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现代汉语“X就X吧”的构式义

2016-07-05顾海丽

大观 2016年6期

摘要:本文以现代汉语“X就X吧”格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描写分析其在句法和语义上的特殊性,作为一个较为凝固的框架,“……就……吧”,“X”自我拷贝后进入该框架,占据框架中的空位,形成“X就X吧”格式,表示“主体对事件作出让步”的构式义,可以表达期待正值,也可以表达期待负值,并依据该构式与后续小句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X就X吧”在更大组合中的语义研究。

关键词:“X就X吧”;构式义;语义研究

一、“X就X吧”的构式义

(一)构式相关理论概说

构式语法是一种新的语法理论,20世纪90年代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背景,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作为新兴起的一种语法理论也相应产生,并引起语言学界广泛的关注。

构式语法的提出者Hdele E.Goldberg(1995)对构式下了这样的定义:假如说,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且其形式或意义的任何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任一组成部分或其它先前已有的构式中推知。简单来说,构式语法的基本语言观是“整体大于部分”,构式其实是一个心理上的完型,具有其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整体意义和功能。构式的产生和理解基于人们长期的语言实践,是一个认知过程。

任何语言表达式,只要它的形式、意义和功能不能完全从各部分中推知出来,都可以称为构式。此外,构式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从形式上看,一个构式可以是语素,可以是句子等语言各级单位,可以是完全抽象的,如重动句(V+O+V+C),也可以是部分抽象部分固定的,比如“把”字句。

自90年代以来,构式语法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也引起了国内汉语学界的关注。在理论和应用方面,虽然构式语法理论自身仍存在着问题和局限,陆剑明等人也作过相关阐释,但公认的,构式语法与汉语实际的结合,还是为汉语开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尝试着从构式理论出发解释某些特殊句式,如沈家煊(1999,2000),张伯江(1999,2000),陆剑明(2004),袁毓林(2004),王黎(2004),刘丹青(2005)等人成果都颇为丰硕,为后人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二)构式义试析

受到语言的经济性以及使用者生理、心理资源有限性的制约,语言只能用数量有限的结构形式去应对语言在认知表达和人际交互上无限扩张、无穷变化的功能要求。

邵敬敏(2008)不仅正式提出了“框式结构”这一术语,而且对这一术语进行了界定:“典型的框式结构,指前后有两个不连贯的词语相互照应,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框架式结构,具有特殊的语法意义和特定的语用功能,如果去除其中一个(主要是后面一个),该结构便会散架:使用起来,只要往空缺处填装合适的词语就可以了,这比起临时组合的短语结构具有某些特殊的优势。”

“X就X吧”格式由四个构件组成,表达上较灵活,格式中的某些成分可以省略,形成相关的结构变式,有“X就X吧”、“X就X”、“XX吧”三种不同的表述方式。“XX吧”的用例往往出现在日常对话中。格式中其中“就”、“吧”是固定构件,并组成一个较为凝固的框架“……就……吧”,“X”自我拷贝后进入该框架,占据框架中的空位,形成“X就X吧”格式。关于这一结构的拷贝说法,刘丹青1998年在《普通话与上海话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一文中曾提到过,但并未就此展开深入研究,只是作为拷贝话题结构加以例举。作为构式,“X就X吧”本身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有整体的意义和功能,并且这种意义和功能不能由各组成构件中推知,这里的意义不仅仅是语义信息,也包括语用信息。

我们认为,“X就X吧”格式的构式义可以概括为:强调“X”所指称的事件,说话人的“无所谓”态度,在语用上表示此事件不符合说话人或听话人的预期或期待。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一格式可以表达期待正值,也可以表达期待负值,但我们更倾向于期待负值的用法,表达只能对此事件做出让步接受。具体例释如下:

(1)心中很痛快,生平第一次买洋炉子,一辈子不准买上两回。贵点儿就贵点儿吧。(老舍 《离婚》)

(2)“当然是那个想和我结婚的姑娘。这没什么了不起,谈一阵儿又吹了。”“是没什么了不起,吹就吹吧。”(王朔 《顽主》)

(3)戈玲解劝于德利:“拿了就拿了吧,想来不是什么贵重东西,多伤和气。”(王朔 《编辑部的故事——谁比谁傻多少》)

我们知道,构式义由构式本身表达,并不需要借助语篇中的其他语句,比如单独列出“去就去吧”,我们也能明白这是对一个不符合说话人或听话人的预期或期待而无奈让步接受的态度,这就是“X就X吧”构式意义的体现。

