认同了这种奴役和欺压。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学生理解鲁迅是大有裨益的。

2.找到文本的关键词

文本中隐藏着作者和人物心灵密码的词,被称之为关键词。找到关键词,就找到了深入文本的通道。

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是师生耳熟能详的经典篇目。文章讽喻了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在权势面前,人们往往对显而易见的谎言都随声附和。为了引导学生悟出这种寓意,教师在研读文本时找出了这样一些句子,“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所有的骑士都说”“大家都说”“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

教学中,教师先用PPT出示这些句子,并引导学生朗读,然后问:“这些句子出现在文章的不同地方,但有一个字完全一样,是哪个字?”学生很容易找到了“都”字。教师追问:每个句子里都出现了一个“都”字,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都”的深意:大家都在自我欺骗或互相欺骗,这种谎言源于生存的压力,是专制体制下的怪胎。

《皇帝的新装》虽然有趣,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洞悉文本的主旨还是有相当的难度,而这节课中学生之所以能举重若轻地体悟出文本的内涵,应该归功于教师抓住了“都”这个关键词,并进行了合理的引导。

二、写作型文本

写作型文本要么本身具有鲜明的写作示范功能,要么文本中有“留白”之处,便于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教学这类文本时,教师要善于发现仿写点和留白处。

(一)文本的仿写点

1.抓同一场景的不同表现方法

“安静”这一场景,七年级上册的《王几何》中有这些写法:①大家睁圆了眼睛,认真而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人物神态和心理)②教室里更安静了,静得只听见周围深沉的呼吸。(夸张)③全班男女同学被他那金属般的声音镇住了,大气也不敢出,一个个睁大双眼,屏息静听。(人物心理和神态)④一时间满教室鸦雀无声。(“鸦雀无声”这个词)这样的整合提炼让学生明白了,同一场景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写的。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写“静”?学生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和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中分别悟出,以闹写静、以动写静也是写静景的常用方法。

经过这样的归纳与提炼,学生笔下的“静”也精彩纷呈了。比如,“教室里异常安静,连老师手表中清晰而细微的嘀嗒声也能听到”,这是以声衬静;“周围的人好像被孙悟空施了定身法,我简直能听到他们‘砰砰’的心跳声”,这是用夸张写静。这种仿写丰富了学生的表达形式,使他们的词汇越来越丰富。

2.抓特别的句式

七年级下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一个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包含着写景的层次和写景的重点,很适合学生仿写。

看这段仿写:“不必说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地,绿草茵茵的乡间小道;也不必说黄白色的菜蝶在不知名的小花上扑闪着翅膀,“咯咯”直叫的肥胖母鸡领着一群调皮的小鸡悠闲地啄着谷子。单是水光潋滟的鱼塘,便是我多姿多彩的水上乐园。……”学生围绕乡间美景,从静物写到动物,从次要写到主要,整段话层次清晰,词汇丰富。

再看这段:“不必说为补天而炼五彩石的女娲,为给人类带来温暖而倒下的夸父,为帮助穷苦人而把身上的金片撕下来的小王子;也不必说为人民服务的雷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无偿开垦荒山植下绿洲的杨善洲。单是这普通大街上的普通人们,也时时奉献着爱心。……”学生抓住“奉献”这个关键词,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写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把这个句式的特征表现得十分到位。

3.抓叙事的方法

把事叙述清楚,并在叙述的过程中突出重点,是初中作文训练的重点之一。

七年级上册的《我的老师》有利于达成这种教学目标。这篇文章的叙事方法主要有:详略得当地叙述几件事,比如详写蔡老师教“我们”读诗、蔡老师批评“我”的“反对派”们、“我”睡梦中爬起来去找蔡老师三件事,略写其他事;抓住细节叙事,比如打“我”时的“笑”,把“我”扮成女孩学跳舞,教诗用歌唱的声调等;叙事之后都用直接抒情表达主旨,比如,“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等。教学中,教师抓住这几个点引导学生仿写,学生必有收获。

