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视粤剧

2016-07-06郑艳芬

艺术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粤剧艺术

郑艳芬

摘 要:粤剧被称为“南国红豆”,在我国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历史。清代粤剧曾经繁盛一时,时至今日,粤剧也有一定的地位,广东地区邻里乡亲都喜欢看粤剧,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传统。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娱乐项目也陡然增多,粤剧的受欢迎度受到威胁。如何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继续保持粤剧的生存与发展,成为我们要面对、解决的问题。关键词:粤剧;现代经济;生存;发展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综合体,[1]粤剧是戏曲的一种,它综合了弋阳腔、龙舟、南音等多种戏曲形式的艺术,形成于清代,主要表现语言为粤语。在清末,茶楼消费是粤剧主要消费方式之一,[2]粤剧演出需要乐队、演员、场景,通过这几个方面的配合“有目的地向观者展示”表达内容。[3]粤剧相比较于其他戏曲,自身的特色鲜明。粤剧的唱腔优美动人,而且粤剧的服饰也很有特色,美丽、飘逸,再加上各式各样的脸谱,扣人心弦的剧情,优美的音乐,看一场粤剧真是一种绝美的享受。2009年粤剧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关注。同时,粤剧也以这种方式印证了它的历史价值、不朽魅力和社会地位。粤剧不仅仅在清代受到欢迎,发展到现在,它在广东甚至东南亚华人圈仍然有许多人喜爱。广东省的农村向来都有看粤剧的风俗。像过节、婚娶等好日子,就会有人专门邀请粤剧团连续表演几场给村民看,节庆欢乐的日子总是少不了粤剧。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衣食住行都得到了改善,人们也更加注重精神生活了。所以,人们也会常常请粤剧团来表演。粤剧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剧种,也成了广东的象征,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财富的积累使得人们有钞票雇请粤剧团,可以更多地欣赏粤剧。然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随着收入的提高呈现上升趋势,古老的剧种、故事,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们对粤剧的需求。粤剧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在现代经济环境中永葆活力呢?1

粤剧存在的问题1.1

粤剧有趋商品化、低俗化的倾向粤剧从发展开始就远离了城隍根,毫无官僚气,比较接地气儿,以自由、通俗易懂见长。随着经济的发展粤剧还和市场挂上了钩,艺术商品化较为普遍。有的民营剧团只要有老板给费用,就不管剧目的主题、质量,有求必应,剧团的商业化和少数人的需求挂钩。为了满足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他们不设底线,一味儿迎合。欧阳予倩就曾批评粤剧将色情一次一次变相的翻版传播。[4]学者陈言就曾遇到过一种情况,他从路上经过发现粤剧的宣传广告,粤剧的剧名为《轻抱嫂蛮腰》,低俗露骨之言就这么赤裸裸被宣传出来。有的业余剧团,不用导演,靠几个爱好粤剧的发烧友,分好角色,发只DVD视频碟,回来各人睇位置,然后走几次台位,一个大戏就算完成,接着就直接去乡村巡回演出了。而关于剧中人物刻画、主题提炼等艺术元素不考虑。有的甚至为了迎合个别观众,强化一些低俗的片段,严重影响粤剧的形象。粤剧商品化、低俗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粤剧的发展。1.2

粤剧观众的断层,使观众越来越少粤剧虽然是一个老剧种,在特定年代有一大批追随和爱好者,但是,“文革”期间粤剧的观众出现了断层,特别是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改革开放以后,粤剧的观众就变得越来越少了。李红在文章中说道,粤剧观众越来越少,而且大多是白头观众,是铁的事实。究其原因,老的观众有的已经过世,还有的年岁已高,腿脚不方便,不能常常出门;另外,省、市专业剧团的演出成本相对较高,乡村缺乏资金,很少欣赏到高雅的粤剧艺术,而被业余或个别民营剧团占领的乡村,村民会以为粤剧就是这样了。从而使粤剧在广大农村失去观众。而城市的中青年一代人,他们文化活动的方式丰富多样,而且生活节奏相对较快,三个小时的一场粤剧表演,无法也不会是他们的首选。加上粤剧基本上是粤语,非粤语区域看不懂粤剧,也就谈不上喜欢。种种原因,粤剧出现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萧条状。1.3

粤剧缺乏创新剧目现在经常上演的粤剧剧目比较陈旧,都是讲以前的故事,虽然像传统剧目《宝莲灯》、《柳毅传书》这些戏,曾在恢复古装戏时期演出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是现在依旧保留这样的剧目,人们看多了自然就烦了。演了多少年都只是这么几出,如:《花月影》、《碉楼》这些有新的表现手法的好剧目;在大专院校演出,能受到年轻人的共鸣。但是,创作有新意的剧目由于粤剧创作队伍的断层也受到很大的制约,缺乏改良和创新的粤剧,吸引力每况愈下。2