(三)构式义的产生

我们设想了“X就X吧”构式的产生过程。说话人想要表达这样一个信息:一个客观的事实发生并已经完成,没有挽回的余地,说话人只能勉强接受这个事实,是说话人没有余地的让步表态。

从语言的经济原则出发,要求人们用简短的语言形式表达出尽可能大的信息量。在语言实践中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简略句法形式,“X就X吧”格式中同一个成分,在一个短小的结构里前后出现两次,乍一看,似乎不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信息表达上也显得有些赘余。但通过具体语境的考察,此格式中的“X”的重复使用具有积极的语用功能,符合人们交际的经济性原则。如果我们把例句中的“X就X吧”格式还原为能完整表达该格式义的句子,以下面的句子为例:

(4)“这样吧,等孩子大一点儿,你要走就走吧。”

(5)“走就走吧,谁稀罕她!”

例(4)、(5)可以完整地表述为 “如果孩子大一点儿,也就无所谓了,你要走就走吧”、“走了也没人稀罕,所以无所谓。”四字短语或者五字短语,以及更为复杂的成分能够进入这一短小格式的,语料中就极为少见了,为了表意的明确性,要把表达的语义都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实词上,无疑比“X就X吧”更为冗长更为繁琐。而这个格式则能更简短精炼地表达出复杂的构式义。因此,“X就X吧”的产生和存在是符合并顺应语言的经济原则的,从动因上,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原则的驱动。

二、“X就X吧”在更大组合中的语义研究

“X就X吧”的格式意义是无奈地认可、同意的表态。但在不同的语境中,认可的态度不同,与其后面成分也存在多种语义关系。

(一)“X就X吧”的后续小句

要研究一个构式的话语功能,必然要把构式放回语句中。考察该构式对整个语句有着怎样的影响。“X就X吧”在句子中一般作为独立的句子,也可以充当谓语或者其它句法成分。除了在对话中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出现,“X就X吧”格式一般不单独成句,往往在前后还有其他小句,格式的存在需要依赖于其他小句的出现,表义上也往往不能自足。而且,“X就X吧”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句末。如:

(6)医生不耐烦了,说,给你讲死了就死了,死都死了,还抢什么救。(马学文 《木偶》)

(7)我心想你们少跟我来这一套,叫警察就叫警察,但我有我的难处,我不能被这件事拖住,我没法这么说。(程波 《左肾》)

(8)工兵傻了眼儿,心想备战备荒为人民,学员们将来也是为最可爱的人服务,破费就破费吧。(毕淑敏 《最后一支西地兰》)

根据具体语料,我们总结出“X就X吧”位于句末大多是出于语用的需要,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临时上的后置。为了理解的方便,一般可以把“X就X吧”向前提放。如:

(9a)穷山僻壤的,忘了也就忘了吧。(梁晓声 《表弟》)

(9b)忘了也就忘了吧,穷乡僻壤的。

(10a)一张3元钱的票,算不了啥,少一张就少一张吧。”(张晋生;宋杰 《孪生中校》)

(10b)少一张就少一张吧,一张3元钱的票,算不了啥。

(二)“X就X吧”与后续小句的逻辑关系

从人们的认知共性上来看,人们在心理上,对某几个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总是预先有个符合情理的安排,我们可以称之为事件的心理顺序。为了表述方便,我们把类似于“书元答应了,说:‘你要走就走吧,俺在你身上花的钱也不要了,算俺倒霉。(戴厚英 《流泪的淮河》)”这样的句子中,“俺在你身上花的钱也不要了,算俺倒霉。”我们称之为后续小句。那么整个句子就可以表述为“‘X就X吧,Y。”单个的“X就X吧”结构本身一般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呈现出表意上的不能自足,往往要通过前文信息和后续小句来推断复杂的语义,否则势必会造成理解上的误差。

通过对大量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在一个完整的“X就X吧”,Y。”表述中,X可以先于Y发生,Y也可以先于X发生。也就是说,“X就X吧”在更大组合中,既可以表示已然事件或者未然事件,也可以表示将然事件。这两种情况一般都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X就X吧”与后续小句逻辑上可以是条件、假设、因果、转折等关系。鉴于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具体语境中,我们要优先考虑用那些相应关联词来标示出“X就X吧”与后续小句的逻辑关系。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况的不同,“X就X吧”格式与后续小句在逻辑上有以下几种关系:

1.条件关系

首先是条件关系,例如:

(11)跑一个就跑一个吧。只要有了供状,他就是搬来天王老子,我们也不用怕了!”(电视电影\乔家大院)

(12)众人听了齐说:“只要人能放回来,维持就维持吧!”(马峰 《吕梁英雄传》)