教材中值得仿写的点还有很多,如《看云识天气》中清晰的结构、《济南的冬天》中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风雨》中的侧面描写、《荷叶母亲》中借花喻人的写法、《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的肖像描写、《孤独之旅》中的细节描写、《蝉》中欲扬先抑的手法、《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插叙等,都是极好的仿写点。教师只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的仿写点就如朱自清先生笔下春天的野花一样,遍地都是。

(二)文本的留白处

这里所说的留白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与写作手法中的留白有所不同。大体而言,文本中留下的有思考、提炼、发散价值的空间都可以称之为留白。

1.串联文本的内容

文本中有些内容如同分散的珍珠,看似散乱,但找到了一根主线,就能把珠子串起来,让其变成熠熠生辉的项链。

七年级下册《社戏》中的“故乡情结”就是这样分散的珍珠。如何把它们串起来?教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永远的故乡情结”,并从自己最有感触的一点入手,拟一个标题。学生拟出了《聪明的双喜》《最美好的友谊》《永生难忘的景》《友好的伙伴们》《难忘的人》《平桥风景甲天下》《永远的人·物》《灵魂归处是故乡》《质朴可爱的故乡人》等标题。这些标题如一根红线,给学生指明了解读文本的方向——“故乡情结”是解读文本的钥匙。

找到了这根主线,学生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比如,一名学生用《永生难忘的景》为题,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悠扬宛转的笛声再一次轻响在耳畔,仿佛所有的人、所有的物都已深埋在黑暗的夜,沉浸在时间的流里。现在所剩下的,确乎只有沉静的心与若隐若现的天籁般的笛声。……”从学生的文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以及对文字的敏感度。

2.变换叙事主体

一个人讲几个人的故事,其他人的讲述角度可以看作留白。比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好朋友杰利和父亲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教学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时,可以从韩麦尔先生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

要想把故事讲好,学生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思考应该增加哪些文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应该省略哪些文中写到了的内容、应该保留但需要改动哪些内容等。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心理、性格等特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改变情节或结尾

不少文本的情节或结尾具有较大的发散性,这种有较大弹性的地方也可以看作留白。对这类留白进行再创造,能加深学生对主旨的理解,有时还可以催生出别样的解读。

比如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中间情节可以把于勒变换成一个富翁,想象菲利普夫妇及周围人的表现;七年级下册的《丑小鸭》,开头情节可以变换成小鸭没有逃离鸭群,想象结果会怎样;《皇帝的新装》一文,结尾可以改为小孩随声附和而大人说了真话,思考这样做的原因等。这样的读写结合,能同步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其效果是孤零零的读或写难以相比的。

三、诵读型文本

诗歌、散文、情感炽烈语言优美的文章都可以视为诵读型文本。这样的文本适宜于通过读感知文意,提炼信息,培养审美与欣赏能力。

教学诵读型文本的关键是设计好诵读的内容和方式。这种设计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也可以由教师直接设计。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则由学生自主设计的诵读案例。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三篇文章情感浓郁激昂,十分适合朗诵。教学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按要求自主设计朗读的内容和形式。具体要求是:①朗诵文本要由导入语、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所有文字都要从三篇文章中选择、组合;②朗诵形式要多样,要通过声音的变化表现文字的情感;③诵读内容可以从一篇中选择组合,也可以从多篇中进行整合。

学生的激情和创造性被调动起来,大家动口动脑,创作出了很多有意思的作品。比如,一个小组整合《黄河颂》和《艰难的国运》两篇文章,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黄河,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我们的民族精神!不管是遇见沙漠,还是山峡,你都浩浩荡荡地向前奔腾。今天,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他们又整合《黄河颂》和《土地的誓言》两篇文章,创作了这样的结束语:“黄河,我的母亲;土地,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肌肤,都粘着深情的土粒;我的每一条血脉,都澎湃着黄河的声音!我是黄河的儿女,我是土地的子孙。为了她,我愿意付出一切。”正文部分,这个组则分角色朗诵《黄河颂》。这种设计结构严谨,气势雄浑,情感浓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仙桃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小弟文本教师
熊小弟被表扬了
走丢的熊小弟
爱上刷牙的熊小弟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生日快乐,鼠小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