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一样的“傻、大、黑、粗”

2016-07-06刘齐

读书文摘 2016年10期
关键词:风趣东北

刘齐

东北人的风趣,主要体现在说话上。风趣即幽默。咱不说幽默,在一些雅人看来,幽默是外来语,高级词,轻易舍不得用在一般人身上。咱说风趣、诙谐、好玩。东北人言谈间的风趣,各地百姓耳闻目睹,能举出不少例子。有些东北人,自认比较“闷”,可是到了外地,一张口,照样引人发笑,弄得自己都不好意思:我这算啥,在东北,比我厉害的老鼻子多了。不料众人又笑,哎呀,你果然有趣,不说人多说鼻子多。

东北话的风趣有何特点?多年前我在沈阳上班,听外人说东北产品“傻、大、黑、粗”,心里老大不乐意。现在家乡“高精尖”的产品多起来,我想起这四个字,反倒觉得可以“旧物利用”,拿来做一番形容。东北的风趣多姿多彩,所以我不说概括,我说形容,而且是粗略的形容。

“傻、大、黑、粗”:东北人的说话风格

“傻”,是说东北人的风趣,多发自底层,产于民间,比较憨厚、拙朴,看上去很土,很笨,细琢磨,有“玩意儿”藏在里边,是大智若愚,难得糊涂,没想有境界,却有了境界。

人生多舛,江湖险恶,没谁喜欢周围布满老谋深算之徒。身段很低的诙谐,天真无邪的呆萌,不拿自己当外人的热诚,自然招人稀罕,无须防范。有时没傻够,傻上瘾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干脆装傻,真傻假傻难舍难分,为的是卖关子,抖包袱,一语双关,欲擒故纵,出人意料,逻辑反常,荒诞离奇,推向极致,以求得语言的喜剧效果最大化。历史上东北人饱受强权、专制、外寇欺凌,他们的装傻,往往也是躲避风险、指东打西、正话反说、巧妙抒怀的需要。这时你要留神,如果装傻真被当成傻,那傻的可就是你自己了。

“大”,是说东北人个子大,嗓门大,盘子大菜量大,言谈中的风趣每每也有个“大”。除了上面提到的大智若愚、大智慧,还有一个大勇气、大胆略。鄙视权贵,抨击腐败,嘲弄僵化,啥都敢比喻,谁都敢揶揄。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大”,也是大气度、大肚量。风趣是主客、你我共同完成的妙事,世界之大,尚无某人钻进深山老林独自诙谐的先例。东北固然有许多说话好玩之人,但喜欢听他们说话的人更多,两者合在一起,红花配了绿叶,东北话的风趣才有了完整的生存条件。在东北,你说话可以不风趣,但只要你懂得欣赏风趣,那就OK,就是俺一伙儿的。人跟你善意开玩笑,你恼羞成怒,用东北话说:急眼了,就很没面子,人称:不识逗。

“大”,还有大大咧咧、说大话、“扔大个”、有骆驼不说牛的含义。东北自然状况和工业基础不错,乡亲们就很自豪,带到话语里,难免有几分得意,几分吹牛。即便吹牛,往往也能吹出花样,吹得有意思,吹了个可爱的小牛,不讨人嫌。用修辞学的术语说,善于运用渲染和夸张手段。当代东北经济虽然有些落后,但并不妨害东北人谈笑中的“大”,“大”已长大,积“大”难返。

“黑”,不是黑心肠的“黑”,是网络流行语“自黑”的“黑”,亦即自嘲,东北话叫:自个儿埋汰自个儿。“个儿”,读成葛儿,更有东北味。自黑是风趣的较高层次,是洒脱,是超越,也是对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大家都有毛病,可又不愿让人笑话,那好,我就笑话自己。人心相通,损了我一个,却于众心有戚戚焉。

一次赴吉林友人宴,说到形势,友人说,“南边的辽宁,北边的黑龙江,都比我们猛,我们是前有狼,后有虎,中间夹个二百五。”众人笑罢,纷纷说自家地面也不是没有二百五,聚餐会成了检讨会。说话间头道菜上桌,吉林友人又说,“从前咱这儿是,一个菜唠嗑,两个菜开喝。现在是,经济滑坡,一个菜也喝。”哄堂大笑,检讨复归聚餐。癞蛤蟆没毛——随根儿。