(13)要杀就杀我吧!要烧就烧我吧,放了老太太。(戴厚英 《流泪的淮河》)

(14)春儿说:“挖就挖了吧,只要打败了日本,叫我拿出什么去也行。” (孙犁 《风云初记》)

以上例释中,“X就X吧”与Y之间有明确的关联词出现,即“跑一个就跑一个吧。”作为发端句,与后续小句之间有明显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要”,应该是条件关系。“要杀就杀我吧!要烧就烧我吧与后续小句“放了老太太。”明显能用关联词“只要”连接,也应该是条件关系。

2.因果关系

由于“X就X吧”多表示说话人对某个事件或某种状态的认可态度,说话然在表达自己看法时,往往会解释其中的原委,或者对事件做背景分析。基于此,在表示事理上的顺承关系时,往往与后续小句或者前文信息形成因果的逻辑关系。比如:

(15)毛主席说:“人死就死了吧,革命总是有牺牲的嘛。”这样才得以维持原状。(尹平 《“花开花落”万馥香》作家文摘)

(16)车站领导讲:“一张3元钱的票,算不了啥,少一张就少一张吧。”(张晋生;宋杰 《孪生中校》作家文摘)

(17)王强想到厂长书记总到外边大吃二喝,就有气,工人偷点就偷点吧。就把那工人放了。(谈歌《城市警察(2)》作家文摘.)

(18)据林枫的弟弟林福祥透露,吴韩曾经说过“你要告就去告吧,告我重婚顶多判3年,那样我倒彻底解脱了。”(陈芳;陈强 《父亲面对双重审判》作家文摘)

(19)“我不就是您的奴隶,您的狗吗?您愿意怎样就怎样吧,把我拿去吧,我是属于您的。”(翻译作品 《茶花女》)

从大量语料中,我们发现,“X就X吧”更倾向于表现为因果关系。上述例句,我们可以理解为:“因为革命总是要有牺牲的,所以死了就死了吧;”也可以是推理因果关系,比如:“既然一张3元钱的票,算不了啥,那么少一张就少一张吧。”“既然书记总到外面大吃大喝,那么工人偷点儿就偷点儿吧;既然你要告就去告吧,告我顶多判个重婚罪,那样我就彻底解脱了。”

3.假设关系

(20)地上的舞者已经跃起,凄声而呼:“你要死,你就去死吧。”(古龙 《英雄无泪》)

(21)你为什么放我走?我是大专毕业,难道不是人才?”领导说:“想留就留下吧。展览馆少你一个也富不起来。”(方方 《白雾》)

(22)他们的旧观念难以转变,结婚就结婚吧,今后要有不幸,再想办法解决。他终于向父母屈服了。(汪幸福 《林彪堂兄林育南的曲折婚恋》作家文摘)

“你要死”与“你就去死吧。”明显可以用表假设关系的“如果”连接,呈现出假设关系。“如果想留就留下吧,展览馆少你一个也富不起来。”“结婚就结婚吧,假如今后要有不幸,再想办法解决。”也可以是其他逻辑关系,比如转折关系,如:

(23)“平常还好,光腚就光腚吧。可一到刮西北风下暴烟雪的十冬腊月天,就是过关啦。”(周立波 《暴风骤雨》)

也可以是让步关系,如:

(24)“纵然是错打了他,错就错了吧;谁叫他不去当军阀而作校长呢!军阀作错了事也是对。”(老舍《赵子曰》)

也有表示递进关系的用例,如:

(25)童进他自己要检举就检举吧,他还煽风点火,鼓动别人也要检举。(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

三、结语

从“X就X吧”的构式义可以看出,其构式义表现出较强的主观色彩,可以表达期待正值,也可以表达期待负值,但我们更倾向于期待负值的用法,表达只能对此事件做出让步接受,从而表达某种特定语用效果。此外,“X(就)X(吧)”格式在语言运用中对不同语境的选择性,表现出相应的主观意义,使其在叙述事实的同时也表现出说话人对叙述对象的某种情绪或态度,从而在具体的语境中衍生出相应的语用含义。

【参考文献】

[1]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2]邵敬敏.汉语框式结构说略[J].中国语文,2011,(03).

[3]张娟.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十年[J].汉语学习,2013,(02).

[4]邵敬敏.新兴框式结构“x你个头”及其构式义的固化[J].汉语学报,2012,(03).

[5]温锁林,张佳玲.新兴构式“A并B着”研究[J].语文研究,2014,(01).

作者简介:顾海丽,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现任职于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