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反腐倡廉的历史思维研究

2016-07-05严雄飞喻胜祖

中国市场 2016年25期
关键词:历史观反腐倡廉习近平

严雄飞 喻胜祖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视角和历史方位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视和反腐倡廉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对反腐倡廉工作新的要求,并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反腐倡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新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科学的历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历史的思维,总结历史经验,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分析、研究各种现实问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工作方法。

[关键词]习近平;反腐倡廉;历史观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139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光辉历程和世界政治格局着眼,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加强党的建设战略高度,阐述了强健党的肌体,增强党员干部自身的免疫力,增强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极端重要性。

1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深刻内涵

11坚决反对一切消极腐败现象,党内绝不允许腐败分子有存身之地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总书记上任伊始就作出这样的庄重承诺。同时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搞好党风廉政建设。他指出了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脱离群众、贪污腐败等问题亟待解决。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反腐问题。这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充分显示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反腐的决心和信心。

12党一贯坚持反对腐败,建设清廉政治,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鲜明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如果腐败问题愈演愈烈,却不加以遏制的话,最终必然会导致亡党亡国,他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必须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的政治问题。他认为“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些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并加以吸取。

13总结了官员腐败的一般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目前腐败多发的现象,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且呈现出一些新规律、新特点。比如,一把手腐败速度加快,腐败动机由消费享乐型向资本累积型转变,从被动受贿转向主动索贿,往往充斥权钱、权权、权色交易,用人腐败严重,腐败手段迂回等,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彻底根治的。

14作风问题是腐败的温床,工作作风问题绝对不是小事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作作风问题绝对不是小事,作风不良是导致腐败的温床。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近些年查处的一系列腐败案件均无一例外地表明,目前我党内部极少数党员干部之所以容易受到糖衣炮弹的攻击,成为物欲、权欲、贪欲的俘虏,往往就是因为其党性宗旨意识不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淡薄,最终导致其在现代社会自身免疫力下降。

2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中的历史思维

21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最好的老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观点。他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他认为,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它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亡盛衰的历史过往。他还说,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因此,中华民族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辉煌灿烂文化,也积累了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尤其是既有社会发展进步的升平之世的成功经验,也有社会动荡的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

22借鉴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史是可以鉴成败得失、知兴替的。认为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国人民的斗争史,9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奋斗史,60多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是为了以史为鉴、更好前进。而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将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必须修好并加以应用好。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吸取中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运用历史的智慧来推进和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他借用苏轼《范增论》中的“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的古语,论证了腐败的严重后果。他还用“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儆戒元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直而温,简而廉”“公生明,廉生成”“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等古代反腐倡廉的古语,说明反腐倡廉,要从源头上有效防治腐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党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领导干部都应该读点历史,以此来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三大规律的认识,以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开阔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大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工作水平。习近平同志认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党史、国史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开创未来都十分必要。

23要求共产党人要自我修炼、自我塑造、自我约束,做廉洁自律的表率习近平总书记尖锐地指出,一个人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如果不能战胜自我,无论制度多么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吾日三省吾身”,做到“三严三实”,即严以修身、用权、律己,实实在在地谋事、创业和做人。通过不断地自我修炼、自我塑造和自我约束,实现从“不敢腐”到“不想腐”的最终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把自律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古人讲:“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古人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理想,其修身是第一位的。《论语》强调修己“以敬”“安人”“安百姓”。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为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历史、对待历史明确了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3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方法和历史目的

31必须具有科学的历史观点和方法

一是要深刻认识和顺应社会客观历史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因此,历史和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但人类社会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车轮,人类只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是要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党的领袖人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人物有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全面认识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科学把握历史规律,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他强调,我们不能苛求前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及认识水平衡量前人,并要求其干出后人的业绩来。

他强调,对革命领袖的评价要客观、全面,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他认为,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或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地归于领袖个人。既不能像神一样对伟大领袖顶礼膜拜,甚至掩盖或禁止纠正其错误,也不能夸大其错误,抹杀其历史功绩,对其全盘否定。

三是不能任意割断历史并简单地对立起来。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历史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有其内在联系的,不能简单地相互否定。他指出,这两个时期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有重大的区别,但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他强调,要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认为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和发展。因此,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相互否定。

四是要全面、客观地研究和总结党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实事求是地研究党的历史,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党的历史,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如揭示和宣传党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揭示和宣传党的宝贵经验、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32明确了把握和应用历史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研究、阐述历史的目的在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运用历史智慧,满足现实的需求,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及大局,为解决国际国内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历史的借鉴。

第一,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视角,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要有道路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由近及远,用了改革开放3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四个走出来的”,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的根本总结。

第二,从近代中国的历史视角,提出了民族振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民族和每一个中国人的。

第三,从新中国的历史视角,诠释了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行改革开放主要基于三个深刻反思,即对“文化大革命”、中国发展落后和国际形势的深刻反思,是党和国家作出的历史性决策。他认为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因此,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志和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第四,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视角,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第五,从治国兴邦的历史视角,诠释国家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的很多事情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由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其人民决定的。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在这一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第六,从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历史视角,诠释中国政治制度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清末新政,都未能探索国家出路取得成功。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尝试过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复辟帝制等各种形式,却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当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总结近代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选择。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以历史的思维,对我国历史的和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习近平总书记观察、总结问题的历史思维、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是关于反腐倡廉的历史性分析,都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和把握其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把我们的各项工作抓实做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C].2012(11)

[2]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C].2013(4)

[3]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习近平对反腐倡廉理论的创新发展上的讲话[C].2014(1)

[4]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C].2013(1)

[5]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C].2013(4)

[6]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C].2013(8)

猜你喜欢

历史观反腐倡廉习近平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习近平的历史观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