当代东北人的自黑,可从老辈东北人身上找到基因。张学良晚年客居夏威夷,邓朴方前来看望,说他是“民族英雄”。老先生说,“什么英雄,狗熊!”(2016年第4期 《财新周刊》)又一次众明星登岛拜谒,倪萍说现成话说顺了嘴,张口一句:“祝您老长命百岁。”时年九十多的老人家笑答:“快了,没几年了。”

“粗”,平心而论,东北人的风趣,是有那么点儿“粗”。可这个“粗”,冷丁提起来,还不太好掰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如果跟京、津、沪、穗等现代大都市的诙谐相比较,跟孔子苏轼郑板桥的古代文人雅趣相对照,跟英伦三岛的绅士幽默相PK,人们可能就会有了感覺,啊,东北风趣的“粗”,原来是这么个“粗”。这个“粗”,应该是粗豪的“粗”,粗放的“粗”,其间弥漫四散的,有林莽气、山野气、庄稼气。

庄稼人进了城,当了工人,当了技术人,风趣中又沾了一些机油气、钢铁气,往正规上说,可称之为:大工业气。比如“没电”(他被整得没电了)、“掉链子”(一到节骨眼儿你就掉链子)、“秃噜扣”(扣,指螺丝扣,别把这事弄秃噜扣了) 等跟机械加工相关的俏皮词句,都是由东北人最先运用并传播到关内各地。沈阳一处墙头写有标语:“此处禁止小便,违者没收工具”。观者无不莞尔,皆知“工具”所指何物,却不知如何将其“没收”。连这样的事都能风它一趣,东北人着实了得。

毋庸讳言,如果不小心,这个“粗”也容易流于粗鄙、粗俗、粗野,比如打架骂人满口脏字,拿生理缺陷逗闷子,用两性和伦理关系瞎搅和等不文明现象,在日常生活和文艺演出中时有发生。东北人并非讳疾忌医的犟驴,更不是批评不得的官老爷,有错即改,身轻体健。再说这个错,已经过了界,不属于风趣范畴了。

东北话“ 瑟”全中国

东北是中国一个奇特地方,东北大米东北话,东北饺子东北人,说起来浑然天成。别的省区就没这么方便。你可以说自己是广东人、山西人,却很难自称华南人、华北人,别扭。历史和现实,屈辱和荣光,苦难和争斗,把东北血肉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好也夸赞整体,孬也连累整体,一粒鼠屎坏了一锅汤,一条仗义汉子撑起一面旗。

据2010年人口普查,东北人已有一亿一两千万之众,几乎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一亿多东北人的口音,非常接近普通话,因此也非常有利于广泛传播。相对于其他方言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与普通话相比,东北话又有许多不同。东北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发展创造出一种特色鲜明的话语言说方式。这种方式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为东北人的风趣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近年东北经济困难,人口有些流失。这也不全是坏事。祖先敢闯关东,我们敢闯天下,被动变主动,流失变流动,流到哪里都说东北话,传播东北风趣。影视舞台上,小品演员、曲艺明星、脱口秀人物的频频出彩,更使东北话的风趣锦上添花,影响日甚。有些词句因为触到了社会敏感神经,迅速成为中国流行语。比如“忽悠”二字,不但妇孺皆知,外交人士也用它回答记者提问。

再如“嘚瑟”一词,原是东北调侃某人爱显摆、乱折腾、好出风头等行为的老话,其发音可能源于比较古雅的“蹀躞”——音“蝶谢”,小步走路或徘徊之意,又指古代一种腰带。如今,“蹀躞”依然于故纸堆里徘徊,“嘚瑟”却大步流星,走向全国。2005年第五版的 《现代汉语词典》 尚不见“嘚瑟”词条,2012年的第六版一看,全国都“嘚瑟”上了,咱也得有所表示,那好,就收了它。

中国正在变化,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性格也在变化。东北人的风趣和各地风趣一道,为这种变化出力不少。

(选自《南都周刊》2016年第7期/本文有删节)

猜你喜欢

风趣东北
东北冬景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Books that change my life 改变我一生的书籍
罗翔——一名幽默风趣的法学老师
大东北的春节
雅痞新风趣
朋友
邵毅霞:挥毫得畅,风趣巧拔
闽东北木拱廊桥桥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