粤剧生存发展之道面对粤剧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保证其生存、发展,我们必须及时解决问题,使粤剧重获生机。2.1

增加粤剧宣传力度,提高其影响力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这两句话比较适用于以前的社会。在现代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信息量过于庞大,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雅兴在信息海洋中淘宝。所以,要想粤剧有更大发展,我们得首先让更多的人认识粤剧、了解粤剧。现在网络比较发达,我们在网络上要加强对粤剧的宣传。特别是海外的宣传,因为在海外,有华人的地区就有粤剧,粤剧就好像是维系他们乡愁的一种独特方式,可以将优秀剧目放上网,通过各种手段的宣传。宣传能使更多的人认识粤剧,了解粤剧。知道粤劇的人越多,喜欢它的人也会越多。其次,还要加强粤剧的电视和纸媒宣传。现代社会电视仍然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粤剧要多把优秀的粤剧片段放在电视平台上做宣传,吸引观众入剧场。纸媒虽然日渐走下坡路,但是它的影响力仍然不小,我们把粤剧的基本知识在纸媒上连载,图文并茂地吸引读者。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推广粤剧。2.2

规范粤剧市场粤剧是一门艺术,但是它也是一个在市场大潮中的弄潮儿。艺术不能像一般的经商者那样被利益捆绑,当然也不能清高到完全无视市场,它毕竟存在于市场经济当中。粤剧要发展离不开市场,但对于为了市场抛弃艺术原则,甚至将低俗至极的内容添加到粤剧当中的,不是在发展粤剧而是在摧毁粤剧。为了避免这类不利于粤剧发展的情况出现,我们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东西,规范粤剧市场,不能让其在无序的环境中任意发展。著名艺术家赵丹在临终时说了一大段意味深长的话,他说文艺是文艺家自己的事儿,不能被管得太严。当然,艺术的创作得以自由为前提,否则,它就会缺乏生命力,但是我们也不能撒开手对艺术不闻不问,因为如果这样,那些伪艺术就会拿着艺术的外衣进行低俗的活动,就会从中破坏掉真艺术。我们一定要通过实际行动,以及规范,将粤剧艺术限定在艺术范围内,防止其跑偏步入低俗轨道。在粤剧表演前,最好对表演、台词严格把关,防止低俗内容混迹粤剧当中,确保粤剧演出的真面性、纯粹性。2.3

建立现代化演出制度粤剧作为戏剧艺术,大多数的演出都是被动的。也就是别人邀请粤剧团队,粤剧团队再进行演出,如果没有邀请,粤剧团队就只能歇班,等待其他人的邀请。他们只是单纯等待演出的机会,缺乏自己给自己找机会的主动性。而自己给自己找演出机会,必然会增加粤剧的表演次数,有利于粤剧的发展。粤剧团队除了等着别人找上门来表演,自己也应该有一个营销团队,将粤剧通过现代化演出推广出去。我们不再是只等别人的预约,还要走出去,主动邀请别人预约粤剧表演。大多数人都习惯既定的规则,不愿意打破或惧怕因此带来麻烦。比如,某人习惯了歌舞团队,一有什么活动就会想到经常联系的歌舞团队,而不想找别的。我们可以主动联系这个人,把我们的优势和我们的特色告诉这个人,那么等以后再有演出机会,他就不会只想到歌舞还会想到粤剧,并且衡量哪个剧种更适宜当下活动,这样就会慢慢提升粤剧的表演次数。当然,现代化演出制度,不是制定出来后所有剧团都应遵循,而是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设置不同的制度。针对粤剧的主要阵地,我们要做的不是走出去,而是要将粤剧做精做好。因为农村地区的人对粤剧都很熟悉,而且也是他们经常看的戏剧形式,我们在这一阵地就是要做好粤剧,由于这一地区对粤剧都十分熟悉了,就没必要过分向别人介绍我们,只要守住就可以了。对于城市,粤剧表演还较为薄弱。针对这一问题,粤剧团队应该多向城市观众介绍自己,并且针对城市人群,表演适合他们需求的粤剧剧目。2.4

对传统粤剧进行改革、创新英国著名戏剧家彼得·布鲁克有句名言:“戏剧需要永恒的革命”。[5]任何事物要发展要永存,变才是出路,粤剧也不例外。粤剧在清代广受欢迎是因为它适应了清代人们对粤剧的需求,所以有了粤剧的繁荣。而现代社会与清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按照当时的需求表演,显然是不讨喜的做法。要想粤剧繁盛,我们得找准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根据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对粤剧进行适当的改革、创新。首先改革要体现在剧本上。剧本是粤剧的灵魂,在改革的时候我们最好把粤剧故事和我们生活中发生的大事相联系,将粤剧融入现代。比如说将粤剧的故事添加一些现代生活、环保题材等,这样改编的粤剧将会有更大的市场。再一个,适当对粤剧的曲子做一些修改,吸收一些节奏相对较快的新曲。悠扬婉转的唱腔是粤剧的一大特色,但是随着近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R&B的流行,人们更偏爱速度较快的音乐。这时,我们粤剧对曲子可以进行一些修改或创新,来适应一部分人的需求。另外,粤剧与京剧、越剧等为不同地域剧种,京剧越剧等的受众比较多,为了使更多人了解粤剧,粤剧可以借鉴一些京剧、越剧等的特色,从而吸引更多观众。学者康保成就认为,一谈改革就唯恐京剧不姓“京”、粤剧不姓“粤”,是一种作茧自缚、刻舟求剑式的想法。[6]当然所有的创新必须得在粤剧的基础上创新,为了创新脱离粤剧根本也是不可取的,脱离了自身,一味学别人,不仅不能扬长避短还有可能被所学的东西扼杀掉。那样创新出来的东西也就不能称之为粤剧了。2.5

加强对粤剧人才的培养粤剧是一种古老的艺术种类,它承载着广东人的历史,凸显着广东特色。粤剧日渐走下坡路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后继无人。粤剧的传承与发扬光大不是一代人可以解决的,它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不断探索。要使粤剧重创辉煌,我们一定要加大对粤剧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为粤剧带来生机和活力。首先,专业学校从小就开始培养粤剧的表演人才,从基本功开始教授并且强化训练。挑选最好的师资培养粤剧人才,并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使社会对粤剧学习及就业前景充满信心,这样形成粤剧人才梯队的良性循环。其次,各级要为粤剧人才的成长搭建更多的平台。例如,一是可以与高校联合,开设粤剧创作表演高级研修班,提高粤剧编剧、导演及演员的理论和表演水平,为粤剧的一、二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各级文化艺术主管部门设立常规的粤剧比赛和展演活动,使中青年粤剧编剧、导演、演员形成你追我赶的艺术竞技氛围;三是加大名家带徒的扶持力度,鼓励名家带徒弟,使粤剧的优秀门派得以承传;四是加大粤剧进校园的力度。粤剧进校园是培养粤剧观众的有效途径。笔者从事粤剧进校园十多年,亲身感受到粤剧进校园对学生的熏陶是不可估量的,学生在学习粤剧的过程中,除了了解掌握粤剧的基本知识外,还通过排练节目并登台表演,增强自信心,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近几年,我们的粤剧进校园每年都为专业的院校输送人才。最后也不能忘记提升现有粤剧演员的个人专业素质。要使粤剧有更多发展,演员在其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比如粤剧前辈红线女,她创立的红派艺术使粤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红线女能使粤剧如此耀眼,更重要的还是她自身的努力和对艺术技艺的不断追求。红线女即使在“文革”期间,从没有放松过对艺术的追求,依然每天练习基本功,提高自己的技艺,不下功夫如何形成独特的红派艺术呢?所以说,要想让粤剧持续发光,粤剧演员,绝对不能自满,要不怕吃苦、坚持不懈锤炼自身的技艺,這样才能吸引住观众,留住观众。具体的做法就是,我们要多邀请粤剧前辈、老专家为他们进行讲座、培训,提升演员现有技艺。同时,演员自己也不能懈怠,要时刻绷紧弦,对动作、唱词,细细研究琢么,争取有更大进步。粤剧演员要永不满足,永远学习,粤剧的队伍和它的忠实观众才能不断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个沉甸甸的词,是对粤剧的肯定与赞赏,更是对我们一个温柔地提醒,如果不加以保护,不加以发展,粤剧未来的明天可能就是消失。为了让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留下更多灿烂的属于自己的文化,让粤剧在现在经济社会中持续存在发展,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参考文献[1]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2] 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译,2004:393-394.[3] 刘丹萍.旅游凝视:中国本土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2.[4] 欧阳予倩.试谈粤剧[A].欧阳予倩戏剧论文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5] 彼得·布香克(英).空的空间[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05.[6] 康保成.两条腿走路:关于粤剧的保护和发展[A].第四届羊城国际粤剧研讨会论文集[C].澳门:澳门出版社, 2005.[7]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猜你喜欢

粤剧艺术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SINGING THE CHANGES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纸的艺术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粤剧花旦黄嘉裕:90后也会喜欢粤剧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